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9%96%8B%E7%BE%85%E5%AE%A3%E8%A8%80開羅宣言羅斯福總統、蔣委員長、邱吉爾首相、偕同各該國軍事與外交顧問人員,在北非舉行會議,業已完畢,茲發表概括之聲明如下我三大盟國稔知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相當時期,使朝鮮自由與獨立二戰前韓國被日本滅國中國又幫韓國復國一次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8%87%E8%81%AF%E6%B0%91%E6%94%BF%E5%BB%B3但之後的雅爾達密約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日本投降後宣告結束,蘇聯與美國經由聯合國託管理事會以戰勝國的名義軍事佔領戰敗國大日本帝國的日屬朝鮮。以三八線為分界線,蘇聯紅軍接管北朝鮮,美軍接管南朝鮮並且成立駐朝鮮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韓國不就被那搞得對嗎?
lordwu007 wrote:其實中國又不痛不癢...(恕刪) 顯然你對國際局勢不是很清楚現在南韓連軍隊的戰時指揮權都在美國手上如果一定要南韓在美國和中國之間選邊站南韓站在中國那邊的機率基本上是很低很低的
kantinger wrote:https://zh...但當年的高句麗有包含一大部分的中國土地對嗎?(恕刪) 高句麗跟滿族祖先肅慎族,商代東夷族的濊貊,比較有關係以辰國三韓為主體的韓國人只是在YY領土涵蓋到中國
shiu65 wrote:高句麗跟滿族祖先肅...(恕刪) 哪一族?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AB%E6%BB%A1%E6%9C%9D%E9%B2%9C衛滿朝鮮呢?
分享一下網路上看到的,德國前總理施密特,公認畢斯麥後最偉大的德國政治家,也是西方政治人物中少數了解中國的,施密特對於日本的評論:「日本對中國有著很深的自卑和犯罪情結,這兩種情結深藏在日本民族內心,但日本領導人的良知沒有這種情結。我十分清楚,日本政治家們缺少對日本侵略行為進行深刻評估的洞察力。他們沒有對自己在二戰中入侵周邊國家進行反思,所以日本在亞洲地區沒有朋友。」施密特某次訪問日本,會見當時首相,日本首相說他們正面臨中國軍事威脅,施密特問中國上次侵略日本是什麼時候,日本首相無法回答,因為中國沒有侵略過鄰國。中國共產黨試圖在儒家思想、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找到平衡。對於生活在中國的某些知識分子來說,這種平衡術玩弄得太長了。特別是那些曾經留學歐美的人士,他們更希望儒教與民主交匯融合。一些年紀較長的不同政見者則明白,必須等待發展。在我看來,中國由於從未有過一個統一的宗教,現代的儒教很可能作為一種世界觀,填補當今意識形態的真空。畢竟我們歐洲人也不僅信仰基督教和保羅教皇,而且也崇拜希臘和羅馬的古典哲學。而與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或斯多葛派相比,孔子只是年紀稍長一些,其後繼人孟子則稍為年輕一些。 有些美國人和一些歐洲知識分子(在德國是一些綠黨分子)自以為在民主和人權問題上有道義上的權力批評乃至激烈指責中國。這些人對於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發展起來的不同文化缺乏尊重。他們也沒有意識到,在西方文化的艱難發展進程中以及在他們自己的歷史上,也同樣有過可怕的陰影。那些批評中國的人,應該想想不過幾代人之前發生的對印第安人的滅絕,想想奴隸制,想想美國的南北戰爭,想想越南及納粹時期。 認為自己的宗教、自己的道義、自己的文化或者自己的生活方式擁有絕對優勢,這種信念曾在世界歷史的進程中多次導致流血衝突。伊斯蘭的遠征軍,或者右手拿著戰刀、左手拿著十字架在世界大部分地區以武力推行基督教的人,就是最突出的例子。南亞部分地區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之間,或者是以色列人與穆斯林之間持續不斷的戰鬥,則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例子。伊斯蘭激進組織的恐怖主義則是最新的例子。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幾乎所有這些衝突都是為了爭權奪勢,為了使別人的權勢和財產消失,而自己的權勢則要擴大。