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勝:保護效益報告用真實世界數據評估 比臨床試驗更有效力

那些花大錢做實驗的都是白痴?
qinin
現在是呆灣人被民進黨詐騙集團當白痴呀…免費幫私人公司做人體試驗 [笑到噴淚]
Quantum09 wrote:
看了這發表 我實在是...(恕刪)


坦白說的,民進黨的官員之所以敢這麼明目張膽的亂來,就是底下一堆濫用資訊,提供似是而非資訊給支持者的假知識份子在支持的結果

看看這個討論串穿梭其間提供一些片段資訊的假專家,完全就是執業律師為了幫當事人脫罪而胡言亂語的套路....
我不小心
綠營支持者很少思考的
JasonQ
都只會轉傳、複製貼上...中央廚房的梗圖啦、google到的自己看不懂的資訊,當然不用思考....
要說到制定業界規範,怎麼也輪不到台灣一個小小指灰官,

世界就是規定要三期報告,小三勝把全球醫學界踩在地上摩擦嗎?

1450什麼時侯也都超英趕美比醫學權威還權威了?

還不快點去拿個諾貝爾醫學獎回來?拿不到還要人民聽你信口雌黃?

你們還是去看醫生吧,有病要治!
記得上次質詢好像是問衛福部,
通過的使用數據是使用
巴拉圭 1000多名測試者的雙盲實驗數據.
外加....台灣醫療院所的醫護同仁的施打結果當作判斷.
當時被問到,
這些醫護有做雙盲實驗嗎?
有分年齡層之類的嗎? 答不出來..
結果只是單純的施打後續追蹤而已

總之 , EUA 就是給 14個所謂專家 利用這些數據,通過了
讓政府有台階下... 反正也不會再採購了
wow-ouch wrote:
要說到制定業界規範,怎麼也輪不到台灣一個小小指灰官,

世界就是規定要三期報告,小三勝把全球醫學界踩在地上摩擦嗎?

1450什麼時侯也都超英趕美比醫學權威還權威了?

還不快點去拿個諾貝爾醫學獎回來?拿不到還要人民聽你信口雌黃?

你們還是去看醫生吧,有病要治!

這樣說只是自曝自己完全不懂何謂EUA為何而已。自陷只知有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卻完全不知道分期的內容在做什麼?

目前在台面上的輝瑞、莫德納、嬌生,無一不是經由EUA授權。

這樣說只代表完全不了解正常的藥品審查程序是什麼 ? EUA 是什麼 ?
不知道每一期都要有 FDA的授權才能進行嗎?

(EUA) 降低了原本的標準 無論在第一期→第二期 →第三期 , 時程,人數 , 測試項目 ,都是大幅縮水的
為了是要快, 若依據過去的審核標準, 需時5年才能申請到藥證
輝瑞通過緊急授權是2020年的12月12日 , 所謂的第三期當時只完成藥廠的內部初步試驗 , 正式的第三期報告根本沒有完成 , 這樣的報告原本是無法通過FDA的正式審查。
是經由FDA 專家小組背書 ,而取得緊急使用授權 ,其疫苗有效性及安全性符合緊急使用授權 (EUA) 申請, 已經降低了的標準。但是在時程上是提早 。
通過緊急授權時 , 第三期試驗同步仍然在進行當中
2020年12月18日,Moderna mRNA-1273獲得FDA核發緊急使用授權, 這並非臨床試驗的最終結果,因為莫德納的臨床試驗計劃是要到2022年末才會有正式結論。

截至2021年4月,Moderna疫苗提供的保護期限(中和抗體存留時間)尚不清楚,能否提供終身免疫還是是否需要定期加強注射,目前還不得而知 ,正在進行為期兩年的隨訪研究來確定這一點。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也被排除在獲得緊急使用授權的初始試驗之內,針對在這些人群中進行的試驗是在緊急授權之後的2021年進行。
該公司表示 ,如果抗體持久性數據清楚了,它也可能會研究其III期試驗參與者的是否第三次注射。
其III期試驗根本尚未完成

EUA的流程,不同就於傳統的一期人體試驗,只需50到100人,主要進行疫苗的安定性探索,二期則是,約200人到500人,進行疫苗的劑量探索,到了三期,才會進行大規模測試。
EUA在一期的時候,已經在進行傳統二期的測試內容,二期的人數也來到3500人以上,也就是說,二期已經在進行傳統三期的大規模測試。

