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紐約高中中文試題超難 驚呆陸人


a0955999 wrote:
一個男同事和一個女同事上班同時遲到,但女的沒被扣薪水,男的被扣了, 男的就問
女同事“你為什麼沒有被扣薪水?”女的說:“因為我睡過了。 ”男的說:“我也睡過頭了呀。


哈哈哈哈哈
justdreamer wrote:
美國好的高中是競爭激烈,但是自殺太多還是會引起注意的。

我念的高中,當時就有自殺了。 一個十年級英文課時,坐我旁邊常跟我聊天的白人同學,就是在我11年級還是12年級時吞槍自殺。 但是我知道他常被他爸爸打得很慘,還給我看那些疤痕,所以不光是學業。

另外一個白人,從九年級就常常在honors或是AP課上碰面,他是臥軌。 我跟他不是很熟,因為我不太喜歡他的態度。 據我側面了解自殺原因,跟他自己是同性戀有點關係,不光是學業(他功課不差,還是網球健將,不過在我們學校要維持排名,連美國出生的白人常常念到10-11PM)

最近幾年,因為自殺太多,上了全國媒體 美國聯邦政府也來調查。 聽說那些自殺的學弟學妹,有些也不光是課業壓力,還有感情和其他。

高中時,一些AP課,教科書是直接去附近世界知名大學的書店買的,聽說課程也差不多(有些實驗我們不做而已因為時間不夠)。 AP考試比起來相對簡單,連班上拿C的同學幾乎都是拿到5的成績(最高分)。 不過我們竟然有同學拿到低於5的分數,被老師罵了一下子 淚

美國教育界競爭之激烈,真的不是台灣家長可以想像的。

當年還住在加州的時候,附近的好高中每年約有3個學生會自殺,大多是因為成績因素而選擇自殺。

重點在於,附近居民建議要自殺請不要臥軌,會造成別人通勤的困擾。

而在學校內,自殺的學生,也很快就被忘記了...

我以前唸博班的時候,同實驗室的一位學生就讀到瘋掉,

他當年面臨的壓力,不是台灣博班學生可以想像的。

他早上瘋掉,被警衛架出去之後,下午實驗計畫就被其他博後分光了。

之後發表在Nature的文章,也沒他的名字。

重點是... 我們總是記不起來他的模樣與名字...


justdreamer wrote:
12年級時,有同學去附近知名大學上微分方程式和線型代數。

嗯,12年級的時候,如果某科系的能力超過高中能教育的程度,學生的確可以申請去附近的大學上課。

但是,該學生要面對的是大學程度的教育,成績也是跟一般大學生競爭,不會有任何優待。

而在現實面,就算AP考滿分,高中與大學的程度還是有差異的。

所以高中修大學課程的時候,真的很辛苦...


justdreamer wrote:
最近幾次回台灣,跟小學同學聚會,聊到他們小孩子現在接觸到的教育,我懷疑那些教改的官員,家長,有好好了解美國基礎教育放牛吃草,但是殘酷淘汰的現實嗎? 美國可是有能力分班的啊。 我在美國的國中就有分普通班(regular lane),資優班(honors)。 高中時,程度落差更大,同一個年級,分得更多了,從最容易到最難有可能降級念->B->A->honors->AP程度的課->跳級念。 國中就有一些職業培養課程,像是烹飪,木工等。 高中時能上的職業技能課程更多,像是修車課,學校還有專門的老師幫忙找打工機會。 有個學長運氣好,12年級時還去NASA寫程式。

這就是我先前常常提到的,太多台灣人一直誤解美國的教育體制。

很多台灣家長與學生,認為美國是學習的天堂,認為學生在美國可以學習的很快樂。

當年教改的人,自己對於美國的教育也是一知半解,

而回來台灣之後,更是掩飾了一半的真相,只說出好的另一面。

一如前一陣子,某位校長提出「美國的教授可以開公司」一樣,

都只說出一半的事實,而掩飾了另外更重要的一半。


美國所謂的「快樂」教育,在台灣也是存在的,

但是絕大多數的台灣家長,絕對不敢讓孩子參加。

因為在八年級,也就是台灣國二之前,美國教育採取的就是「放牛吃草」...

