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紐約高中中文試題超難 驚呆陸人


Executrix wrote:
不只是在美国,整个...(恕刪)

Lisa_Hsu wrote:
看來187社會檔案...(恕刪)


我覺得我們舉美國學業好的高中和187電影裡的高中都是兩個極端。 較為平庸的高中是占多數的。 所以快樂學習而且不至於到像187電影裡那樣的高中是有不少。 上競爭的高中,好處是較容易申請到私利的好大學,像是哈佛,史丹佛等。 那些大學會給這種高中率取多名畢業生的名額。 但是假如要上柏克萊,除非你能夠在那種競爭高中名列前茅,還不如轉去部競爭的高中名列前茅。 因為一些公立大學為了照顧窮困學區,又不能明目張膽的偏好(加州公投209通過,讓大學不准以種族來率取學生),想出這種苦肉計。 你在高中排名前面,就留個位子給你。 這樣子排名不好的學校也有競爭力,還是有學生能不靠種族申請到柏克萊。

怎麼玩大學申請遊戲有專人幫你的小孩子設計。 我有親戚賺這個外快,他說他的客戶,有些從7年級就開始計畫,上那些課,做甚麼課外活動,甚麼社區服務。

美國的競爭不光是學校而已。 畢業後,就業,你還要擔心其他國家的人來搶飯碗。 就以高科技來說好了我舉幾個例子
intel (有匈牙利猶太裔是創辦人之一)
yahoo (台灣和美國)
google (俄羅斯裔和美國) 他們的教授,史丹佛教授 Rajeev Motwani是印度人,博士才來美國,他幫助過google和paypal
tesla & SpaceX (南非) SpaceX 歷史上首次成功的讓火箭發射後自己降落在一個平台好回收

你去矽谷的一些好學區學校看看,有多少學生不是白人。 有多少學生的家長不是生在美國的。

回到187電影,我大略的看了一下子。 我覺得是有寫實的部分,但是請記得那是一部電影,是老師寫的一部電影。 也是1997年上市的電影。 電影要好看,當然要能打動你的心。 就好像我想要國外人士捐款,我到台灣各地拍攝乞丐乞討,破碎家庭的小孩子現狀,濃縮起來賺人眼淚捐款。 你要更好看,要有一個好故事,有好人,有壞人,想想台灣以前的一部電影,魯冰花。 我去年還是前年因為聽到那個音樂,好奇去看電影,看到眼睛會濕 現在還是有學校有金屬偵測器,還是有學生帶槍,帶刀子等武器到學校。 但是被攻擊的學生,老師比例不像1997時那麼糟了。

請看美國政府統計資料,圖表可以看的出來學校暴力案件是往下走的

這是187電影裡有提到的60分鐘報導一個真實的美國英雄老師/教練,徒手衝去對抗殺了他的學生的槍手,救了不少學生,那個老師後來自願轉去鄰近治安更糟的學校(現實中願意那樣做的老師很少),做它們的教練,因為他像187電影裡的老師,想要幫助小孩子,想要做老師,這個才是現實。

據我所知,187作者是個在洛杉磯教書的代課老師。 他曾經被一個學生威脅要殺了他,然後他才發現那個學生上個學期刺傷了教師助手。 他是自己去翻學生檔案才發現這個事實,學校沒有跟他講。 電影不少是事實,只是拼湊起來的。 原來的老師是白人,演員Samuel Jackson看到劇本後主動想要改成黑人教師,然後也帶入他自己的阿姨/姑姑是老師的印象。 可以自己去看187的電影歷史,從開始到演變成銀幕上的電影

Molonlabe wrote:
所以台灣學生就算在大學時代,也無法親身體驗「你要為你的選擇負責」,所以一旦大學畢業出社會,直接面臨各式各樣的社會現實壓力,才會很容易地出現不適應症狀,所謂產生「草莓族」一詞的原因。