高端 採用的就是美國 FDA 要求的第三期條件去做 第二期
https://www.fda.gov/media/142749/download
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for Vaccines to Prevent COVID-19
Guidance for Industry
Document issued on May 25, 2021.
這是 FDA 準則 建議的 第三期標準

以美國FDA的標準 , 申請EUA提交的文件包括該疫苗進行的第1階段和第2階段研究積累的所有安全性數據,並希望第3階段數據包括至少平均有 2個月的追蹤follow-up(這意味著在完成完整的疫苗接種方案後,至少有一半的3期臨床試驗疫苗接受者有2個月的追蹤查訪。)
美國 FDA 對於第三期 數據的標準是 超過 3,000 名疫苗注射受測者

FDA預期的 EUA要求將包括一個超過3,000名疫苗接種者的3期安全性數據庫,代表參加該3期研究的參與者中有很大比例的人受到了嚴重不良事件和特別關注的不良事件的關注在完成完整的疫苗接種方案後至少一個月

國產疫苗第二期就是依據 這個第三期標準 去 設計的
高端在4月底共 3700 名受試者已完成第二劑接種, → 6月就 2個月的 follow-up 了
這第二期就已經達到 美國FDA 要求的第三期 最低標準 3000人
4月底共 3700 名受試者已完成第二劑接種
4月 → 6月底 , 有近兩個月的時間追蹤 , 以美國FDA 要求的第三期申請EUA

疫苗是用來救人命的,重要的是安全性 和有效性 , 不是只看表面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
第一期報告有 Nab , Interferon-γ , IL4 的數據
第二期報告有 BAU 轉換數據
是這些科學實驗數據的數字來評估這一支疫苗

不是捨本逐末?只要求分期?只看分期不看內容?不求安全和有效只看有沒有WHO背書?
結果,一種通過WHO所謂低標只要50%保護就核可的疫苗?有70幾種副作用?有效保護力只有50%?有另外50%的人打過二劑也沒有保護力?這樣的疫苗完全沒有辦法產生足夠免疫?死亡率是mRNA疫苗的三倍! 完成所謂第三期有用嗎?


1885 年的7月6日,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的實驗室來了一對不速之客:一位憂心忡忡的母親帶著一個九歲的小男孩。她的小孩前天被發病的狂犬咬傷,她聽說大名鼎鼎的巴斯德正在研究狂犬病疫苗,因此特地從鄉下坐火車來巴黎請巴斯德救她小孩一命。

巴斯德陷入天人交戰,因為他只是化學家與微生物學家,並沒有醫師執照,依法不得有醫療行為,更何況他剛研發出來的狂犬病疫苗只用狗做過實驗,如今若直接施打於人身上,萬一將來追究起來,肯定罪加一等。

望著這個母親絕望中的懇求眼神,巴斯德決定放手一搏。男孩痊癒後,果然並未發作狂犬病,一個月後另一位接受疫苗注射的少年也證明有效,消息傳開後,各國傷患紛紛前來求診,巴斯德成了世界英雄,他雖然不是最先發明疫苗的人(英國詹納醫師),卻是第一位清楚指出疫苗製造原理的人,也因此啟發後來的科學家研製出更多疫苗,挽救了無數人。

雖然累積了不少成功病例, 但是1885 年,他才對人體進行了第一次測試之時。 1885 年 5 月 5 日,60 歲的 Girard 在內克爾醫院接種了疫苗仍出現狂犬病的症狀。1885 年 6 月 22 日 11 歲的女孩 Julie-Antoinette Poughon,在接種疫苗後,當天去世
1886 年 11 月 2 日,一名兒童Jules Rouyer在之前的 10 月份接種了疫苗,卻在巴斯德發佈實驗成功的 24 天後死亡,他的父親對接種疫苗的責任人提出了告訴
最終,巴斯德及其助手魯克斯的『洛氏瓶』兔骨髓減毒法被廢棄。1908年,意大利醫生克勞迪奧·費米(Claudio Fermi )提出了一種用苯酚處理過的狂犬病疫苗。漸漸地,費米的石炭酸疫苗在全世界取代了巴斯德和魯克斯的『洛氏瓶』兔骨髓減毒法

為了感念巴斯德的偉大貢獻,除了法國政府,多個國家也都紛紛捐助響應巴斯德成立研究中心的願望。1888 年 11 月,「巴斯德研究所」落成時,他已因中風無法言語,只能由兒子代為宣讀致詞。1895 年,巴斯德過世後即葬於巴斯德研究院地下室的禮拜堂內,墓碑上刻著他嚥氣前的最後遺言:「我已經盡了本分。」
wow-ouch
所以高端的二期期末報告請拿出來,別人EUA都有喔,拿不出來表示最愛裝懂的就是你自己。
高端 的第一期 報告

