hl4su3a8cl3 wrote:
稱福建話不對,縮小範圍稱廈門話也不對,因為廈門也有客家人
最後統稱客家話最沒爭議,因為客家不是地域稱呼

福建省,簡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沿海省份,省會福州市。東西最寬約480公里,南北最長約530公里,陸域面積約12.4萬平方公里。北與浙江省毗鄰,西與江西省相連,西南與廣東省接界,東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相望。福建省下轄9個地級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

福建地理特點是「依山傍海」。福建多山,全省90%的土地是山地丘陵;這些山地多為森林所覆蓋,使得福建的森林覆蓋率達62.96%,居全國第一。福建的大陸海岸線長度居全國第二位,海岸曲折,島嶼眾多。而且由於福建位於東海與南海的交通要衝,是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的起點,也是海上商貿集散地,和中國其他地方不同,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內地客家地區是農業文明。


福建省

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設福建經略使才開始出現「福建」一詞。 「閩」最早見於《山海經》中的《海內南經·卷十》:「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 漢代《說文解字》中說:「閩,東南越,蛇種」,定義閩人是崇蛇的族群;可以作為佐證的是「閩」字的寫法,而古人稱蛇為長蟲,可解釋為「閩為山地,多出蛇蟲之類,故門下增蟲字,以示其特性」,但此解釋並未得到史學界的證實。

福建有過「七閩」、「八閩」之別稱,現習慣稱「八閩」。「七閩」最早見於《周禮·夏官·職方氏》,書中說:「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郫、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清蔡永兼《西山雜記》載:「福建周時有七閩,其地域即泉郡之畲家,三山之蜑戶(即蜑家),劍州之高山,邰武之武夷,漳岩之龍門,漳郡之藍太武,汀贛之客家,此七族稱七閩。」

關於七閩,何光岳的《南蠻源流史》載:《周禮·職方氏》載:「掌七閩八蠻」。鄭玄註:「閩,蠻之別也」,即閩乃蠻之別種。「七閩」起初是專指周朝時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為圖騰的異族部落,如唐代的賈公彥所作的《周禮疏》中說:「叔熊居濮如蠻,後子從分為七種,故謂之七閩也」,後來演變成泛指福建。

所謂「八閩」,是因為宋朝時稱為福建路,下轄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劍州六個州及邵武、興化二個軍,共計有八個同級行政的機構,因而得名。其中福州、興化、泉州、漳州為下四府,建州、邵武、南劍州、汀州為上四府。

歷史
主條目:福建歷史

五代閩國劉華墓出土的一組陶俑

1752年福州城圖
出土文物證實,福建和中國其他省份一樣,存在過舊石器時代文化,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在泉州市晉江深滬灣海濱發現,年代距今五十萬年至八十萬年[來源請求]。福建在上古時代原為古閩人(百越的一支)的居住地。古閩人善於駕舟行筏,有「斷髮紋身」的習俗。公元前306年,越王無彊被楚國殺死,越國陷入混亂,部分越國王族遷入閩地;其後,從越國南下的于越人與古閩人融合為閩越人,在今福州建閩越王城。秦在福建設置閩中郡,是第一個在福建設立行政機構的中原王朝,但仍在福建地區仍任命一些閩越人「君長」。

漢高帝五年(前202年),漢劉邦封越王勾踐的後代無諸為閩越王,建閩越國,其形式為藩屬國,都城設於東冶[9],又稱「東越」。同樣在漢初受封的,還有南海國。到了漢武帝時期,閩越國勢大,長期與東甌、南越等鄰國為敵。[10]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派遣的大軍攻入閩越國,閩越王族畏懼,繇王居股殺東越王(自稱武帝)余善以降。

於建安元年在今福州市設侯官縣。南梁時期,建安郡先後分設為晉安、建安、南安三個郡。南陳時期,為羈縻割據閩中的陳寶應,設閩州。

隋廢三郡置泉州(今福州),後又改為建安郡。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設福建經略使(軍區長官職稱),始出現「福建」之名。五代十國時期,福建獨立,王審知建立閩國,後來為南唐所滅,福建為南唐、吳越和清源軍(後稱平海軍)三分。在隋唐時期前後,閩語逐漸分化為閩北語(六朝時期形成)、閩南語(中唐時期形成)和閩東語(王潮、王審知執政時期形成)

宋朝置福建路,統轄六個州(福州、建州、泉州、南劍州、漳州、汀州)與兩個軍(邵武軍、興化軍)。南宋末,宋端宗短暫定都福州,改福州為福安府。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設泉州行中書省,二年後設福建等處行中書省,此後撤復不定。南宋時,泉州發展成國際著名的港口,市內形成大批外國僑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定居的居留地「蕃坊」,當年留下的清淨寺一直保留至今。元末,福建發生亦思巴奚兵亂,導致泉州港衰落以及大量人口遷往今廣東、海南等地。