幾乎所有大的帝國都是按這一模式行事的,從強大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到成吉思汗,從皮薩羅(16世紀西班牙的殖民地征服者和探險家、秘魯反王室部隊的領袖,參與征服秘魯的戰爭。——譯注)到史達林或希特勒,都是這麼幹的。在近代,歐洲各國的殖民帝國也是按照這個模式建立起來的。 而中國,這個漢民族的偉大國家,3000多年來似乎是一個例外。也許這正是這個國家能夠延續如此長久的一個原因。在我看來,正是由於沒有一個統率整個民族的宗教或國教,才沒有提出對鄰國進行傳教的要求。無論如何,在其悠久的歷史上,中國這個大國的對外擴張傾向比之歷史上所有其他大國都要小得多。在大多數情況下,中國歷來滿足於其他國家對之表示尊重和進貢。美國面臨的問題是:是否願意容忍中國在經濟上崛起成為世界大國和東亞首強,是否願意容忍中國迄今相對有限的軍事上的壯大?還是要試圖阻撓和遏制這一崛起?雙方合作的可能性首先存在於地區性、多邊性或全球性的體系之內,以後也可以建立在雙邊條約的基礎之上。在這方面,中國的經濟和社會問題起著重要作用,我將在本書的第三章加以詳細分析。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國歸根結底不可能阻止中國崛起。無論美國決定採取阻撓戰略還是進行合作,在這兩種情況之下,美國要對中國稱霸這種思維模式都始終是癡心妄想。中美兩國的文化、傳統和特點如此不同,而雙方彼此的了解和對對方歷史的認識又如此缺乏。兩國的精英和政治階層對對方的認識也是十分殘缺不全的。無疑,美國有更多受到教育的人和專家,他們對中國的本質及其文化發展的了解要比中國對美國的了解多。但在今天年輕的一代中,中國人對美國的了解比美國人對中國的了解很可能已佔有優勢。不過,就整個民族來說,雙方的相互了解很少,偏見佔主導地位。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一旦有個由頭,電子傳媒很容易製造敵對情緒。 兩大國之間發生衝突的具體導因將是多種多樣的,居首位的是圍繞臺灣的利益衝突。這個島嶼幾百年來一直是中國的一部分,經過半個世紀的日本佔領之後,1945年又歸還給中國。它很快成了被毛澤東趕走的蔣介石的逃生之地。蔣介石不僅把故宮的重要藝術珍藏帶到了臺灣,而且還竊據了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否決權。美國極力支援臺灣同中國大陸的實際分裂,而且在軍事上給予這個島嶼支援,但對臺灣要求承認其主權的願望未予滿足。1971年,華盛頓同意將中國的否決權歸還給人口為臺灣50倍之多的大陸。從美國的角度看,臺灣是其在東亞政治勢力範圍內的一個重要基地。因此,人們認為,必要時美國會以軍事手段阻止中國大陸使用武力迫使臺灣回歸中國。北京則認為,臺灣的回歸是中國天經地義的權利,而且是至高無上的民族目標。而臺灣本身,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則是不一致的。一些人主張謀求主權;另一些人認為,只有在中國大陸達到了與島上同樣的自由和生活水準之後,才可以考慮回歸;而許多商人相信統一會到來,因而他們把一部分資本拿到大陸去投資,並且在那裏把生意做得很好。 在過去數十年中,中美之間由於臺灣問題而不斷發生衝突和危機,但也有過緩和時期。今後也還會是這樣。任何中國領導人沒有別的選擇,只能繼續耐心地依靠自己生活水準和實力的加強,同時強烈地堅持統一的權利並警告臺灣不要提出主權要求。事實上,特別是鋻於中國廣泛存在的愛國主義自豪感,美國如果承認臺灣擁有主權,可能將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美國就不是霸權主義?全世界派兵到他國,轟炸他國最頻繁的就是美國!韓國人還活在19世紀,喜歡捧洋人,韓國就是半島南邊的三韓,跟高句麗一點關係都沒有!高句麗發源於東北,那是中國領土,不是韓國的,把高句麗列入東北歷史是中國的自由,韓國完全沒資格抗議!為什麼叫高麗?因為首都在開城,以前是高句麗勢力範圍,所以叫高麗,高麗不等於高句麗!那是古代建國號的習慣,就好比孫權的吳國,劉備的蜀國,不是國號一樣,就代表兩個有繼承關係!真正的高句麗民族在滅亡後,大多被大唐強迫遷入中原,比如說江淮之南,真要跟高句麗認親戚,是江淮之南的人,不是韓國!這國家跟越南一樣,找個古國名就意淫中國大片土地是他的!什麼劃長江而治,連越王勾踐都是他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