期刊上就有MVCCOV1901數字, 公開在Lancet 集團 出版的期刊上
E Clinical Medicine (Published by THE LANCET)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 Recombinant Stabilized Prefusion SARS-CoV-2 Spike Protein Vaccine (MVCCOV1901) Adjuvanted with CpG 1018 and Aluminum Hydroxide in healthy adults: A Phase 1, dose-escalation study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eclinm/article/PIIS2589-5370(21)00269-8/fulltext
Published:June 25, 2021DOI:https://doi.org/10.1016/j.eclinm.2021.100989

通過
(A) ELISA 測量接種 5、15 或 25 μg MVC COV1901 的參與者的血清的抗刺突蛋白 IgG 抗體

報告大人, 都有數字, 公開在Lancet 集團 出版的期刊上 , 抗體生成需要時間 14-21天
數值由 29天的 跳到 43 天的 , 就是疫苗補強後產生的效果
HCS是罹病患者的恢復期血清抗體 , 打兩劑之後 , 無論給予 5, 15, or 25 μg , IgG都超過 HCS中位數平均值

(B) 假病毒中和試驗
和來自 35 名康復 COVID-19 患者的人類恢復期血清 (HCS) 通過相同的測定進行分析以進行比較


(C) 活病毒中和試驗測量中和效價
活病毒中和測定中使用 NIBSC 20/130 標準作為標準(面板 C 中的星號)。條形表示幾何平均滴度,誤差條表示 95% 置信區間。

第 43 天的 SARS-CoV-2 尖峰特異性 IgG GMT 為 7178.2(5 微克)、7746.1(15 微克)、11,220.6(25 微克)和 2179.6(HCS);B:SARS-CoV-2 假病毒 ID 50 GMT 在第 43 天為 538.5 (5 μg)、993.1 (15 μg)、1905.8 (25 μg) 和 430.5 (HCS);C:野生型 SARS-CoV-2 NT第 43 天的50 個GMT 為 33.3(5 微克)、76.3(15 微克)、167.4(25 微克)和 42.7(HCS),

E Clinical Medicine (Published by THE LANCET)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 Recombinant Stabilized Prefusion SARS-CoV-2 Spike Protein Vaccine (MVCCOV1901) Adjuvanted with CpG 1018 and Aluminum Hydroxide in healthy adults: A Phase 1, dose-escalation study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eclinm/article/PIIS2589-5370(21)00269-8/fulltext

細胞免疫反應:抗原特異性 IFN-γ 或 IL-4 分泌性斑點形成單位 (SFU) 的數量通過 ELISpot 分析確定。冷凍保存的外周血單核細胞 (PBMC) 迅速解凍並靜置過夜。細胞以 1 × 10 5細胞/孔分配用於 IFN-γ ELISpot 測定(人 IFN-γ ELISpot 試劑盒,MABTECH)或 2 × 10 5用於 IL-4 ELISpot 測定(人 IFN-γ ELISpot 試劑盒,MABTECH)的每孔細胞數。用主要由 11 個氨基酸重疊的 15 聚體序列組成的肽庫刺激細胞,覆蓋 SARS-CoV-2 S 蛋白的 N 端 S1 域(PepTivator SARS-CoV-2 Prot_S1,Miltenyi Biotec)並在 37°C 下孵育 24-48 小時。用 CD3-2 mAb 刺激的細胞作為陽性對照。按照手冊檢測 IFN-γ 或 IL-4 的釋放,並使用 CTL 自動 ELISpot 閱讀器對斑點進行計數。通過減去陰性對照重複(對照培養基)的平均值,計算並歸一化在肽池刺激三次重複中計數的平均 SFU。結果表示為每百萬 PBMC 的 SFU。

圖4細胞免疫反應總結
細胞用 S1 肽庫刺激,並在 37⁰C 下孵育 24-48 小時。用 CD3-2 mAb 刺激的細胞作為陽性對照。使用 ELISpot 分析檢測 IFN-γ(左)或 IL-4(右)。通過減去陰性對照重複(對照培養基)的平均值,計算並標準化在肽池刺激三次重複中計數的斑點形成單位(SFU)的平均值。結果表示為每百萬 PBMC 的 SFU。條形表示平均值,誤差條表示標準偏差。


第一期報告就有了 Nab 中和抗體IgG效價,巨噬細胞活化因子 IFN-γ , II型輔助T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IL-4白血球介素4的數據