明朝置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後,又改路為府。宋代的六州兩軍以及後來改稱為八個路或八個府的區劃建制(「八閩」的由來)。在明代,倭寇經常襲擾福建,政府宣佈海禁,福建正常的海上貿易受阻。1645年8月18日,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登基,年號隆武,改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為「福京」[12],改福州府為天興府。1646年10月6日,隆武帝被清軍殺死。此後,鄭成功家族領導的明鄭勢力,先後以廈門和台灣為基地繼續抵抗清軍大約40年之久。清朝時福州是與琉球首里通航貿易的指定口岸。清代,在福建本土,增設了福寧府和龍巖州、永春州。清聖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灣併入福建省版圖為台廈道,隨後於清德宗光緒十二年(1886年)單獨設省。


-------------------------------------
廁液蟾蜍只聽中央的指令網路抹紅抹黑,就是沒腦股溝查資料
AG-72 wrote:
福建省,簡稱閩,中華...(恕刪)


平行線,兩回事,
請問閩南有客家人嗎?
hl4su3a8cl3 wrote:
請問閩南有客家人嗎?

客家民系(白話字:Hak-kâ mìn-he),俗稱「客家」,在西方人類學上簡稱「Hakka」(客家話:客家,白話字:Hak-kâ)[a],是漢族的一個分支,也是漢族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為漢族各大民系中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

該民系約5,000萬人分布在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四川、海南等19個省區的180多個市縣,此外約600萬人分布在台灣、香港、澳門,約1500萬人分布在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美國、秘魯、模里西斯等80餘個國家。

客家這一稱謂,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給客制度」及唐宋時期的「客戶」制度。

客戶制度原本並非現今大眾認知的客家人專屬,如於明清時期移入西南地區使用西南官話的漢族移民在當地亦被稱為客家。

族群源流
客家之稱源於清朝初年,當時廣東四邑地區以地主自居的四邑族群冠予客家,是一個他稱。之初仍無客家之稱,而只有土籍、客籍的區別。客家這個他稱名詞後來由於羅香林的客家學說而廣為人所知,逐漸成為族群名稱,不少人開始欣然受之,自稱客家人。

而清代康熙年《永安縣次志》是最早出現真正意義上客家的文獻,該志由清初嶺南著名學者廣東番禺人屈大均纂,其卷十四《風俗》「琴江好虛禮,頗事文學。散佚逋賦。縣中雅多秀氓,其高曾祖父多自江、閩、潮、惠諸縣遷徙而至,名曰客家,比屋誦讀,勤會文。」而在屈大均《入永安縣記》一文中,另有如下記載「縣中多閩、豫章、潮、惠諸客家,其初高曾至此,或農或商,樂其土風,遂居之。風氣所移,大抵尚勤儉,務敦樸,有淳古之風。」

關於客家源流的主要看法有:
中原漢族遷徙說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提出「客家人是漢族裡頭一個系統分明的富有忠義思想和民族意識的民系,客家先民是因受到中國邊疆少數民族侵擾影響,逐漸從中原輾轉遷移到中國的南方。」

南方百越主體說
房學嘉《客家源流探奧》認為客家人是南遷的中原人與閩、粵、贛三角的古越人遺民混化,其主體是本地古越人,惟1994年時房學嘉未有遺傳學的佐證。

中原漢族主體說
復旦大學李輝等人在2003年發表針對福建長汀客家人遺傳分析,顯示當地人群父系染色體祖源北方漢族約80.2%、南方畬族約13%、南方侗族約6.8%。[13]而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鄭連斌等人對廣東和江西共1354例客家人男女的體質報告,顯示接近中國北亞類型族群,客家人的主要成分是中原漢人。
南北起源融合說
根據數據顯示,廣東客家的父系染色體,傾向南中國起源的O1約27%,傾向北中國起源的O2、C、N、Q約73%。而受父系母系雙方影響的常染色體方面接近周邊南方省份的漢族。

人口與分佈
1994年,中國廣東梅州市舉行「世界客屬第十二次懇親大會」,通過多渠道,包括國內外函調、採訪、採摘報刊材料等方面匯總統計,客家人在國內外分布人數共6,562.429萬人,其中在中國大陸6,107.8萬人,海外454.629萬人。[1]

因江西是人口遷徙的主要路線,是渡過長江後的首站,歷史上多次南遷都跟江西有關。客家先民到達江西,到達贛州之後,再進入粵北、閩西等與江西交界地區。

根據清朝末年徐旭曾在其所撰著的《豐湖雜記》提到:「今之福建汀州各屬,江西之南安、贛州、寧都各屬,廣東之南雄、韶州、連州、惠州、嘉應各屬,及潮州之大埔、豐順,廣州之龍門各屬是也」。江西贛州因是客家人南遷最早的集中地,而被稱為「客家搖籃」,而福建長汀縣在漫長的客家人遷徙的歷史上汀州作為第一個府治行政機關而存在,被稱為「客家首府」。所以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稱爲「客家祖地」。廣東梅州則因其是客家人最主要聚居區之一而被宣傳爲「世界客都」,廣東河源則被稱爲千年「客家古邑」。由於海外客家華僑祖籍地最多的是原惠州府,所以惠州又被稱為「客家僑都」。惠州、梅州、贛州、汀州又稱為客家四州。

