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百請吃雞 wrote:
這是比例高低的問題嗎?
這應該是內容的問題吧,
我二十幾年前國文課本裡讀的古文,
每篇的內容都是經典,
包含我們耳熟能詳的詩詞也是,
古文、古詩何其多,
能傳世的必然有其過人之處,
如正氣歌、滿江紅、出師表、原毀、楓橋夜泊等,
如果是內容很差的,多數是無法流傳的,想讀也讀不到,
我覺得,我們應該學得是這些優秀文章所要傳達的內容與精神,而不是文體,
文言文應該學,白話文也不能偏廢,
那為何課本裡文言文比例高?
因為文言文用了幾千年,歷史的累積必然有大量的傳世文章留下,
有這麼多的經典可選,自然比例就高了,
如果白話文繼續用5千年,我想也能累積出等量的傳世文章,
現在卻用意識型態來否定前人留下的瑰寶,
實在可惜。
想想辛棄疾的千古名句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樣的意境,這樣的文字使用,難道真的不值得學習嗎?
古文觀止裡面收錄的那些文章,篇篇都擲地有聲吧,
為何要仇視呢?
我不排斥白話文,那畢竟是我們日常使用的語法,
但我還是要說,寫作的語法不是重點,
重要的是文章的靈魂,
如果現在挑選出的白話文,內容都是值得傳世的話,
我也能支持提高白話文比例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現在如果有這種白話文章,
在流傳數百年後,這個文體也會變成「古文」,
難道那時候也要後代子孫來否定現在的文章嗎?
說的真好
寫出我心裡想說的
那些說古文跟現代沒關係的,一定沒讀懂,也沒有身體力行
更不要說欣賞裡面美麗的文藻和優雅的韻律
失敗的台灣社會文化,激烈的民粹衝突,動不動就群起獵巫,不是因為 古文沒路用
而是學的人和應該使用的人不使用,和倒行逆施
失敗了不怪自己,不檢討自己的言行舉止
卻來怪古文,可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