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erger88 wrote:請問如果C、E、H(...(恕刪) 其實都有人孔,用Google的2009年街景仔細看,E在平交道上,H(k)在南邊宗禾租車店門口前那個,或再往南在凱旋三路221號前的一個,往北在一個50公里時速標誌下也有一個,這一系列人口蓋應該是建A時就建的.(省政府就是比較精實)
asperger88 wrote:再往西延伸還可以和E連成一直線,C果然向北偏20公尺。..(恕刪) 這條連線表示二聖路計畫中的排水道出口應該是E, 所以內政部的圖示資料也是在E匯入(之前先往上的意義不明,可能是因為人孔蓋被標在那個位置)但我現在針對C1是否真實存在的問題如下:1. 誰見過C1箱涵或有相片? 另規格尺寸請有資料的網友提供一下2. C1既然要排水, 理當有鐵溝蓋或路旁水溝才能集水, 但二聖路在原台鐵機場範圍這端都看不到, 路邊也沒水溝, (有的是台鐵原來的機場外圈處)3. C1 位於原臺鐵機場內,扇形鐵道處,要埋設一定是經台鐵施工同意, 但始終看不到台鐵說有這件事不知各位大大有何資料可提供一下
shiu65 wrote:F的建造時間可以推測C2的建造時間和建造目的...(恕刪) 目前看來,鐵路局圍牆內的明渠,和圍牆外的F(鐵軌側排水用),接到C2再導入AF的目的,是為鐵軌排水那二聖路的排水呢?正常而言,道路兩側會設計排水溝二聖路新建時,鐵路機場側的排水溝,會不會就是大家討論的C1?因為D是接鳳山系統,且至二聖路口封閉平交道地勢較高為解決淹水問題所以二聖路鐵路機場側的排水溝,就沿用C1再接C2至於鐵道下的大涵箱C2因為承接F、C1及鐵路局圍牆內的明渠所以才需要設計這麼大的涵箱注入A以解決二聖路的排水問題~~小弟淺見~~
chingche wrote:C,E,K,從相片來看似乎是同一規格同一材質, 為同一時期所建,且年代也久遠, 那就很容易推測這是與A同一時期(1977)興建的...(恕刪) 由Chingche大的圖來討論1.二聖路早期的原道路方向,是偏20M向C,所以推論,E在A省府施工時,不會存在,因為C就是為了接二聖路2.E應該就是個無功能的假涵箱,為後期工程為A承接D,拍照驗收而已,因為由C就可貫通鐵軌。另E既然是假涵箱,合理懷疑石化管線根本沒有高繞過E
請問二聖路和機廠誰先誰後?二聖路北邊的排水一直都走所謂的C2舊溝嗎(有網友圖顯示C2舊溝的存在)?有的話,那緊鄰二聖路北邊應該就要有排水溝或所謂的C1?為何圍牆2側明溝又走南方H箱涵(有網友圖顯示)?這又叫人覺得捨棄了C2舊溝二聖路南北排水匯集到南邊的H,這樣的話C1的存在性就很可疑。當然機廠設立多條軌道鋪設時一定會規劃此區的排水,舊溝取捨、配合省府排水及建設、台鐵自我解決都有可能。之後平交道開通又可能再次規劃,C1的存在性或何時出現呢?C2涵箱何時出現呢?都是我的純想像....
548686 wrote:請問二聖路和機廠誰先...(恕刪) 您的問題關鍵都在鐵路局, 此案沒有鐵路局的資料難以破案啊, 以下就時間順序整理1. 1945 C2舊渠道與H渠道為河流, 鐵道已存在, 依鐵路鋪設遇水架橋的原則, C 與E 的鐵道下從1945年以來都有水道 (資料:1945 美軍地圖,網友提供)2. 1967 高雄第一臨港線通車, 木造前鎮車場成立(wiki:高雄臨港線)4. 1977 凱旋三路設A排水道, 省府動工 (此時C2, H舊渠道應該都存在, C,H的箱涵可以解釋)E箱涵是否由省府一同時間施作? 就照片來看我覺得很像, 實際還需資料查證3. 1991? 二聖路道路及排水箱涵動工(從位置看, 二聖路等於是台鐵割地讓出來的)
548686 wrote:請問二聖路和機廠誰先...(恕刪) wiki上的資料前鎮車場歷史1967年3月1日:前鎮車場設立,當時為木造建築。1973年:加強改建為磚造建築。1975年:高雄機廠從鹽埕區搬遷至前鎮車場北側現址。1979年7月1日:西部幹線鐵路電氣化工程全部竣工,前鎮車場為西部鐵路電氣化終點。2005年10月20日:貨運列車改於前鎮車場到發。2008年12月16日:高雄港站裁撤,12月31日辦理交接[1],原為高雄港站所屬之前鎮車場業務移至高雄車站管理。2011年4月24日:第一臨港線憲政路平交道至前鎮車場電車線陸續拆除。2011年7月12日:以前鎮車場為起點的第二臨港線正式裁撤。2013年6月4日:高雄捷運環狀輕軌於前鎮車場內正式動工。如果從這張平交道通車的看起來(有掛布條應該很久遠了吧, 我不知道這張圖的時間), 左邊圍牆施工破壞缺角的形狀其實跟2011年google maps上的街景的樣子是相同的如果是有經過那邊做的施工, 那應該也會拆牆才對, 所以施工應該是沒有碰到牆吧? 如果有舊地下水道, 也是在平交道設置時, 就已經存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