正所謂的「放牛班」。

這段期間內,表現好的學生,不知不覺中就會被集中在一起,

而那些不突出的學生,就繼續放牛吃草,繼續快樂學習...


因為從幼稚園(k1)到八年級,這是「家長」要培育小孩面對各種挑戰的能力。

學校只是讓孩子去體會環境,並學習一些基本技能的地方。

家長要是在這幾年中不做事,不爭取時間培育小孩,

沒有教育小孩如何面對挑戰,如何面對失敗,如何從失敗的情緒中站起來,

那等到九年級(台灣國三)開始,當「所有成績」都列入大學入學資格考量的時候,

你將會發現很多「同年齡」的小孩,會在不知不覺中,跟你想像的模樣大不相同。


更刺激的還在後面,

高中四年(9-12年級)的總成績平均,算是申請大學的「叩門磚」。

換言之,高中四年總平均不夠高,沒接近滿分,那一流大學就不用妄想了。


那些喜歡拿「微軟 蓋茲」,「臉書 札克伯格」來當「大學教育不重要」的人,

請至少了解一件事,這兩位都是美國哈佛大學的肄業生。

若是要拿這兩位來說嘴,請至少自己親自考進哈佛大學再來廢話還不遲。

美國哈佛大學要求的四年高中總平均,高達97分以上。

你在高中四年的各類型考試,功課,Project,與體能成績,都要保持在97以上。

這只是「申請資格」而已,還不包含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經歷。

這是如影隨行的四年壓力,「任何考試都不能失誤」的學習過程。

只要一個考試失常,你跟哈佛的距離就會增加一大段。

然後在這段期間,學生還要找時間出來參與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菁英高中的學生,最後會走上絕路的原因。

這在台灣應該會造成各式各樣的轟動,校長也要出來叩頭道歉...

但是在美國,當年那位出來抗議的家長,只收到一句話:

「Your child shouldn't even be here」

翻譯成中文,就是「你的小孩根本不應該來這裡的」。




我以前一個學生考進哈佛大學,

其他的成績與資格就不贅述,

光是她的睡眠時間,一天只有4個小時左右,持續四年。

她是很快樂,也很樂觀...

母親為了兩個孩子,辭掉「一刀流」的高收入婦產科醫生工作,

在家裡親自帶兩個小孩成長,開車帶她們到處學習。

所謂「一刀流」,就是剖腹生產,而這一刀,會讓產婦多付一萬美金。

有機會可以自己去問問看,「一刀流」的婦產科醫師有多賺。

這些都是孩子與家長一起面對的挑戰與犧牲,才能讓孩子一路衝到哈佛大學。

這跟台灣家長認知的「快樂學習進名校」,中間有一段有非常大的差距。




美國開放競爭,而且鼓舞競爭,並在期間培養該有的風度。

而一個人能不能爬上去,端看能不能在無數的殘酷淘汰戰中生存。

這不見得是台灣家長能夠面對的事實。


Molonlabe wrote:
這就是我先前常常提到的,太多台灣人一直誤解美國的教育體制。

很多台灣家長與學生,認為美國是學習的天堂,認為學生在美國可以學習的很快樂。...

以前科技報導就有比較美國與台灣標準物理數學教科書,結果美國基本必修課程比台灣多

台灣教改把理工課程愈改愈少,建構式數學在美國小試一下就不敢用,在台灣卻執行將近九年,毀人無數。去中文化讓孩子連文章都寫不好,讓人質疑教改是有計畫的愚民政策

Molonlabe wrote:
美國教育界競爭之激烈...(恕刪)


感謝分享

Molonlabe wrote:
美國所謂的「快樂」教育,在台灣也是存在的,

但是絕大多數的台灣家長,絕對不敢讓孩子參加。

因為在八年級,也就是台灣國二之前,美國教育採取的就是「放牛吃草」...

正所謂的「放牛班」。 大笑

這段期間內,表現好的學生,不知不覺中就會被集中在一起,

而那些不突出的學生,就繼續放牛吃草,繼續快樂學習....


放牛班是否像電影
187美國社會檔案

台灣家長看了會嚇醒吧!

