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1002/785644.htm2003年至2011年為全球擴展時期,併購廣輝電子,陸續建立完整世代線廠房及全球佈局,並進軍太陽能產業;2012年至今則是邁入創新加值階段,致力於創新技術及營運模式的推動,以加速轉型及提升價值;未來將持續強化既有優勢,為永續發展激發更多的成長動能。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0323/1082860/友達(2409)宣佈,位於龍科廠區的太陽能電廠正式落成,順利在1年內完成全台最大屋頂型太陽能電廠專案的統籌規劃和工程,並於2016年12月24日正式併網,再次展現全方位電業級太陽能電廠建置實力和高執行力。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0115/849554.htm台達電在丹麥Vandel區域協助建置126個太陽能電站,計畫整體之總交流輸出裝置容量達50.4MW,透過1,008台能源轉換效率達98.6%、外殼防護等級為IP65的台達RPI M50A太陽能逆變器,此計畫每年將可發出7,170萬度電,可為21,500個丹麥家戶提供一整年的潔淨電力,相當於減少30,940噸的二氣化碳排放。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0220/870033.htm聊到綠能產業展望,海英俊表示,未來綠能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以美國去年的太陽能發電數據顯示是14個GIGA Wat,年成長170%,太陽能成本越來越低,接近天然氣發電成本,整個世界尤其是巴黎協議簽訂後,自主減排的承諾;加上中國和印度的物霾問題,有很多國家規定在內燃機汽車已經決定將在2025年停止發動,台灣也要廢核,這都是朝綠能方向進行。
http://gotv.ctitv.com.tw/2017/03/434726.htm綠電發身分證 Google意願高2017-03-26綠電要發身分證了!Google不用怕買不到純綠電,經濟部標檢局預計6月掛牌成立國內首個「再生能源憑證中心」,開始發放號稱「綠電身分證」的REC(再生能源憑證),每單位訂為1000度綠電,Google已向官方表態,一發證就購買。經濟部標檢局官員指出,再生能源憑證可與國際接軌,企業購買後如出口國要求使用綠電證明,或如蘋果希望中下游供應鏈使用一定比例綠電,都可以拿憑證證明。現在也正跟環保署協商,未來憑證也能當碳權抵減證書使用,不必再另外申請。Google在2013啟用位於彰化的營運資料處理中心,當時曾想買綠電,結果官方拿不出電力是來自綠電的證明,遭Google拒買。一度曾協商讓Google在彰化工業區設立太陽能電廠,自己直供綠電,但因成本太貴而拒絕。標檢局指出,上月與Google協商,對方表明要買經由台電代輸的綠電,只要官方一發綠電憑證,就會購買。依據標檢局籌畫,再生能源憑證中心預計斥資9600萬,6月掛牌成立。屆時會在網路成立「再生能源資訊管理平台」,讓有意直供、代輸賣電給客戶的太陽能、風力、水力、沼氣再生能源發電業,在平台上登錄,但透過躉購制度直接賣電給台電的業者則不收。官員表示,屆時中心會依據其發電度數,每1000度認證為1單位REC,有興趣購買的企業,可透過平台與業者聯絡,價格兩方自行談定,之後看企業購買幾個單位,發給多少單位再生能源憑證。這個綠電身分證,將登載再生能源種類、發電來源(哪個電廠)、發電度數、發電時間等等。標檢局官員表示,REC憑證發放採雙軌制,以電子式為主,書面為輔,購買業者可放在平台或提走,相當有彈性。要讓企業安心買到真的綠電,再生能源憑證中心「查證」功夫就很重要。官員表示,會委託外面法人組查證專員,根據發電監控資料,如有異常就到各電廠實際查核,平時也會有定期查訪,確認綠電業者每度發出的電都是純綠電。-------------------------------------------------------------------------------要開始發再生能源憑證,像GOOGLE這樣的公司不會再說買不到再生能源憑證了。
