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要再花兩兆蓋不可靠的離岸風電


西布克F91 wrote:
所以台灣未來神奇的綠能沒有取代任何火力發電的碳排量
減碳的目標是由燃煤改燃氣所達成



是的.
因為現在跟2025年,火力發電的佔比基本一樣.

不過能源局前幾天出來放大招,似乎要開放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的離岸風電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626000273-260202

居然連超過50米的部份也要讓大家玩(競標),
可能2030年台灣的離岸風電發電量將達300億度以上.
KCLin0423 wrote:
我只是要告訴你花錢...(恕刪)


綜合一下別人寫的東西

第一階段.遴選3.8GW
除了2020年要併聯的2個風場(時程很趕)都要肩負(國產化)任務
(簽約前還要通過電業登記.施工許可,工業局檢查國產化程度等等關卡)

5.8元要今年簽約才有,目前為止還沒任何一家簽約.


第二階段.競標1.7GW
不用(國產化),價低者得,開標結果2.X元.


媒體狂炒兩兆風電
即使能源局不斷澄清,依然持續惡意抹黑,結果一開標被打臉.


如果全部競標會怎樣?
結果是"不可能開出2.X元"


沃旭能源說得很白(看不懂也沒辦法)
因為他們拿到前面的遴選(第一階段)已經有賺了
而且已經建立起台灣本土供應鏈,才有辦法用低價競標風場(第二階段)


也就是
即沒有前面遴選,就不會有後面競標
有第一階段當基底(技術轉移+供應鏈成型)
就能力拼第二階段風機成本降低因素


就是大者恆大
沒技術.沒建立供應鏈的廠商,通通別想玩風電下去

.......................................................
沃旭能源本次競標價格主要取決於下列因素:

我們透過遴選取得 900 MW 併網容量,擁有相對高的躉購電價,將有助於建立本地供應鏈並使其更加成熟。因此在 2023 年我們做出最後投資決定 (final investment decision) 時,能夠見到成本及風險的顯著降低。
「大彰化離岸風電計畫」早期開發風場的採購及建造將會在 2019 年至 2021 年,所累積的經驗及學習,加上我們在台發展離岸風電不斷累積的經驗,將為 2023 年至 2025 年間開發建造的離岸風場,創造更有效率及更優化的開發、採購及建造流程。
接近 2023 年最後投資決定時,預期科技進步將使離岸風場成本更低,例如採用更大型的風機。
擴充風場運維基地規模: 我們將會由同一運維基地負責所有大彰化離岸風場 (900 MW + 920 MW) 的運維工作。
輸電設備綜效:透過競標取得的大彰化離岸風場的額外併網容量,我們將可充分利用為大彰化早期開發風場所建造的輸電設備。
大力發展綠能,不如腳步緩一緩,拿其中一部分資源來改善中火和其他燃煤電廠。
chiashin wrote:
大力發展綠能,不如...(恕刪)


我是覺得要從限污下手
光電廠.工廠的空污就很嚇人

六輕.中鋼.和平.中火這四大空污

台灣境內PM2.5排放量,貢獻最大是中鋼一年有1350噸,第二名是台中電廠的1235噸、第三名興達電廠683噸,第四名為位在台中的中鋼相關企業企業東龍鋼鐵386噸

PM2.5排放大戶,仍以鋼鐵業、石化業及燃煤電廠為主,其中除了台塑六輕相關企業,其他都是國營事業的中鋼、台灣相關工廠或電廠

看林口跟中火的污染差異,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stunmaker wrote:
雖然你每次都無視我的答案 但基於理性討論的立場
還是回答你這次遴選的本土化要求(工業局說的,我只是轉貼)

工業局離岸風電本土化時程規劃,到2021年完工的第一波離岸風電風場,本土化著重在塔架
、水下基礎、工程設計、電線設施及海事工程,2020到2022年則進展到機艙組裝、變壓器、
配電盤、不斷電系統,以及海事工程與組裝。

2023到2025年則進展到齒輪箱、發電機、葉片擁有製造能力。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3113875
(點入有更多細節)


本來就是"無視你",汽車工業與重機具,難道就不需用到齒輪箱、發電機、葉片?重工業就包含汽車工業與重機具,我需要白紙黑字寫齒輪箱、發電機、葉片?才不會被你視為"無知"?什麼都不知道?你也太看得起你自己吧~!GOOGLE有的東西,不需要你提醒~OK

風力發電機需要的零件,只要重工業起來,需要什麼零件,這個產業自然會提供~OK,我不需要現在就急這扶植這個產業~OK,就好比學騎腳踏車,你總要先學會走路吧?所有零件要本土化,先有重工業才是最優先的事,要外銷,沒有這個產業支持,就是個空殼產業,那把凱子投資的錢,省下來,專心發產重工業,將來的高鐵所有零件,航運造船零件,甚至飛機零件,也不需要外購,重工業都能提供

你要養的牛,跟我想要養的牛是不一樣的,我要養的牛,是可以提供各個產業使用,你那不叫養牛,那叫代工,只專注某一樣零件或產業,不能給其他行業使用,重工業延伸行業很多,要花代價養牛,也要花得有值得,拿不到我想要的,那我寧願外包,把省下來的錢用在別的地方

這也是對岸為什麼會提2025製造,因為人家很早就發展重工業,而台灣什麼都是買空賣空的購買與外包,政策都倒著做,優先順序都搞不清楚

chiashin wrote:
大力發展綠能,不如腳步緩一緩,拿其中一部分資源來改善中火和其他燃煤電廠。



您放心 這些全在排程內

tree6815 wrote:
只要重工業起來,需要什麼零件,這個產業自然會提供~OK,我不需要現在就急這扶植這個產業~OK,就好比學騎腳踏車,你總要先學會走路吧?所有零件要本土化,先有重工業才是最優先的事



我真的笑了
台灣為什麼不發展重工業,各大論壇早討論到爛了...搜一下mobile01就有.


結果到了2018年,又有先知向眾人開示: 台灣應該發展重工業...
lordkon wrote:
綜合一下別人寫的東...(恕刪)


屁。。。別人? 這些人都是民進黨吧

第一階段直接競標就行
如果還是5.x 那就學馬政府做試驗性發電
把產業鏈培養起來再說

沒看過產品還沒成熟就大量生產的

stunmaker wrote:
您放心 這些全在排程內..(恕刪)


這麼清楚?
可見是政府或民進黨高層或高層派來的
KCLin0423 wrote:
這麼清楚?
可見是政府或民進黨高層或高層派來的




西布克F91兄貼的 在#727樓
原來西布克F91是民進黨高層,感謝告知.

(可惜字模糊,我跟他要原連結也不給)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