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umu945 wrote:
蔣經國勤剪 一生粗...(恕刪)
你連續PO這照片,但你始終不肯說明清楚,我只好自行Google
那家現在叫做明星咖啡館,是蔣經國夫婦的民間友人於1949年在台北武昌街成立。
《明星咖啡館》選摘

我節錄幾段:
明星還叫做「ASTORIA」的年代,店裡聚集的不只是俄羅斯男士,許多俄羅斯女性也經常到此小聚以聊慰鄉愁,其中身份最特殊的要算是前第一夫人蔣方良。
在ASTORIA,蔣方良不叫做蔣方良,而叫做芬娜(Фаина);蔣經國不叫做蔣經國,而叫做尼古拉(Nikolai)。
元月十三日ASTORIA的俄羅斯新年盛會,芬娜和尼古拉也一定不會缺席。那一天「ASTORIA」休息不營業,但一大早廚師便開始準備火雞、牛排、烤乳豬、各式糕點和飲料等等,晚間十點鄰近的店家紛紛打烊,熱鬧的俄羅斯之夜才正要開始。當晚所有與會的俄羅斯人都會穿著傳統服飾,聚集在ASTORIA二樓進行禱告和守歲,待午夜十二點鐘聲一響,眾人舉杯大喊「那達」(乾杯),互相恭賀新年到來。
如此光景維持了七、八年,尼古拉擔任的官職越形重要,兩人到ASTORIA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一九五九年左右,時任青年反共救國團主任的尼古拉下令「不可奢華」,芬娜寫了一封俄文信到ASTORIA,薄薄一封信箋、寫著短短幾行字:「因為先生有要職在身,往後無法再參加私人聚會。」字裡行間載滿芬娜想要成為中國媳婦的決心。此後,夫婦倆再也沒有出席任何一次的新年盛會,偶爾來到明星也只是吃吃點心、喝喝咖啡,甚少再參加私人宴會。
一九六九年,尼古拉升任為行政院副院長,全家搬離四條通的日式宿舍,遷入大直的七海寓所。丈夫顯赫的官職宛如一條無形的裹腳布,緊緊綑綁了芬娜的雙腳,將她的生活圈限制得更加狹小,自此她不曾出現在明星,無法抵擋對家鄉味的思念時,只能派司機老胡來帶回幾包俄羅斯軟糖或麵包。那時艾斯尼已經病重,多數俄國人也已經遠離,自己成了僅剩幾個能以俄語和她溝通的人之一。
蔣經國與俄羅斯人的交往也十分微妙,他的威嚴隨著時間一點一點建立,後來俄羅斯人與他的互動似乎顯得不再那麼自在。我常在想,蔣經國夫婦之所以和我成為好友,除了人親土親,多半還因為當年他在俄羅斯嘗盡酸甜苦辣,曾被當作人質、被下放,於是看到我這個置身於俄國店的台灣人,難免興起「護著自己人」的念頭。
有一次他前來明星為芬娜買俄羅斯軟糖和麩皮麵包,他還未開口,櫃台小姐已經先行準備好芬娜喜歡的口味,蔣經國喜出望外,用俄語問一旁的艾斯尼:「這位小姐這麼能幹,你一個月付他多少薪水?」
「三百塊!」艾斯尼不假思索地說。
「你一個月領多少薪資?」蔣經國又轉頭用國語問小姐,對方小聲地回答說是一百八十塊。
「你說三百就應該付三百,為何她說是一百八十塊呢?當老闆的人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否則員工怎麼信服呢?」蔣經國很不開心地質疑艾斯尼,艾斯尼的耳朵紅得差點燒起來。
在旁從頭聽到尾的我趕緊放下工作上前解釋:「通常從早上九點上班到六點,月薪是三百塊,但這位小姐上班的時間是九點到下午三點,所以是一百八十。」
蔣經國這才恍然大悟並向艾斯尼道歉,但離去時還是不忘對艾斯尼說:「往後也要拜託你好好對待我們國家的人。」
那天開始,艾斯尼對蔣經國大為改觀,認定他是個親民愛民的官員,對他也更加敬重,每次遇到政府官員來明星總要大力稱許蔣經國,同時也勉勵對方要戮力工作。雖然現今各界對蔣經國的評價不一,但這一段小小的插曲,我至今依然記憶猶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