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xx999147 wrote:
張忠謀在美國發展是他(恕刪)
閱讀理解能力請再加強!
張忠謀在美國發展,不是國民黨延攬他回國的,而是政府延攬的,藍輩人真是黨國不分啊!
國家推動產業,這是政府公僕的職責,也是受人民檢驗的施政成績,藍輩人怎會拿世界其他國家來比較?
蔣經國發展電腦.電子.半導體產業,是由美日雁行經濟協助了韓國及台灣,藍輩人怎會說沒有其他國家想到要做?
民主,人民做主,授權執政,藍輩人怎會說是當時政府的德政是公僕的功勞?
憑藍輩人的腦袋,沒有美日技術及經濟的協助,敢於投入國家資產去投資未來不確定的產業嗎?
當時,美國協防台灣,也幫助台灣產業升級,台美關係確保
現在,美國保障台灣,也建設台灣高階製造,台美關係升級
美國正在重整全球的親美高階製造產業鏈,要台積電去美國設廠,不可以嗎?
美國建設台灣為高階製造中心,怎麼是沒看到甚麼好處卻要全民先吞萊豬?
馬政府要全民先吞萊牛,有看到甚麼好處嗎?
我們借重美國的技術,用來發展台灣經濟,就不是美國的功勞嗎?
國際貿易是互通有無,你吃了進口水果,台灣出口了商品,沒有涉及技術,難道不是各國人民辛苦的功勞?
我說的是台灣的現代化是用日本遺留的工業基礎,藍輩人怎會說是日本規劃的呢?證據就是黨國接收的日治財產
維基百科,日據時代的城市設計...1911年臺南市區改正計畫圖;此計畫奠定臺南市中心道路格局的基礎
1936年《臺灣都市計畫令公布後實施的都市計畫21處。雖然部分都市計畫因戰爭時期並未全部實現,但仍對至今的都市計畫影響深遠。這些計畫跟法令在戰後仍持續沿用,直至1964年公布《都市計畫法》後,才廢止《臺灣都市計畫令》。
神號角0859 wrote:
閱讀理解能力請再加強(恕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9%8A%80%E8%A1%8C%E5%88%B8
臺灣銀行券(たいわんぎんこうけん)為臺灣日治時期的流通貨幣,由臺灣銀行發行,實際使用年限約從1900年代初至1946年,是臺灣第一個依照現代金融制度發行的貨幣。
1945年,臺灣日治時代結束,進入中華民國時代。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委託改組後的臺灣銀行發行舊臺幣,以取代臺灣銀行券。
臺灣銀行券於1946年9月1日起與舊臺幣同等價收兌,共收兌34億4仟3佰70餘萬元;而該收回之銀行券,全數予以銷毀。
看看號稱黨國不分的政府
幫台灣接收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