高端第二期試驗
高端新冠肺炎疫苗二期期中分析數據,已由醫學期刊《刺胳針呼吸醫學》(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完成審查並公開發表。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13, 2021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res/article/PIIS2213-2600(21)00402-1/fulltext

高端二期的論文預測臨床療效的方法是 BAU 轉換模型。
牛津大學(英國牛津)的研究人員發表了牛津-阿斯利康的 ChAdOx1 nCoV-19 疫苗對有症狀和無症狀 SARS-CoV-2 感染的保護相關性,這是當時發表的 COVID-19 疫苗保護估計的唯一相關性。
當轉換為 BAU 時,報告顯示,如果抗尖峰 IgG 滴度在 264 到 899 BAU/mL 之間,則預測的疫苗效力在 80% 到 90% 之間


不同於 Nab 中和抗體IgG效價,巨噬細胞活化因子 IFN-γ , II型輔助T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IL-4白血球介素4的數據 , 及 BAU 轉換效力 等等


主管機關有 資料庫 統計之 〈真實世界疫苗保護效力分析〉
感染發病者 對照 未發病者 的疫苗注射資料
2022年11月4日時指揮中心公布根據內部資料分析結果,從2021年3月疫苗開始接種打3劑高端者有34萬1841人,以全年齡層來看,相對於沒有打疫苗者的避免死亡保護效果,同樣都打3劑疫苗,阿斯利康為60.9%、莫德納為90.0%、輝瑞為95.6%、高端為90.3%。


相對於沒有打疫苗者的避免中重症保護效果,都打3劑疫苗後,阿斯利康為65.9%、莫德納為87.4%、BioNTech為95.8%、高端為91.4%。


高端公司發表的數字是以疫苗刺激出多少抗體Nab,以及免疫細胞針對疫苗,有多少IFN-γ ,IL-4反應
疾管署是 死亡及看診或住院者打疫苗的背景資料
兩者數字的出發觀點和驗證方法 , 根本完全不同 ,是拿來相互對照
jaffrry
老師:期末報告要寫三篇章!學生:我睇二篇的字數比第三篇要求的還多、所以交兩篇就可以了[0分]
jaffrry
世界怎麼跟的上台灣!
FDA的EUA不要只說一半喔
對efficacy 的要求
FDA acknowledges the potential to request an EUA for a COVID-19 vaccine based on an interim analysis of a clinical endpoint from a Phase 3 efficacy study.
Issuance of an EUA requires a determination that the known and potential benefits of the vaccine outweigh the known and potential risks. For a preventive COVID19 vaccine to be potentially administered to millions of individuals, including healthy individuals, data adequate to inform an assessment of the vaccine’s benefits and risks and support issuance of an EUA would include not only meeting the prespecified success criteria for the study’s primary efficacy endpoint as described in the guidance for industry entitled “Development and Licensure of Vaccines to Prevent COVID-19” (Ref. 1) (i.e., a point estimate for a placebo controlled efficacy trial of at least 50%, with a lower bound of the appropriately alpha-adjusted confidence interval around the primary efficacy endpoint point estimate of >30%), but also additional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data as described below in this section. The timing of interim analyses planned for a Phase 3 study would thus ideally be aligned with the ability of the analyses to meet these criteria.
===============
用的是預防感染至少50趴,不是用效價比較,也不是預防重症死亡啦
ZEROZ wrote:
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在臉書澄清表示,高端保護效益如果用真實世界資料數據來評估,是比臨床試驗的結果「更有效力的」。


太棒了,誠心建議高端用台灣之光這份"更有效力"的報告拿去申請美國FDA疫苗准入跟WHO EUL/PQ疫苗授權,想必人家看了這麼有效力的報告,都會直接批准了。
herblee wrote:
疫苗是用來救人命的,重要的是安全性 和有效性 , 不是只看表面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
第一期報告有 Nab , Interferon-γ , IL4 的數據
第二期報告有 BAU 轉換數據

又愛用FDA標準,偏偏你的第二期就是BAU
FDA對於要取得EUA的新疫苗有同意可用BAU轉換的免疫橋接數據嗎
尤其這個免疫橋接數據還是跟完全不同的AZ疫苗去比較
而且直到取得EUA一年後,還是沒有任何一份非免疫橋接的三期報告出現
所以就來等看看一直沒出來的WHO團結試驗吧
那才是一拍兩瞪眼的
反正高端接下來都銷毀也沒人能打了
說個笑話,王必勝是醫學系畢業的耶
ZEROZ wrote:
聯合報新聞https...(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