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心啊! 中韓FTA敲定 台3年損6500億,那明年台灣的經濟不就更不景氣了???

依靠不依靠大陸,我覺得話分兩邊看,德國總理跑到清華大講人權和自由,搞的中共很不爽,中德關係不是挺好的嗎?

臺灣我覺得決策太慢了,按道理說像大陸這種國家,體積龐大,反而不太靈活,臺灣小,船小好掉頭,應該說靈活得多,例如說鋼鐵生產過剩,但是大陸的鋼鐵廠牽扯到太多人就業,就算價格低也要硬着頭皮做下去,臺灣就沒這個困境。

但是像移動支付,網購之類的新產業臺灣確實落後不少。

就拿網購來說,大陸已經開始討論類似於淘寶之類的電商會不會導致大規模失業的問題。可能在臺灣還看不出網購對於實體的衝擊,但是在大陸,非常嚴重。

過去的大陸購物是什麼樣的生態體系呢?一個產品經銷需要地區總代表,省級總代理,市級總代理,零售櫃檯,這樣一個一個層級下去,每一個層級都需要倉儲,每一個層級都需要各種配套人員,而這些人的收入都是需要消費者支付的,搭建這樣的體系,需要很大的心血,在整套體系中的庫存也是極大的一筆開支,在零售體系中,商品銷售出去才能給生產商付款,這種貨物的沉積對於生產商來說是很大的壓力。

但是網購衝擊了這一切,從生產商--》消費者,僅僅通過電商即可,而且回款即時到帳,大大壓縮了成本,M01經常討論爲什麼小米之類的大陸手機那麼便宜,類似於HTC如果走傳統手機銷售,就要走一大串的代理商,然後還要被壓貨,款項遲遲回不來等等各種成本壓力,小米就不用。

產品的創新是好的,但是銷售的創新可能帶來的實際利益比產品的創新還要大。

而網購衝擊的不但是商品的流動,還有例如說廣告體系的重大變化-----精準廣告開始真正流行,不再像過去的廣告是不可控的因素。

而這些銷售的創新會催生更多的從業人員,雖然摧毀了舊有體系,但是創立了新的崗位,這就是摧毀性創新的優勢,受益者是誰?當然是消費者。

目前大陸最熱的是O2O,傳統的電商是實物,O2O把服務業也納入到電商的體系,最大的好處當然是可以及時回款,大大減輕了成本的壓力,這點對任何廠商都非常非常重要。

而移動支付目前正在創造新的商業環境,而臺灣的步伐太慢了,慢到連Y拍都要抄襲雙十一的地步,臺灣是比較小的地方,其政策抉擇理所應當比大陸快才對,現在完全顛倒了,這是非常不應該的。
依靠不依靠大陸,我覺得話分兩邊看,德國總理跑到清華大講人權和自由,搞的中共很不爽,中德關係不是挺好的嗎?

臺灣我覺得決策太慢了,按道理說像大陸這種國家,體積龐大,反而不太靈活,臺灣小,船小好掉頭,應該說靈活得多,例如說鋼鐵生產過剩,但是大陸的鋼鐵廠牽扯到太多人就業,就算價格低也要硬着頭皮做下去,臺灣就沒這個困境。

但是像移動支付,網購之類的新產業臺灣確實落後不少。

就拿網購來說,大陸已經開始討論類似於淘寶之類的電商會不會導致大規模失業的問題。可能在臺灣還看不出網購對於實體的衝擊,但是在大陸,非常嚴重。

過去的大陸購物是什麼樣的生態體系呢?一個產品經銷需要地區總代表,省級總代理,市級總代理,零售櫃檯,這樣一個一個層級下去,每一個層級都需要倉儲,每一個層級都需要各種配套人員,而這些人的收入都是需要消費者支付的,搭建這樣的體系,需要很大的心血,在整套體系中的庫存也是極大的一筆開支,在零售體系中,商品銷售出去才能給生產商付款,這種貨物的沉積對於生產商來說是很大的壓力。