https://technews.tw/2017/04/06/can-norway-become-europes-battery-pack/【丰云】大辯論:挪威能否成為歐洲電池?作者 藍 弋丰 | 發布日期 2017 年 04 月 06 日歐洲積極發展綠能,使得能源儲存需求大增,在眾多電池技術與新創事業積極搶食未來市場的同時,也有許多人直接想到人類當前最成熟、價廉的能源儲存技術之一:抽蓄水力發電。挪威因為先天地形優勢,擁有 937 座水壩,成為「歐洲電池」的候選人。目前德國、丹麥大力發展風能,丹麥已經連年出現風力發電最高峰時,甚至會超過全國用電量,因此必然要出口電力,很不幸的當丹麥風力發電過剩時,北德的風力發電也一樣過剩,大家一起過剩,電該往哪裡去?於是挪威學者專家自告奮勇,認為挪威可以擔任容納多餘電力的要角。挪威科技大學學者卡斯帕‧維爾萊德(Kaspar Vereide)以及挪威可再生能源環境設計中心(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Design of Renewable Energy,CEDREN)均認為,挪威的大量水壩有機會成為「歐洲電池」。卡斯帕‧維爾萊德於 2015 年提出,只要改裝 20 座水壩都為抽蓄水力發電設施,每座提供高達 1 吉瓦(Gigawatt)的儲電容量,總計 20 吉瓦,水壩改裝本身將要價 3 億歐元,同時還得興建歐洲各國連接到挪威的高壓輸電線路,以及相對應的所有系統,與水壩改建經費全數加總,總價約 60 億歐元。事實上挪威國家電網(Statnett)早已開始進行「虛擬能源儲存」。挪威現有 6 條高壓直流(HVDC)跨國輸電線路,其中 4 條連往丹麥,總計 1.7 吉瓦容量,其他 2 條連往荷蘭,總計 700 百萬瓦(Megawatt)容量。興建中的有一條 1.4 吉瓦高壓直流跨國輸電線路 NordLink 連往德國,以及同為 1.4 吉瓦的北海電網連結(North Sea Network ,NSN) 連往英國,兩者都由 ABB 承包。當丹麥風能過剩時,透過跨國輸電線路把多餘能源輸往挪威,挪威就先使用丹麥的廉價過剩電力,讓水庫先慢慢儲蓄融雪水、雨水,等到丹麥需要電力時,挪威再用先前省下的水來發電,回輸給丹麥。雖然並沒有用上抽蓄水電,但這種做法形同是在幫丹麥儲存電力,所以稱之為「虛擬能源儲存」。也就是說,挪威事實上早已開始擔任歐洲電池的角色,只是規模沒那麼大。卡斯帕‧維爾萊德認為,20 吉瓦的目標太過宏大,需要大幅擴建跨國輸電線路,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達成,但短中期內,達成 5 吉瓦的目標則並不會太困難。隨著德國發展綠能的腳步加速,挪威「歐洲電池」的角色越來越受到德國的重視,因為理論上,若德國完全由風能與太陽能供電時,挪威的水電儲能資源,可以完全滿足德國的能源儲存需求。然而,這也引起了一場對於「歐洲電池」概念的大辯論。德國:高低鋒期相同、抽蓄設施不足德國能源投資家與研究者比楊‧彼得斯(Björn Peters),於 2017 年 3 月時,對挪威「歐洲電池」概念提出了質疑,他的主張是,挪威目前水壩要在夏季豐水期儲水,供應冬天枯水期的用電,而冬季是北歐暖房用電高峰,為此每年得儲存相當於 440 億度電力的水,比楊‧彼得斯認為挪威人自己的用電需求就會佔用大多數水庫的儲能空間。比楊‧彼得斯又認為,由於挪威的用電高峰與德國的用電高峰相同,都在冬季,而太陽能發電高峰卻是在夏季,同時,挪威水庫的水源來自春季融雪以及夏季雨水,水位高峰也是在夏季,兩者有電時一起有電,缺電時一起缺電,無法互補。