中國大陸
在中國大陸,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省、福建省、江西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川省、湖南省、海南省的二百多個縣市。其中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和廣東東部、中部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大本營。除此之外,也有較少部分客家人分布在陝西省、浙江省等地。

香港

香港客家舞麒麟分佈圖
香港歷史上原屬廣東省的寶安縣,是客家人的傳統聚居地之一。17世紀末,客家人就開始向香港遷移,香港仍未開埠前客家人是香港原居民最早之一,該地區因而被人叫做「客家村」。在英國殖民香港以前,香港336個村落中(例如赤柱村),客家人的村落多達128個。[33]2010年時,香港的客家人約有200萬人,[34]當中包括「原居」[b]和「非原居」的客家人。在新界大埔、北區、沙田、西貢、荃灣、屯門、九龍及香港島的村落皆可見客家人的足跡。客家人在港數量並不少,但由於遭標準粵語(即廣府話或稱廣州話)取代的影響,現時客家語在香港已不佔優,不少客家新一代都不會講客家話,或者只懂聽不懂講。(詳見香港語言條目)

澳門
澳門的客家人約有10萬人,可分為三個部分來源:一是澳門原居民,居住在路環九澳村和黑沙村,主要是在清朝咸豐年間自廣東鶴山、開平、恩平、高要一帶遷徙到澳門;二是1960至70年代,從東南亞(柬埔寨、緬甸、越南、印尼等地)歸國的華人;三是改革開放以後,由內地遷往澳門的居民。

臺灣
主條目:客家裔臺灣人

該地圖,是以紅色深淺色塊,來表示於2011年由中華民國政府所公告之「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
臺灣客家族群,是分布在今日之中華民國的各直轄市、縣(市)、鄉(鎮、市、區)之中。而該族群的主要集中分布地區,分別是位在臺灣北部的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位在臺灣中部的臺中市、南投縣、雲林縣;位在臺灣南部的高雄市、屏東縣;位在臺灣東部的宜蘭縣、花蓮縣、臺東縣等地方。[37]2022年5月,在由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所委託研究之《110年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中,研究者推估符合《客家基本法》定義下的客家人口數量,達到466.9萬人;占全中華民國人口數量(2356.1萬人)的比率,是19.8%。

------------------------------------
沒有知識就要多學習,不要整天昧著良心.....
AG-72 wrote:
客家民系(白話字:Hak...(恕刪)


文貼夠大篇了吧,接著是... 閩南有客家人,客家話也是閩南語,沒錯吧
AG-72
給你的你視而不見所以就繼續裝傻繼續黑吧KPI賺滿
hl4su3a8cl3
客語算是閩南語嗎?
給老闆一個讚!
台語是三小?
閩南語才是對的!
randerpy wrote:
我外公外婆是客家人一...(恕刪)
建議去google一下新聞報導。這是一位為愛來台跟台女結婚,定居在嘉義開小吃店賣地方小吃的山東男子。他聽不懂台語很正常,為了能順利跟客人溝通,所以擺告示牌,提醒客人他聽不懂台語,所以請客人配合。
大陸人不懂人情世故,它改成老闆是大陸人,聽不懂台語閩南話,點餐請說國語,應該就沒事了。
這件事本意並無歧視意味,只是對岸搞不懂台灣一個小小的島,沒想到心眼也是特別小,很容易想歪,一整個自卑感,玻璃心發作。
今天報導是,告示牌已撤下,店休幾天避風頭。老闆也說開始勤學台語,算是有擺出誠意。
但他老婆其實也有責任,老闆聽不懂,老闆娘也聽不懂 ? 夫妻本是一體、都有責任。
CogChern
闆娘又不一定跟著賣吃的,也許人家有自己的事業。
nwcs
你想多了。某報導說老闆娘會在旁邊偷笑。
那些愛去台灣化的粉,應該跟東北人說:原住民語才是台語,講客家話沒問題吧
dohan8850
去跟民進黨說原住民語才是台語
AG-72 wrote:
在小小台灣島講閩南語...(恕刪)

真的~

像是打哈欠東部和南部口音就完全不一樣....
hl4su3a8cl3 wrote:
你一樣沒解開邏輯矛盾...(恕刪)

甚麼東西都要把台灣跟對岸分開
跪日邏輯嗎?
閩南語在東南亞叫做福建話
台語是閩南話或福建話的一種腔
很接近廈門腔
台語就是閩南語就是福建話
客家話是客家人在講的
會把客家話當台語的
可能只有你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