但是網購衝擊了這一切,從生產商--》消費者,僅僅通過電商即可,而且回款即時到帳,大大壓縮了成本,M01經常討論爲什麼小米之類的大陸手機那麼便宜,類似於HTC如果走傳統手機銷售,就要走一大串的代理商,然後還要被壓貨,款項遲遲回不來等等各種成本壓力,小米就不用。

產品的創新是好的,但是銷售的創新可能帶來的實際利益比產品的創新還要大。

而網購衝擊的不但是商品的流動,還有例如說廣告體系的重大變化-----精準廣告開始真正流行,不再像過去的廣告是不可控的因素。

而這些銷售的創新會催生更多的從業人員,雖然摧毀了舊有體系,但是創立了新的崗位,這就是摧毀性創新的優勢,受益者是誰?當然是消費者。

目前大陸最熱的是O2O,傳統的電商是實物,O2O把服務業也納入到電商的體系,最大的好處當然是可以及時回款,大大減輕了成本的壓力,這點對任何廠商都非常非常重要。

而移動支付目前正在創造新的商業環境,而臺灣的步伐太慢了,慢到連Y拍都要抄襲雙十一的地步,臺灣是比較小的地方,其政策抉擇理所應當比大陸快才對,現在完全顛倒了,這是非常不應該的。

紙花人 wrote:
這臉打的好響不能讓兩...(恕刪)

產業創新與研發才是經濟發展的基礎
至於服貿是國民黨自己隨意犧牲弱勢產業引起社會輿論譁然給搞砸的
如果經濟不好
媒體又控制得好
不就能搞亞太幸福中心了對嗎?
我覺得就是一把雙面刃,簽或不簽肯定都有傷害,我自己是不反對簽,但別簽的那麼委屈,這些條約本來就有利有弊,大家互相交換,不可能好處都給對方拿,但是今天看到的條約流出的一些內容對台灣不利的比例高了點,政府也沒後續的補償做法,最奇怪的是簽個約偷偷摸摸簽,這實在讓人很不解...
還是一堆頭腦昏昏搞不清楚的

從來就沒人反對服貿

反對的是黑箱服貿!!
滅盡緣於集起 wrote: 中韓FTA宣布結束實質性談判,經濟...(恕刪)


不會賣不掉啦....

FTA影響的主要還是成本, 對廠商來說, 要嘛少賺, 要嘛遷廠, 不然就是再一波Cost Down.

以工具機來說, 我不認為毛利只有10%以下, 影響廠商的只是獲利變少。

只不過....當公司獲利變少, 員工薪資不可能調漲, 甚至於進而裁員來維持必須獲利。

況且對公會來說, 競爭力不足的部份(獲利不足的部份)反過來要求政府租稅減免, 就很容易補足差額了.....

當然....政府稅收減少(廠商營收減少), 又對產業進行租稅減免, 受傷的就是一般民眾....

看得到的有實質建設減少, 看不到得則是教育與社會福利緊縮....

到頭來, 人民自己種惡因, 享惡果, 剛好而已....
簽不簽,不是台灣說了算,是大陸說了算,台灣連參加奧運,都會被打壓了,更遑論跟別國簽任何協議,以及加入國際組織,一手在打你,一手餵你吃藥。

hca17 wrote:
製造業占3成?多少是...製造業占3成?
多少是台灣接單,大陸生產??(這就是代工服務業)
多少是島內內需製造業??
我看三成裡面達8成以上啦(恕刪)


查網頁資訊很亂,有人指控政府算入,主計處說沒有...

但我相信你說的八成純屬臆測,因為光是一個 tsmc 一年就近一兆台幣,高雄港邊跟雲林外海依舊日夜運轉。

就算你說的是正確的,原來那篇說的製造業全面出走也是意氣之詞,不能作為可以無視製造業處境的理由。

明明事前就已經向立院報告多次,也開了多次公聽會

黑箱論當時就被打臉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