電影中一名高中生說他不能閱讀,實在滿嚇人地

Molonlabe wrote:
美國教育界競爭之激...(恕刪)

不只是在美国,整个西方其实都分为精英教育和普通大众教育
这么做其实就是为了阶级分割
很不幸的是在中国很多人都只看到后者而没看到前者
Molonlabe wrote:
美國教育界競爭之激...美國教育界競爭之激烈,真的不是台灣家長可以想像的。

當年還住在加州的時候,附近的好高中每年約有3個學生會自殺,大多是因為成績因素而選擇自殺。

重點在於,附近居民建議要自殺請不要臥軌,會造成別人通勤的困擾。

而在學校內,自殺的學生,也很快就被忘記了...(恕刪)


這個我有點意見。

當年自殺的同學,我和不少認識他的同學有的是哀傷,悲傷,為什麼。 我們並沒有很快忘記他。 大學畢業後,還有高中學妹跟我提起他。 當我看見鐵軌有人24小時看守,看到那些花,哀弔我的那些學弟學妹,我的心裡,也是只有哀傷,又是一個走了。 我最近幾年在附近的小學,中學,當教練,可以的話,我是跟我的學生講競爭的問題,他們不能自滿,世界很大,能人很多,但是我們也不要忘記快樂(have fun while we compete, if possible)

Molonlabe wrote:
美國教育界競爭之激...嗯,12年級的時候,如果某科系的能力超過高中能教育的程度,學生的確可以申請去附近的大學上課。

但是,該學生要面對的是大學程度的教育,成績也是跟一般大學生競爭,不會有任何優待。

而在現實面,就算AP考滿分,高中與大學的程度還是有差異的。

所以高中修大學課程的時候,真的很辛苦...
(恕刪)


我覺得要看高中和大學。 我認識的人的經歷是,11年級時去Times World University還能擠進前50名的大學修了些課。 數學課是只有兩個高中生,其他都是正牌大學生,他不覺得數學比他的高中難。 有的AP工作量較大,有的較少,而且可以修些較簡單的課來彌補,就不會那麼慘了

Molonlabe wrote:
美國教育界競爭之激...很多台灣家長與學生,認為美國是學習的天堂,認為學生在美國可以學習的很快樂。...美國所謂的「快樂」教育,在台灣也是存在的,

但是絕大多數的台灣家長,絕對不敢讓孩子參加。

因為在八年級,也就是台灣國二之前,美國教育採取的就是「放牛吃草」...

正所謂的「放牛班」。

這段期間內,表現好的學生,不知不覺中就會被集中在一起,

而那些不突出的學生,就繼續放牛吃草,繼續快樂學習...沒有教育小孩如何面對挑戰,如何面對失敗,如何從失敗的情緒中站起來(恕刪)


我對快樂學習的認知是:學校不強迫你學習,給你機會去尋找你想要的,你喜歡的,你的夢想。 但是你要為你的選擇負責。 小時候在台灣遇到的老師,像是另外一個父母,美國老師就不太一樣了。 絕大部分的是你要念不唸是你的事(只有那個要求我們全部都要考AP五分的老師會給我們壓力)。 所以美國願意念書的學生,一般自主自學的能力可能比較好。 我剛開始也以為是天堂,沒有學習的壓力 不過還好後來高中打工時,決定一定要念大學,就開始注意成績和不要念太容易的課。

人生很長,功課不好不是世界末日。 教育小孩如何面對挑戰,如何面對失敗,如何從失敗的情緒中站起來真的是更重要的課題。 進入好的大學只不過對找第一個工作有幫助,可以遇到可以切磋,互相學習的同學,和後來的校友關係。 怎麼爬起來繼續努力,不要放棄,才是更重要的功課和目標。
Lisa_Hsu wrote:
放牛班是否像電影187...(恕刪)


美國一些不好的高中,裡面一些學生的素質,真的不是太好。 我大學有個同學,我非常佩服他。 他為了念書,需要躲子彈上學,因為周圍太多混幫派的同學,看他還在念書不順眼。 那些高中的一些學生,可能連基本閱讀能力都沒有,不是開玩笑的 算術多半也有問題,更別談代數了

-------------------------------------------------------------------------------------

回到主題,看了後來的解答,我覺得很有趣。 假如學校有教過,那其實答案並不是那麼難。 這也讓我想起過去有人傳給我的一些台灣英文考題。 那個刁鑽程度,跟這些題目類似。 去年我有拿些台灣英文考題給這附近的六年級生看(英文資優班的學生,全校500個六年級生只有大約10-15%有資格選修,需要通過資格考),結果也沒全對

台灣一些英文考題和解答,有時候真的讓我覺得不只有一個"對"的答案 一些答案怪怪的

justdreamer wrote:
..因為周圍太多混幫派的同學,看他還在念書不順眼。.