比楊‧彼得斯還認為由於挪威正在全力推動全面電動車化,產生額外電力需求,使得挪威更不容易擔任「歐洲電池」。比楊‧彼得斯也指出,挪威現在少有抽蓄水力發電設施,需要大幅興建;此外,將必須大幅擴建跨國輸電線路,挪威國內的輸電網路容量也得同時大為擴增,以應付將電力輸送到各地水庫儲存的負載。針對德國人的質疑,卡斯帕‧維爾萊德與 4 位挪威學者立即提出反駁,指出比楊‧彼得斯的想法有部分犯下基本錯誤。挪威:丹麥、德國過剩風能恰補挪威抽蓄水電挪威學者們指出,電網能源儲存需求,主要是供電與需求要時時平衡,並非看每年的用電度數,例如當丹麥風力發電於夜間過剩時,挪威即使尚未大力興建抽蓄水電,光是以「虛擬能源儲存」的方式,就可以吸收過剩電去化,省下發電用水,因而讓水庫儲得更飽,在白天用電尖峰時發電,這種每日,或是以週為單位的彈性調節平衡,和每季或每年巨觀上來看從夏季儲水到冬季的需求是兩回事,並不互相干擾。卡斯帕‧維爾萊德也指出比楊‧彼得斯對德國與北歐國家當前可再生能源發展狀況有基本誤解,受限於緯度,北德與北歐國家主要的可再生能源是風力發電,而非太陽能,而風力發電是冬季會過剩,也就是說,事實上,德國風能過剩時,剛好挪威的水庫都在低水位、潛在儲存容量最大時,剛好互補,與比楊‧彼得斯誤以為的情況恰恰相反。卡斯帕‧維爾萊德更進一步說明,當前挪威因為少有抽蓄水電,因此在入冬前,水庫都必須蓄積到滿水位,以因應冬季的發電需求,此時能源儲存能力的確會大減,不過,若是照卡斯帕‧維爾萊德的計畫,大力興建抽蓄水電設施,就不再有此必要,冬季可發完電後利用丹麥、德國的多餘電力,把水抽回水庫。另一方面,挪威本身也正在積極興建風力發電,一一完工上線後,也將使冬季的水力發電需求相對大減。而針對電動車需求,挪威學者也強力反擊,指出挪威把全數汽車換為電動車,每年增加用電約 80 億度,不過是增加年用電量的 6%,對能源平衡毫無影響。挪威學者也有同意比楊‧彼得斯之處,那就是當前挪威的確抽蓄水電設施太少。由於過去沒有需求,目前挪威只有 12 座抽蓄水力發電設施,但是,挪威學者們指出,要把現有水壩新安裝抽蓄水力發電設施並不困難,而且,因為並非新建水壩,並不會有環保爭議問題。挪威學者們認為,挪威的確有「歐洲電池」的潛力,只不過要實現這樣的潛力,需要政治上大力支持。對於挪威學者們的「華山論劍」,比楊‧彼得斯表示同意他們的部分論點,也認為要把挪威現有水壩改裝為抽蓄水力發電設施是有可能的,只是站在德國的立場,比楊‧彼得斯有多一層憂慮。他擔心,不論挪威提供儲能服務與否,挪威本身用電永遠可以滿足,但對仰賴挪威當「歐洲電池」的國家來說,萬一挪威的儲能容量到頂了,該怎麼辦呢?或許比楊‧彼得斯的憂慮有點杞人憂天,因為沒有任何國家會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必定會建置自有的能源儲存容量,或是建立其他各種虛擬能源儲存與調配方式,而非全數仰賴「歐洲電池」。無論如何,「歐洲電池」能否實現,還得仰賴挪威政府政策,是否只想自掃門前雪,或是願意在能源領域扮演更積極的國際角色,並為國家開創全新財源?這就要看挪威政治人物的決心了。------------------------------------------------------------------------歐洲各國有自已的電力配比選擇,同時也思考著如何利用這個歐洲大電網來互通有無。
viccheng1925 wrote:繳了稅又發回來花,...(恕刪) viccheng1925 wrote:繳了稅又發回來花,叫享受? 有花到錢當然是享受阿viccheng1925 wrote:幾乎所有建設都是財團在建,沒了財團又那來的建設? 給綠能財團賺走又對台灣供電穩定沒半點屁用,要這種狗屎建設幹嘛viccheng1925 wrote:太陽能本來就是要在太陽下用,連這種基本觀念都不懂,就沒什麼好討論的了。 用太陽能的你晚上都不用電的喔,問你太陽能晚上電從哪來你說要放在太陽下,這邏輯.....
