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 wrote:
目前看起來唯一比較樂觀的是台灣總勞動力要開始下降了,且看起來下降的會相當快,工作機會上升不了,但勞動力供給下降也可以改善薪資的
是的,根據人口統計跟結構分析,今年正是最高峰,
根據估計今年開始每年勞參人口會減少18-20餘萬人。
在下一直認為今年很剛巧是個高峰滑落的轉捩點。
您提到因為供給下降而改善就業狀況與待遇,
也許只從這一塊看這個說法是合理的。
然而如果加進其他因素,例如國際市場持續低迷,出口貿易量滑落,
再加上這棟樓在談的一些區貿間的排擠效應,在下目前還是很難樂觀看待,
恐怕關鍵在於是否有因應得宜。
現在不負責任地先這麼說,目前還沒能從日本這個前車之鑑身上看到,
他們經歷了少子化與老化幅度之大之快,有因為人力供給減少助於薪資增長。
反而相反地,日本一直在要通縮不通縮的邊緣,資方與勞方都在萎縮的惡性循環。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一直沒有被拉進來看,
當經濟規模慢慢變小了,有些原本為了應付這麼大規模而超編的人力是否也需要調整?
例如前些時日關心到五年內國中小體系就可能會有1-2萬名超額教師,
或者其他同樣處於過度密集狀態的門市/業務員等,
從某些特定產業開始,由於需求減少釋放出來的多餘人力,
他們也可能會對原有的就業市場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
而如果他們衝擊不了,沒有辦法被吸納安頓好,消費力道也許也會受到影響。
不知道,只是想到講講,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