看來187社會檔案演得很真實,戲中有個愛念書的女孩,也得面對反智的流氓同學,有時甚至得用性來換取和平

這部電影太震撼,看完印象很深刻,不像一般商業片忘光光

在那種反智的環境,能夠念書出頭的人,要比一般人還強韌得多才行
justdreamer wrote:
當年自殺的同學,我和不少認識他的同學有的是哀傷,悲傷,為什麼。 我們並沒有很快忘記他。 大學畢業後,還有高中學妹跟我提起他。 當我看見鐵軌有人24小時看守,看到那些花,哀弔我的那些學弟學妹,我的心裡,也是只有哀傷,又是一個走了。 我最近幾年在附近的小學,中學,當教練,可以的話,我是跟我的學生講競爭的問題,他們不能自滿,世界很大,能人很多,但是我們也不要忘記快樂(have fun while we compete, if possible)

你們的確比較有情面。 我們那邊忘記的速度,跟放在鐵軌上凋零的花一樣快。 當年博班發瘋的那位,他還有另外兩個學生陪他一起發瘋,因為那間名校當年瘋掉三位博士班學生。 大多數的我們,自己忙到沒時間回憶這個人,也是某種程度的悲哀...

至於教育學生「have fun while we compete, if possible」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學生要懂得競爭,懂得榮譽感,然後可以接受與面對失敗,將來在成長的過程中,才能夠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justdreamer wrote:
我個人的經歷是,11年級時我有去Time World University還能擠進前50名的大學修了些課,大約等於一個quarter 20 units的量。 我的數學課是只有我和另外一個高中生,其他都是正牌大學生,我還能在那堂課拿A(不過有的課拿B),我不覺得數學比我的高中難。 我有一年考出了五個AP分數,我是覺得還好啦,看是那個AP。 有的AP工作量較大,有的較少,而且可以修些較簡單的課來彌補,就不會那麼慘了

我當年是11年級去附近大學修微積分,但是因為數學天份不足,加上當年老師還是日本教授,英文帶有口音,我自己當年的英文也不好,修得很辛苦。 但是生物與物理就沒有太大的問題,只是實驗課的時間跟高中課程會重疊,這方面比較麻煩一些。


justdreamer wrote:
我對快樂學習的認知是:學校不強迫你學習,給你機會去尋找你想要的,你喜歡的,你的夢想。 但是你要為你的選擇負責。 小時候在台灣遇到的老師,像是另外一個父母,美國老師就不太一樣了。 絕大部分的是你要念不唸是你的事(只有那個要求我們全部都要考AP五分的老師會給我們壓力)。 所以美國願意念書的學生,一般自主自學的能力可能比較好。 我剛開始也以為是天堂,沒有學習的壓力 不過還好後來高中打工時,決定一定要念大學,就開始注意成績和不要念太容易的課。
人生很長,功課不好不是世界末日。 教育小孩如何面對挑戰,如何面對失敗,如何從失敗的情緒中站起來真的是更重要的課題。 進入好的大學只不過對找第一個工作有幫助,可以遇到可以切磋,互相學習的同學,和後來的校友關係。 怎麼爬起來繼續努力,不要放棄,才是更重要的功課和目標。

台灣家長對於「快樂學習」的認知,大多停留在「沒有壓力的自由快樂學習」。 但是對於你提到的「你要為你的選擇負責」,並沒有太深入的認知。 因為台灣本身對於「責任」的認知,一直都處於很模糊的狀態。

如同你所提到的,在美國要不要唸書是你自己的事情,要不要上學也是你自己的事情,學校老師沒有義務與責任要求學生來上學唸書。

但是在台灣,老師除了要而提面命之外,居然連上課的時間與內容,還要盡力配合學生的「活動」。 小至「學校啦啦隊要練習」「等等土風舞社團要練舞」「等一下要合唱」,大至「我要去參加學運」,都可以要求老師提早下課/調課/補課,甚至移動「期中考或期末考」的時間。 這才是最不可思議的地方...

