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55999 wrote:
我也是位中年大叔,...看看德國吧,MIG在全世界就代表著品質及耐用,德國已名列先進國家之列,但卻從來沒放棄技職體系,反而更加的重視技職體系,才造就了這些學生一旦踏出校門,可以立即跟產業無落差銜接上,沒有所謂的產學落差,台灣呢????
有多少台灣學子腦袋空空進大學,4年後又腦袋空空走出來,這樣當然注定了22K的宿命(恕刪)
不要再和德國比了! 差多了! 別說學校, 就連整個社會氣氛都不是這樣.
台灣人有"真的"很尊重技術專精的人員嗎? 說實在我搞R&D那麼久, 從來就不覺得台灣的社會氣氛是尊重技術人員. 有多少台灣公司是技術人員說不準出貨就不準出貨的? 有多少人將技術人員視為低階的黑手? 而不是技術專家?
台灣的技術人員幾乎就是注定幫人擦屁股, sales/PM deal 完拿到 project 之後, 技術人員就得吞下去, 每天就是擦不完的屁股. 光擦屁股就飽了還能研發出什麼東西出來? 再加上台灣人口基數小產業多樣化, 夠格的技術人員難以找到, 線上的技術人員每天又是擦不完的屁股. 能有什麼尖端新產品能拿出來賣?
社會環境也好不到哪去, 視專注技術的人為怪胎, 好像要求每個人都需要去交際應酬, 最好是都能夠跳兩下拉丁舞或者唱首歌娛樂大家. 如果只窩在家裡搞技術搞駭客就說你是無法融入社會的怪傢伙, 家庭親戚耳語說這傢伙孤僻(鉤烙~~)不好相處. 如果以台灣社會的標準, 剛好我看到的德國美國頂尖的R&D就是宅男怪咖一大堆.
如果說怪咖就是要抱在一起取暖, 那也難怪台灣的技術人員不斷的出走. 搞技術的怪咖人就已經少了, 多元產業分一分, 沒有社會地位不被尊重的再跑一跑. 還有多少會留下來?
你說怪誰? 也不怪誰, 就是市場問題而已. 沒有舞台!
德國人很清楚搞技術就是需要大市場去孕育, 所以儘可能維持歐盟. 還知道要包容那些技術人才的偏執. 那些人的偏執造就技術的向前推進. 上述兩者台灣都沒有, 既沒有大市場的縱深可以孕育, 也沒有包容偏執人才的空間. 所謂的多元入學多元社會, 就是你要多才多藝樣樣精通, 反過來也可能就是樣樣都鬆.
台灣本來就是一個海島, 一個國際貿易取向的淺碟市場, 搶得訂單的量與速度, 永遠會比產品研發的完整度穩定度更為重要. 這樣的市場位置會給予技術人員什麼樣的土壤? 什麼樣的社會地位?
就像之前有網兄說的, 反正會讀書也不一定會賺錢, 那又幹嘛去搞技術賺錢那麼辛苦呢? 紙箱分類都用電風扇吹就行啦! 幹嘛研發機器視覺辨識? 大家說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