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品質官方數據疑點大揭密

有一種嚴以待人,寬以利己的觀念,很懷疑辯護的人是官還是民

自動站應該是2008或更早就有且都是沒有認證過的機器,然後104年公布手動方法和自動方法比對包含三個條件,根據上面的論述: 環保署規定只能拿來要求外面的廠商賣機器要輔合三個條件,但對自己現在拿來算AQI和公布空品的機器卻只要輔合一個R2可以不管斜率(Slop)和截距(Intercept),規定只規定外面而自己發布的數據不用遵守??

下兩張圖都是美國早在2011就開始檢討這幾個條件,環保署學回來模型和三個條件,然後環保署可以自己不遵守,但美國已經先從嚴三個條件現在更改為用Bias和Precision判定

from NYS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from Monitoring and Quality Assurance Group, EPA - Office of Air Quality Planning and Standards

如果是專家,要不亮個名號和理論來讓大家跟幾位教授的研究比較一下,Google資料不就只是基本技能,但卻不細讀資料內容。到底自動強迫回歸到手動有沒有問題,所謂專家卻把回歸的條件放鬆到只看R,假設一個萬里站符合不管其他測站這也很怪。 雖然我不是環工背景,但我覺得這是根本濫用回歸模型



手動測試的問題不只有揮發問題,採樣時間等問題和條件設定問題,





如果上面都看不懂在FRM手動方法有什麼問題需要怎改進,美國的討論裡面,直接告訴你用FEM自動方法即可。不要說美國歸美國,從美國學回來的方法卻不管人家後續的檢討演進


最後,只挑自己想看的幾乎就是最近被討論的典型的濫用P值檢定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8282)


如果連P值檢定(Null Hypothesis)跟這個模型的(R/Intercept/Slope有什麼關係,那就.........回去做功課吧
hihisoso wrote:
有一種嚴以待人,寬...(恕刪)


對阿, 台灣冬天東北風+夏天南風, 四季又不是一定要熱浪+下雪才是四季, 怎麼可以隨便簡化

from USEPA, Data Quality Objectives (DQOs) for Relating Federal Reference Method (FRM) and Continuous PM2.5 Measurements to Report an Air Quality Index (AQI)





原始文件來自於此,別說我沒看過
https://donald-cudmore.squarespace.com/s/Felton.pdf

如果你看完整份文件,那你應該了解一件事
所謂的FRM(Federal reference method)指的是現在使用的手動採樣方式,24小時一個點
Page.2 的圖,有下載的人請自己看

FRM跟FEM要如何比較,請看Page. 3
這也是為什麼需要用儀器的原因,因為FRM的檢測時間過長,反應速度不夠快
所以用儀器(FEM)進行每小時的採樣,如果機器是通過認證的,它的數值透過回歸式運算,可以視為FRM測值。

在美國,這種數值只能拿來預報AQI
在台灣,我們的法規把手動採樣訂為標準,所以我們將機器測到的每小時數值換算成手動測值

這是環保署的問題,干自動、手動回歸式規範鳥事?
你要黑環保署,我沒意見,但是請你黑對方向!!

手動採樣有揮發性PM2.5逸失的問題
舊型的自動採樣也有相同的問題
所以用舊型通過環保署認證的採樣器,比對新型的候選方法採樣儀器時
就會發生新型採樣器在高濃度期間測到的數值高出FRM,也就是參考方法儀器的測值
這會造成候選方法儀器無法通過測試規範
什麼是儀器的測試規範? 就是你們貼的Slope 1 +/-0.1 啪啦啪啦的那串
那是人家測試儀器的規範,正常的情況是我要賣的機器(候選方法儀器)測30
環保署的機器(參考方法儀器)也是30,所以Slope可以做到 1+/-0.1

現在有問題是環保署的儀器會比新型儀器數值低估,那也是環保署的事
干自動、手動回歸式規範鳥事?
那些 spec 從來就不適用在現在的"自動、手動回歸式"
因為手動與自動採樣的數據裡,自動採樣的儀器已經算是通過環保署認證的機器
它的問題就只有R^2夠不夠好的問題

在這份文件裡面
Data Quality Objectives (DQOs) for RelatingFederal Reference Method (FRM) andContinuous PM2.5 Measurements to Reportan Air Quality Index (AQI)

APPENDIX B: FOUR CASE STUDIES
However, in the interest of simplicity, models based on un-transformed data appear adequate as well.
這個案例也講得清清楚楚,un-transformed 的資料點已經夠好了,人家沒有強制要你做log-transform。

儀器回歸規範是儀器的事
自動測值與手動測值的回歸是另外一回事
拿儀器的規範來說環保署嚴以律人,寬以待已? 這叫指鹿為馬

我不喜歡幫環保署辯護,但是我還是必須再次重申
"要黑環保署請黑對方向"
拿錯誤的資訊黑環保署就只剩下"抹黑"而已

hareluya6510 wrote:
原始文件來自於此,...(恕刪)


你一直重複:"這是環保署的問題,干自動、手動回歸式規範鳥事?"這句話...

所以你護衛了那麼久, 終於也承認環保署的做法有問題了耶



我同時用兩個軟體,

發現環保署的數據通常都是最低的, 然後環保署數據的周圍的其他產品測試出來的數據都高一大截.

形成環保署數據是綠色的, 但被黃色或紅色的包圍.
hello
我想你也是相關人士,我認為大家可以講清楚,所以在進一步回復之前,想請問你提到的錯誤資訊是?

我不喜歡幫環保署辯護,但是我還是必須再次重申
"要黑環保署請黑對方向"
拿錯誤的資訊黑環保署就只剩下"抹黑"而已

==> 請問你指的是哪個圖表或資料?

另外,關於你提供的圖表:
1. 萬里的回歸分析是用2016或2017的資料? 我從環保署提供的資料,無法判斷你用的是哪一個年度?
我想樓主應該也是說他從環保署取得回歸資料,如果我錯了樓主請更正我。

2. 基隆自動回歸藍色的線,用2017自動資料+2017基隆自手動回歸式產生的嗎? 或是套用環保署提供的回歸式?



hihisoso wrote:
我想你也是相關人事...(恕刪)


抱歉, 我也不知道他說"錯誤的資訊"是指甚麼? 我的資料全都是環保署官方網站下載下來的。

看他一直強調"這是環保署的問題....(恕刪)"這句話, 可能他說環保署提供的資訊是錯的吧
現在的政府不願正視空污的做法真是難看,感謝樓主的分享。

macacafly wrote:
我同時用兩個軟體,...(恕刪)


小弟另有一篇比較文,結果顯示反而是對岸的官方數據比較即時準確,實情讓人沮喪。

wuhorng499 wrote:
現在的政府不願正視...(恕刪)


我覺得有慢慢在動了,例如補助汰換重油鍋爐之類,希望政府更誠實更加快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