所以台灣學生就算在大學時代,也無法親身體驗「你要為你的選擇負責」,所以一旦大學畢業出社會,直接面臨各式各樣的社會現實壓力,才會很容易地出現不適應症狀,所謂產生「草莓族」一詞的原因。





台灣的環境也非常有趣。

小朋友在2~5歲的時候,拼命要求小孩要獨立自主。 有空有機會可以到台灣的幼稚園看看,可以觀察到許多家長對於學齡前小孩的要求。 除了要自己刷牙洗臉穿衣服穿鞋子穿襪子,還要獨立自己走路上學,要自己獨立進教室,要自己獨立寫功課...等等。 在家裡面,要自己收玩具,收書包,收書本,還要吃飯不准掉渣在碗外,不准挑食,吃完還要自己收拾,自己洗碗...等等。 但是說真的,這些都是小事,3歲之後的小孩,除了刷牙與單獨上學之外,其餘的事情都是可以做得到的。 但是要做到這些事情,大多數台灣的家長不見得知道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他們只會要求2-5歲小孩要如此獨立,但是鮮少給予足夠的「時間」與「耐性」與「安定」的環境讓小孩培養這些能力。

穿個鞋子超過30秒,就會蹲下去碎碎唸,甚至破口大罵,不然就是拿別人的小孩來比較。 掉個飯粒在地上,媽媽馬上給臉色看。 玩具沒完全收好,可以看到媽媽立刻發火。 有空可以去台灣的公園看看,有些家長可以對一個不到五歲的小孩,在公共場合上發火超過30分鐘,而且還蠻常見的,不算是少見的狀況。 這些家長們可以任由小孩持續「嚎哭」,也要擺臉色給他們看,但是完全沒有意識到,一個正在「嚎哭」的小孩,是學不到任何家長想要教他們的東西,只會讓小孩很有印象的學會「原來不高興就可以這樣發火」而已。

我也常常很好奇,難道這些家長在工作崗位上,通通都是教一次就會? 通通都是講一次,說一次,教一次,做一次,然後就非常熟練,非常上手?

在幼稚園的小朋友,當他們上學情緒不穩定,做家長的難道就不能提早五分鐘到學校,跟孩子有個良性的道別? 就一定要趕時間,然後把小孩往幼稚園的人行道上一丟,就揚長而去? 每次都用「孩子這樣才會獨立」為藉口,來掩飾自己無法有效的支配時間? 而這樣長大的孩子,其情緒管控的能力,會成什麼樣子? 如同上面那種家長,這種環境長大的小孩,長大後其情緒控管將會成為什麼模樣?

在孩子最需要「耐心」與「愛」的時間,台灣很多家長偏偏要求他們要快快獨立自主。 而最諷刺的是,當孩子最需要學習獨立與自主的時間,也就是高中之後的階段,台灣家長反而拼命的要求孩子「什麼都不要管,讀書就好」「不要住外面,住家裡省錢」「聽爸爸媽媽的,不要想太多」...等等,拼命的讓孩子與外界隔絕,包圍在一個溫室之中,巴不得小孩一輩子就住在家裡,永遠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這真是我完全無法了解的一個狀況...





justdreamer wrote:
這也讓我想起過去有人傳給我的一些台灣英文考題。 那個刁鑽程度,跟這些題目類似。 去年我有拿些台灣英文考題給這附近的六年級生看(英文資優班的學生,全校500個六年級生只有大約10-15%有資格選修,需要通過資格考),結果也沒全對
台灣一些英文考題和解答,有時候真的讓我覺得不只有一個"對"的答案 一些答案怪怪的

美國的老師,大多不介意學生考試滿分。 但是有些台灣的老師,卻非得出一些「刁難題」來找學生的麻煩,因為在他們的認知之中,被考出滿分等於自己丟臉,而不是為學生有學習到知識而高興。 這種垃圾老師的數量,遠遠超出我之前的想像。 然而,更糟糕的是,很多這種題目,就連老師自己都不見得搞得清楚前因後果,所以常常造成事後改考卷時容易出現爭論。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