https://technews.tw/2017/04/04/how-to-make-electricity-in-a-disused-coal-mine/廉價風能將煤趕盡殺絕?煤礦轉生成為抽蓄儲能場作者 藍 弋丰 | 發布日期 2017 年 04 月 04 日為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許多先進國家力推政策補貼,發展綠能取代燃煤,不過,隨著風能成本快速下降,如今即使沒有政策補貼,風能也能與燃煤堂堂競爭,因而可能將燃煤發電趕盡殺絕。但是煤礦也不是只能就這樣成為廢棄礦坑,在綠能發展增加儲能需求下,德國與美國都正在發展利用廢棄煤礦的技術,將煤礦「轉生」成為抽蓄水力發電的儲能設施。2017 年 3 月,穆迪(Moody’s Investors Service)發表新綠能報告「報酬基礎風能發電為可再生能源添加新動能」(Rate-Basing Wind Generation Adds Momentum to Renewables),認為即使歐巴馬的潔淨能源計畫(Clean Power Plan)即將遭到川普終結,仍然不影響風能橫掃全美,可能消滅高達 56 吉瓦(Gigawatt)發電容量的燃煤發電廠。該報告的共同作者指出,如今推動綠能的動力,已經不是環境理由,而是純然的經濟因素,雖然對消費者來說,有更廉價的潔淨能源來源是件好事,但電力公司並不是因為出於善心才前進風能,而是因為發展綠能更有成本效益。報告檢視當前美國中西部與大平原區,扣除德州與伊利諾斯州的 15 個州,總共 87 吉瓦發電容量的燃煤電廠,發現其中有 56 吉瓦發電容量的電廠,將面臨風能的嚴峻挑戰,據穆迪報告指出,大平原區的風能平均電力採購價格,為每度電 0.2 美分,相當於每度電 0.6 元新台幣,相對的,燃煤發電的平均營運成本,含燃料成本、營運與維護成本,以及資本成本,總計每度電約為 0.3 美分,相當於 0.9 元新台幣。扣除美國對風能的 PTC 補貼後,大平原區風能平均電力價格將從每度電 0.2 美分回到 0.4 美分,然而,風能成本持續下降,燃煤成本卻正在上升,在這兩股趨勢下,穆迪認為,即使沒有政策補貼,雙方成本很快就會黃金交叉。在經濟因素推動下,許多電力公司不僅積極淘汰燃煤發電廠,更加速把風能納入其報酬基礎中,例如在科羅拉多州,Xcel Energy 宣布將於 2018 年斥資 10 億美元投資興建 600 百萬瓦(megawatt)發電容量的風場。當風能越來越普及,由於營運成本上的考量,電力公司在自有風能與燃煤發電廠之間,會優先選擇變動成本較低的自有風能資源,使得燃煤發電廠的利用率下降,容量因數也因此下降,容量因數下降將導致單位發電成本相對上升,使得燃煤發電在競爭態勢上更為不利。過去認為受限於風能的所謂不穩定性,電網中風能比例有上限,但隨著風力預測能力逐漸提升,以及其他風能產業技術的進步,如今這越來越不是問題,中陸獨立電網(Midcontinent Independent System Operator,MISO)與明尼蘇達州商業部合作研究指出,只需升級明尼蘇達州現有的輸電系統,就能支援高達 40% 的可再生能源比率,不過再高就需要搭配儲能設施等技術。當風能在經濟上殲滅燃煤的那一天到來,現有的煤礦又將何去何從?「轉生」化身為能源儲存裝置,可能是出路之一。能將環境破壞減至最低德國北萊茵西伐利亞州 Prosper-Haniel 煤礦自 1856 年開始開採,經歷 160 年歲月,預定要於 2018 年關閉,不過州長不打算讓這座煤礦「鞠躬盡瘁」,關閉後還要繼續利用它,將把整座礦坑注水,打造成一座 200 百萬瓦的抽蓄水力發電裝置,做為電網能源儲存裝置,可供電給 40 萬用戶,支援該州 2025 年可再生能源佔用電 30% 的目標。北萊茵西伐利亞州是德國人口最多的一州,貢獻全國五分之一的經濟產出,發電量佔德國總發電量的三分之一,也是許多德國大電力公司的總部所在,包括意昂(E.ON)、萊茵西伐利亞電力(RWE)、英諾吉(Innogy)、Steag、Uniper 等。目前該州電力大多來自於燃煤發電廠,不過在德國全力發展綠能的基本國策,以及風能拉低批發電價使得德國燃煤電廠同樣受到威脅之下,北萊茵西伐利亞州與煤礦的關係有了奇妙的轉變。在風能壓低批發電價的情況下,德國燃煤電廠也同樣步上一一關門大吉之路,目前計劃有 27 座燃煤與燃氣電廠即將關閉,關閉電廠的總發電容量達 6.6 吉瓦,相當於 1,300 萬戶家庭用電,當燃煤電廠吹起熄燈號,煤礦也只能跟著荒廢,然而,風能大量灌入電網,也提升了能源儲存的需求,使得舊煤礦有了轉生的機會。