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Q wrote:
社宅的用意就是降低經濟弱勢族群的負擔
本來就不應該以“市府完全不投資”為出發點
當年柯文哲太強調是否能回補建設成本,所以才會曾經出現租金太高乏人問津的狀況。
這個柯P有解釋過了
社宅如果將來越蓋越多,還是要以自給自足為目標
如果大幅度補貼,那市府經費很快就會燒光
最後結果就是只能補貼少少的戶數,淪為樣板工程,也影響不了房價房租的結構
社宅的最終目標是要改善整體市場的房價跟房租,所以社宅總戶數一定要做大
如果將來最終要有20萬戶以上的社宅,就不可能大幅度補貼
而且要根據家戶人數多少,與是否有中低或低收入身分來分級補貼
不能一視同仁的補貼
然後目前社宅也沒有乏人問津,大多都租出去了,因為還是比周邊房屋的租金低
而且遠比一般外面的租屋環境好很多
也因為外面有很多糟糕又貴的租屋環境,吸引很多想提升居家生活品質的人去申請社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