在孩子最需要「耐心」與「愛」的時間,台灣很多家長偏偏要求他們要快快獨立自主。 而最諷刺的是,當孩子最需要學習獨立與自主的時間,也就是高中之後的階段,台灣家長反而拼命的要求孩子「什麼都不要管,讀書就好」「不要住外面,住家裡省錢」「聽爸爸媽媽的,不要想太多」...等等,拼命的讓孩子與外界隔絕,包圍在一個溫室之中,巴不得小孩一輩子就住在家裡,永遠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我想這個可能也要社會風氣改變才行。 台灣以前是聽父母的,但是教改想學美國,卻又不讓小孩子承受那個後果,那小孩子甚麼時候才能長大? 我在矽谷算是收入較高的地方,親眼看到華裔高中生暑假在麵包店打工,看到八歲的白人小孩子挨家挨戶送明信片,請給他工作,他收一塊錢做十五分鐘的工,他會割草等工作。 我多多少少知道那兩個小孩子的家庭情況,應該是不需要他們那筆收入,但是他們還是出去打工,體會生活的不易。 除非美國改變政策,他們長大後,需要面對全球來的競爭,早點開始,早點體會,不是一件壞事。

還在台灣教書的同學,朋友,每次回去見面問學生怎樣,最近十年都是一樣,學生程度一年不如一年。 學識和態度都是越來越糟。 希望只是我的樣本很小。 我在這裡反而看到的是學生程度比我那時候更好了。 一些父母跟我抱怨以前他們一年級才學的東西,現在幼稚園就要求學會,因為州政府的要求。 數學和其他跳級越來越平凡,開始不稀奇了。

Molonlabe wrote:
美國的老師,大多不介意學生考試滿分。 但是有些台灣的老師,卻非得出一些「刁難題」來找學生的麻煩,因為在他們的認知之中,被考出滿分等於自己丟臉,而不是為學生有學習到知識而高興。 這種垃圾老師的數量,遠遠超出我之前的想像。 然而,更糟糕的是,很多這種題目,就連老師自己都不見得搞得清楚前因後果,所以常常造成事後改考卷時容易出現爭論。


這個我不清楚 我只有聽到同學抱怨一些老師程度不太好。 國文老師寫錯字,別字。 我只是覺得語言出題有時候不容易。 以前還有聯考的時候,我有看過英文考題,還不錯,我很像沒甚麼覺得有兩個答案的問題出現(我沒去碰翻譯題)。 但是最近收到一些英文考題,不是很清楚來源,只知道是學生考題,讓我有時候不知道怎麼回答,因為答案不是那麼明顯。 有點像這串開始的中文考題,不一定只有一個"標準答案"。
justdreamer wrote:
怎麼玩大學申請遊戲有專人幫你的小孩子設計。 我有親戚賺這個外快,他說他的客戶,有些從7年級就開始計畫,上那些課,做甚麼課外活動,甚麼社區服務。

在美國要進入名校,在某些程度上來說,除了學生自己四年都要相當用功努力之外,很多時候是需要全家總動員的。

從最基本的「Soccer Mom」,就是足球媽媽,意指媽媽必須在孩子國高中下課後,載著孩子到處跑,進行各式各樣的活動。 從球類運動,例如足球棒球籃球橄欖球,到各式各樣的課業相關課程,例如數學與外國語言,到後期的「辯論校隊比賽」「學生政府開會」「州級或是國家級的科學展覽比賽」...等等。

進階版就要靠父母本身工作與朋友圈的關係,讓孩子在國高中就能進入一般人比較不容易進入的地方做事情。 很多醫生的孩子就能進入醫院跟從醫師做義工,教授與科技業的孩子就進入實驗室裡做實驗...等等。 然而,這種做法與台灣目前的風氣是非常不同的,在台灣這會被當負面新聞大肆報導與攻擊。

無論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很多科技單位也會在暑假的時候,開放各式各樣的「義工」缺額,給予高中生機會參與高階科技的研發。 讓他們在第一時間有機會參與各種高階科技的應用與發展,進而埋下他們大學選系的種子。 雖然名為「義工」,也是有很高的要求,數理成績不能太差,而且不能遲到早退,而且這些名額是當作「工作」來進行,目的在於培養孩子從高中開始要了解「在工作場合的責任」,並慢慢去體會與瞭解如何應對各式各樣的突發狀況。 在這段時間內,這些高科技單位會花時間與精神來教育這些年輕學子,也會藉由這個機會,篩選他們認同有未來性的學生,甚至到後期還可以出現「給予部分或全額大學獎學金」的狀況。 這不是當作夏令營一樣,來混一下,晃一下,就可以交差的,不認真的學生,也是有可能會被趕出去的...