Prosper-Haniel 煤礦深達 1,200 公尺,礦坑總長度達 26 公里長,改造過後,將可注入 100 萬立方公尺的水,在礦坑底部安裝渦輪,利用礦坑深度產生的上下位能差距,改造成為抽蓄水力發電能源儲存裝置。無獨有偶的,美國人也想到一樣的辦法。維吉尼亞州也正規劃要利用廢棄煤礦坑,轉用為抽蓄水力發電能源儲存裝置。維吉尼亞州煤礦坑在過去十年來關閉了數十座,地方政府因而陷入財政收入斷炊,預算短缺,連學校資金都捉襟見肘,也影響其他政府業務,這樣的蕭條情況,是川普大力主張恢復煤礦業的原因。然而即使川普將歐巴馬的減碳政策全盤廢除,當風能已經與燃煤成本黃金交叉,將大舉殲滅燃煤發電時,煤礦坑的復興之夢也只能幻滅,不過,煤礦坑可在新能源時代發揮新的作用。為了整合風能、太陽能,產生龐大能源儲存需求,讓煤礦坑有了新生。目前抽蓄水力發電仍然是人類儲存能源成本最低的選項之一,抽蓄水力發電儲能的好處是,水抽到高處以位能儲能,能源不會像電池一樣逐漸衰退,而發電時能取回 85% 能源,回收率也算不錯,唯一的缺點是,能源密度太低,要儲存一顆 AA 電池的電量,就得將 100 公斤水提升 10 公尺高。這表示,若要以抽蓄水力發電為國家的主要能源儲存規劃,那必須要建設非常多水壩,以創造大量儲水空間,這與現在的保存自然的環保意識相衝突。使用已經破壞環境的礦坑來當作抽蓄水力發電的上下池,不僅可節省建設水壩的預算,也能將環境破壞減至最低,在明尼蘇達州,曾研究將已廢棄鐵礦坑改建為抽蓄水力發電能源儲存裝置,不過,鐵礦坑的鐵銹可能會威脅到設備的疑慮,煤礦坑較無此一問題。維吉尼亞州以外,加州也正在做類似嘗試。煤礦坑用於抽蓄水力發電還有一些有待驗證之處,包括必需位於穩定的地質,以免灌水後發生崩塌,礦坑中的鐵含量多少以下才適合,以及新技術總是需要經過一定學習曲線,才能知道最終成本為何。不過美國產煤州、郡對這項技術抱持樂觀態度,每座「轉生」的煤礦坑,預計可提供 10~15 個高收入工作,還能為地方創造額外稅收,解決地方失業與財政的燃眉之急。美國中西部煤礦大州,經常也是風能大州,若煤礦坑都能轉生為抽蓄水力發電能源儲存裝置,來支援風能,走入死胡同的煤礦產業與產煤區域,可說有了意想不到的新生機會。---------------------------------------------------------------------------把礦坑拿來裝水和風力發電合作,好像是個不錯的選擇,川普的方法即救不了石化行業,也救不了失業率。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1091591石油鉅子轉向發電業 離岸油井變身風力發電場2017-04-05編譯楊芙宜/特譯石油鉅子開始挑戰公用事業發電!據彭博新聞報導,荷蘭皇家殼牌集團(Royal Dutch Shell)、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義大利埃尼集團(Eni)等公司,都正在北海及其他海域,把離岸鑽油平台改換成數十億美元以上的離岸風力發電場,甚至在購電合約的競標中,還擠下如丹麥丹能風力(Dong Energy)、瑞典Vattenfall等專長大規模海上風力發電的領銜業者。海底探採停頓大型石油公司投入離岸風力發電,其實有跡可循。許多石油鉅子在耗費數十年時間建立離岸鑽油工程後,隨著開發時間較久的油田已枯涸,一些地方的海底探採油氣業務也開始縮減、邁向停頓。相對地,風力發電場的報酬率穩定,不僅有可預測性,還受到政府電價管理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由於再生能源預期將侵蝕傳統化石燃料業市占,油氣公司主管希望也能在潔淨能源業分得一杯羹。義大利最大石油生產商埃尼的能源解決部門副總裁寇曾提諾(Luca Cosentino)表示,「風力發電絕對是我們有興趣的一個領域,因為該業務和傳統油氣業務存在明顯綜效」,油氣業內大家都知道,我們不能被困在當前處境,等著其他業者搶先跳進再生能源市場。埃尼正和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合作開發再生能源。近十多年來,即使海底有豐富石油儲藏的北海(North Sea)產油量已大幅下滑,據美國能源情報署(EIA)統計,北海地區原油和液態燃料產量,從2004年初的每日約600萬桶,一路降至去年谷底,每日僅略高於250萬桶,即使今、明兩年產量反彈,預期介於每日280萬至325萬桶間。