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我覺得決策太慢了,按道理說像大陸這種國家,體積龐大,反而不太靈活,臺灣小,船小好掉頭,應該說靈活得多,例如說鋼鐵生產過剩,但是大陸的鋼鐵廠牽扯到太多人就業,就算價格低也要硬着頭皮做下去,臺灣就沒這個困境。
但是像移動支付,網購之類的新產業臺灣確實落後不少。
就拿網購來說,大陸已經開始討論類似於淘寶之類的電商會不會導致大規模失業的問題。可能在臺灣還看不出網購對於實體的衝擊,但是在大陸,非常嚴重。
過去的大陸購物是什麼樣的生態體系呢?一個產品經銷需要地區總代表,省級總代理,市級總代理,零售櫃檯,這樣一個一個層級下去,每一個層級都需要倉儲,每一個層級都需要各種配套人員,而這些人的收入都是需要消費者支付的,搭建這樣的體系,需要很大的心血,在整套體系中的庫存也是極大的一筆開支,在零售體系中,商品銷售出去才能給生產商付款,這種貨物的沉積對於生產商來說是很大的壓力。
但是網購衝擊了這一切,從生產商--》消費者,僅僅通過電商即可,而且回款即時到帳,大大壓縮了成本,M01經常討論爲什麼小米之類的大陸手機那麼便宜,類似於HTC如果走傳統手機銷售,就要走一大串的代理商,然後還要被壓貨,款項遲遲回不來等等各種成本壓力,小米就不用。
產品的創新是好的,但是銷售的創新可能帶來的實際利益比產品的創新還要大。
而網購衝擊的不但是商品的流動,還有例如說廣告體系的重大變化-----精準廣告開始真正流行,不再像過去的廣告是不可控的因素。
而這些銷售的創新會催生更多的從業人員,雖然摧毀了舊有體系,但是創立了新的崗位,這就是摧毀性創新的優勢,受益者是誰?當然是消費者。
目前大陸最熱的是O2O,傳統的電商是實物,O2O把服務業也納入到電商的體系,最大的好處當然是可以及時回款,大大減輕了成本的壓力,這點對任何廠商都非常非常重要。
而移動支付目前正在創造新的商業環境,而臺灣的步伐太慢了,慢到連Y拍都要抄襲雙十一的地步,臺灣是比較小的地方,其政策抉擇理所應當比大陸快才對,現在完全顛倒了,這是非常不應該的。
臺灣我覺得決策太慢了,按道理說像大陸這種國家,體積龐大,反而不太靈活,臺灣小,船小好掉頭,應該說靈活得多,例如說鋼鐵生產過剩,但是大陸的鋼鐵廠牽扯到太多人就業,就算價格低也要硬着頭皮做下去,臺灣就沒這個困境。
但是像移動支付,網購之類的新產業臺灣確實落後不少。
就拿網購來說,大陸已經開始討論類似於淘寶之類的電商會不會導致大規模失業的問題。可能在臺灣還看不出網購對於實體的衝擊,但是在大陸,非常嚴重。
過去的大陸購物是什麼樣的生態體系呢?一個產品經銷需要地區總代表,省級總代理,市級總代理,零售櫃檯,這樣一個一個層級下去,每一個層級都需要倉儲,每一個層級都需要各種配套人員,而這些人的收入都是需要消費者支付的,搭建這樣的體系,需要很大的心血,在整套體系中的庫存也是極大的一筆開支,在零售體系中,商品銷售出去才能給生產商付款,這種貨物的沉積對於生產商來說是很大的壓力。
但是網購衝擊了這一切,從生產商--》消費者,僅僅通過電商即可,而且回款即時到帳,大大壓縮了成本,M01經常討論爲什麼小米之類的大陸手機那麼便宜,類似於HTC如果走傳統手機銷售,就要走一大串的代理商,然後還要被壓貨,款項遲遲回不來等等各種成本壓力,小米就不用。
產品的創新是好的,但是銷售的創新可能帶來的實際利益比產品的創新還要大。
而網購衝擊的不但是商品的流動,還有例如說廣告體系的重大變化-----精準廣告開始真正流行,不再像過去的廣告是不可控的因素。
而這些銷售的創新會催生更多的從業人員,雖然摧毀了舊有體系,但是創立了新的崗位,這就是摧毀性創新的優勢,受益者是誰?當然是消費者。
目前大陸最熱的是O2O,傳統的電商是實物,O2O把服務業也納入到電商的體系,最大的好處當然是可以及時回款,大大減輕了成本的壓力,這點對任何廠商都非常非常重要。
而移動支付目前正在創造新的商業環境,而臺灣的步伐太慢了,慢到連Y拍都要抄襲雙十一的地步,臺灣是比較小的地方,其政策抉擇理所應當比大陸快才對,現在完全顛倒了,這是非常不應該的。
滅盡緣於集起 wrote: 中韓FTA宣布結束實質性談判,經濟...(恕刪)
不會賣不掉啦....
FTA影響的主要還是成本, 對廠商來說, 要嘛少賺, 要嘛遷廠, 不然就是再一波Cost Down.
以工具機來說, 我不認為毛利只有10%以下, 影響廠商的只是獲利變少。
只不過....當公司獲利變少, 員工薪資不可能調漲, 甚至於進而裁員來維持必須獲利。
況且對公會來說, 競爭力不足的部份(獲利不足的部份)反過來要求政府租稅減免, 就很容易補足差額了.....
當然....政府稅收減少(廠商營收減少), 又對產業進行租稅減免, 受傷的就是一般民眾....
看得到的有實質建設減少, 看不到得則是教育與社會福利緊縮....
到頭來, 人民自己種惡因, 享惡果, 剛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