我在高中時代,就參加過Superconducting Super Collider Project。 雖然大學之後並不是走這一行的,但是當年第一眼看到的印象,仍然深深的刻畫在心中。 但是當年跟我一起去的同學,他終其一生就是物理學家/工程師。 而我們當時跟了整個暑假的工程師,後來也成為一生的朋友與導師。 我們從那個時候開始,就知道要「計畫自己的履歷表」,要如何「經營我們的履歷表」,這也是台灣高中生以上的學生最缺乏的技能之一。 每個寒暑假,我們會自己找事情計劃,讓自己在申請大學的時候,能夠得到更多的優勢來擠入自己想去的大學。 學生會從中學到如何表達自己,如何包裝自己,如何計畫自己的未來,進而執行自己的想法。

話說,當年經歷最誇張的一位同學,他家人把他送到非洲當醫療團的義工... 回來之後,整個人變得穩重許多,正所謂的脫胎換骨,令人訝異不已。

Molonlabe wrote:
在美國要進入名校,...(恕刪)


還有不少私立學校,校友的家人,甚至親戚可以加分

要講這些,可以講得太多了。 你沒有看過187的話,可以看一看,我直到這串才知道那部電影,看了一下,還不錯。
Rafom wrote:
只是第一題的話也許...(恕刪)


這有啥難的....

以前會倒扣的大學聯考國文(約30年前)比較難吧

被驚呆應該是國文沒念好吧

我好歹大學聯考國文也考了七十多分

真的不能只念白話文
嘘は真実の影!
z759134628 wrote:
這有啥難的....
以前會倒扣的大學聯考國文(約30年前)比較難吧
被驚呆應該是國文沒念好吧
我好歹大學聯考國文也考了七十多分
真的不能只念白話文
有時候,填空題比複選題難...
你說說看,題目中,『窒息』的反文詞是甚麼?『羈絆』的反文詞又是甚麼?
嘘は真実の影!
01newbie wrote:
有時候,填空題比複...(恕刪)


很簡單,用字面意思去解讀

窒息就是呼吸停止,反意就是呼吸順暢啊

所以類似的反意詞肯就是:豁然、暢達、順暢、暢通.....

羈絆一樣的道理,就是你被綁住了,類似反亦詞大概就是:脫身、脫困....

難道不是嗎?
嘘は真実の影!
"勝"的反義詞,幾乎所有的人都會答"敗",不是"和"。(不是用"不勝等於和"的觀念,而是與"勝"徹底相反的觀念)

只是中文...看這例子:

"劉邦大敗項羽"
"劉邦大勝項羽"

這兩句中只差一個字,單究其字意又完全相反,但整句話看,這兩句意思卻一樣,都是劉邦贏了。

如果老外抓著頭納悶:"這..中文是在搞甚麼?",有這種反應應該很正常。

中文裡同一個字詞,動詞名詞..的用法常常完全不同。用填空題方式測驗反義字詞,沒註明詞性又只公布一個"標準答案",如果沒有"其他也算對的答案",在中文裡常常是"無法服眾"的。
widther wrote:
"勝"的反義詞,幾乎所有的人都會答"敗",不是"和"。
(不是用"不勝等於和"的觀念,而是與"勝"徹底相反的觀念)

那是因為「和」的意義,並不是「勝」的「相反」意義。

「和」的意義為「不勝不敗」,屬於第三種狀況。

人家並沒有問你第三種狀況,而是問你「意義相反」的詞。

硬要用「和」是爭論為「這也不是勝」,是沒有意義的。

而考相反詞與相似詞,不是中文才有的特色。

美國大學入學考試,最愛考的也是相似相反詞...

你要是拿這種理由去爭論,被打槍只是剛好。



widther wrote:
"劉邦大敗項羽"
"劉邦大勝項羽"

這兩句中只差一個字,單究其字意又完全相反,但整句話看,這兩句意思卻一樣,都是劉邦贏了。

如果老外抓著頭納悶:"這..中文是在搞甚麼?",有這種反應應該很正常。

這還好吧?

換個方式看: 「大勝」與「大敗」可以視為英文中的片語。

這兩個字要放在一起才有意義,分開來看就變成另外一回事。

你把「大」字換成「打」字,也是一樣的道理。

老外的英文,也是可以出現類似的困擾。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