不過,該海域惡名昭彰的咆嘯狂風,過去數十年來威脅及干擾石油鑽井平台的運作,現已變成裝置和維持風力發電機在海上運轉的有利因素。離岸風力成主流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估計,2000至2017年約有990億美元將投資北海海域的風力發電計畫。在此之前,離岸風力發電計畫規模相當小;近年來,在考量穩定風力取得、在岸土地及衍生環境議題等因素,離岸風力發電系統漸成主流。丹麥、荷蘭、德國三國有意合作,在北海建立超級離岸風能發電站,裝機容量最多可達100吉瓦(GW,10億瓦),相當於現行100個傳統風力發電站規模,為台灣3個還在運轉核電廠總裝機容量(5144百萬瓦)的19.4倍。眼見石油需求5年後預期將開始下滑,殼牌公司已設立特別的事業部門,以研究確認未來最有利可圖的潔淨能源科技為何。殼牌英國事業主席林區(Sinead Lynch)表示,殼牌現在覺得風力發電場特別具有吸引力,因風力電解反應會產成氫氣,殼牌評估「氫」接下來數十年可能用做汽車的主要燃料。發電成本下滑殼牌去年12月贏得荷蘭政府興建博爾瑟勒(Borssele)3號和4號離岸風力發電場的合約後,正在歐洲各地探索這類離岸再生能源開發的新機會。殼牌供電合約競標價每度0.0545歐元(約1.77元台幣),創下離岸風電技術成本世界第2便宜,僅略高於瑞典Vattenfall公司去年9月贏得興建丹麥Kriegers Flak離岸風力發電場的每度0.0499歐元。挪威國家石油公司資深副總裁布爾(Stephen Bull)表示,石油鉅子投入離岸風力發電,也帶動發電產業的成本下滑;該公司位於英國東岸外興建中的Dudgeon離岸風力發電場,成本可較6年前興建的隔壁風電場便宜40%,且正在創造的浮動式離岸風力發電機基礎結構,可消除在海底打樁的昂貴步驟。在英國以外,挪威國家石油公司也在德國、挪威發展再生能源計畫,去年12月贏得紐約離岸風力發電場興建標案。根據彭博,離岸風力發電場成本下降,有助於風電技術開始能和如核電等傳統能源形式競爭;受惠於更大風力發電機、更多競爭,目前已進入營運的風電專案,供電價格約是2012年完成供電的一半,迄2035年,價格預估將再跌26%。----------------------------------------------------------------------------------------挖不到油就改建成風力發電,換成發電賺錢,還能搶贏專業的風力發電公司,真是利害。
https://tw.news.yahoo.com/%E8%81%AF%E5%90%88%E5%9C%8B-%E6%96%B0%E5%A2%9E%E5%86%8D%E7%94%9F%E8%83%BD%E6%BA%90%E8%A3%9D%E7%BD%AE%E5%AE%B9%E9%87%8F%E5%89%B5%E7%B4%80%E9%8C%84-040504499.html聯合國:新增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創紀錄法新社法新社 – 2017年4月7日(法新社巴黎6日電) 聯合國今天宣布,儘管投資減少23%,2016年全球新增1385千億瓦的再生能源發電能力,創下紀錄,這反映清潔能源成本下降。2016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總額達2420億美元,年增8%,主要來自風能和太陽能裝置,但不包括大型水力發電計畫。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及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共同發表的報告,2016年化石燃料為基礎的能源投資總額約為清潔能源投資的一半。2016年新增的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容量,等同於全球16大發電設備的總和。(譯者:中央社實習編譯張雅雯)------------------------------------------------------------------------------再生能源的成本不停下降,全球佔比不停上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