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懂反核的人在想甚麼??

k.k2001 wrote:
一隻老鼠就可能搞掛一個核電,人類意料之外的問題還真多,核電安全措施真的穩當嗎?...(恕刪)


福島是幾十年前的老舊核電廠 , 很多設施又在當年海嘯中損毀沒有修復.. 這也能拿來類比 ??


其實現在很多新型設備的安全防護已遠較當年完善 , 舉例來說, 新型的大型客機幾乎都有三重線

傳控制系統, 因此就算主控制系統失效還有其他備用系統支援不致發生事故 , 所以現在發生重大

飛安事故的機率之低遠非幾十年前能比(要不然一架飛機掉下來死的可是幾百人, 比起福島核事故

死傷0人可是嚴重多了) ~

相同道理, 核四有四組密閉式獨立發電機組以防類似福島事故重演 , 這也不過是人類多年來由經

驗中吸取教訓不斷進步歷史的再一次印證罷了 ~


kuangx2 wrote:
的確~~需要考慮的事...(恕刪)


這種說法當然沒錯但太過於簡化事件

一、任何國家都會採取對某些產業保護措施

二、產業倒閉將會失業率提高

三、失業率提高待就業人力變高,僧多粥少下薪資成長會更緩甚至後退

四、~~~~~~~~~~~~~~~~~~


太多因素值得考慮

是否使用核能應該進一步考慮優劣點

但只用可能會發生當作主題,可能並不是好的思維

Your brain has two parts:the left & the right. Your left brain has nothin

piwu0531 wrote:
福島是幾十年前的老舊...(恕刪)


修兩年還修不好 也不運轉了還不能停電喔
realsync wrote:
對一個已經現實生活發生的污染大家不重視
卻對一個未發生且機率小的污染事件汲汲營營的計較

如果在Facebook上面開個為核四集氣的網頁,說不定他們會參加。

認真就死定啦。

k.k2001 wrote:
這幾天受重創的福島第...(恕刪)


台灣從六十七年開始有核電以來,

相關的安全措施不斷在改進

311後台灣也針對相關事件進行改善措施

並不是還維持在七十年代的安全思維

如果人類意料之外的問題還真多,那所有的工廠都不該存在,因為都有危險性

Your brain has two parts:the left & the right. Your left brain has nothin
realsync wrote:
台灣從六十七年開始有...(恕刪)

台電所說:如果反應器廠房與圍阻體也 因氫爆受損 ( 機率極低 ) ,台電公司也可結合氣象與擴散分析軟體,建議主管單 位採行輻射實際分佈情形之變形計畫性避難區域,即可避免疏散人員與幅員過大,而社會資源仍可承擔

真的是這樣嗎?
氫爆受損 ( 機率極低 ) ,到底有多低的機率? 2/400?或1/10000?年為單位還是發電廠數目為單位?
台灣從有核電以來
冷卻池中的燃料棒越來越多還越少?
k.k2001 wrote:
台電所說:如果反應器廠房與圍阻體也 因氫爆受損 ( 機率極低 ) ,台電公司也可結合氣象與擴散分析軟體,建議主管單 位採行輻射實際分佈情形之變形計畫性避難區域,即可避免疏散人員與幅員過大,而社會資源仍可承擔

真的是這樣嗎?
...(恕刪)


根據美洲核能學會所提供的簡單說明,事故(應該是一廠一號機的)發生的大概情形為:


地震發生後,控制棒成功插入爐心,核分裂連鎖反應停止;海嘯將輸配電系統沖毀,造成廠外電源喪失(Loss of Offsite Power) (也許強震時即已喪失);緊急柴油發電機成功啟動供電,緊急安全系統開始運作;柴油發電機供電一小時後停止運轉(Station Blackout),原因為海嘯造成柴油發電機燃料供應系統的故障,緊急安全系統因沒有交流電而無法運作;反應器可能發生小破口冷卻水流失事故(Small Break Loss of Coolant Accident),造成冷卻水的流失;此時仍可利用氣機帶動(不需交流電力即可運轉)的『爐心隔離冷卻系統』 ,將熱導入圍阻體;約8小時候,直流電耗盡後,控制閥無法動作,『爐心隔離冷卻系統』 喪失功能;在無法補水的狀況下,爐心水位降低,造成爐心裸露,燃料棒護套溫度上升,鋯合金材質的護套迅速氧化(Metal Water Reaction),產生大量氫氣,燃料棒內揮發性較高之分裂產物(碘、銫與惰性氣體)自破裂的燃料棒釋出,進入圍阻體;為防止氫氣爆炸的發生,正常運轉時,馬克一號(Mark I)圍阻體會充氮,故圍阻體內無氫爆的可能;但圍阻體持續接受衰變熱,溫度與壓力持續上升,達到設定值時,運轉員依『嚴重事故處理導則』進行圍阻體排放措施 (Containment Venting),透過間歇式的排放洩壓,避免圍阻體因過壓而完全喪失功能,圍阻體排放造成氫氣與放射性質進入反應器廠房,沸水式反應器的圍阻體位於反應器該廠房內,電廠運轉時廠房維持負壓;氫氣進入圍阻體廠房後,與氧氣接觸,產生氫爆;反應器廠房設計時,故意將上層結構減弱,若發生廠房內部爆炸,會造成廠房的上部解體,但不會傷到圍阻體,這是為什麼網路照片顯示,建築物上半部於爆炸後消失,只剩下鋼筋,但下半部仍然完好;反應器廠房上部解體,經由圍阻體排汽釋入反應器廠房的少量輻射物質已進入外界環境;但圍阻體的功能未喪失,可以防止放射性物質持續而大量的外釋。


台電會這樣說大概是因為參考三哩島單一事件造成冷卻水流失致使爐心熔損事故處理方案

另就工程角度來看,造成福島事件的原因在台灣發生的機率很低,一是核一二有防海嘯裝置,二是核一二有設柴油發電機在半山腰,三是有緊急冷卻池在周遭山上(核一廠旁風力發電就可看到水池),四斷然處置措施(即灌入海水)

萬一真的發生LOCA事故,就依意外事件處理程序執行,因這屬最嚴重事故,相關演練也進行了很多次了,也針對現實狀況改變及IAEA 通知重新修訂處理程序

不過在台灣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氛圍下,再加台電本身的諸多因素,是很難說服的

另外就是要求保証絕對安全,全世界沒人敢保証絕對,只能說相對安全及在可能的條件下持續加強安全措施
Your brain has two parts:the left & the right. Your left brain has nothin
原能會核能管制處長陳宜彬指出,國際間目前對福島核電廠反應爐冷卻水不足提出三種可能的原因:

 一,電廠喪失外部電源後,四部緊急柴油發電機全部被強震震壞,無法持續供應冷卻水。二,緊急柴油發電機雖及時啟動,卻被海嘯淹沒,全部掛掉。三,海嘯夾帶大量雜物,海水入水口完全堵塞,有電也抽不到水來冷卻爐心。

 冷卻水不足下,核燃料棒露出燃料池水面、溫度上升,導致保護核燃料的鋯合金護套與蒸汽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氫氣,因壓力過度而發生氫爆。部分鋯合金保護套也因高溫融化,導致核燃料棒破損,放射性元素隨著氫爆外洩到廠區外。  陳宜彬說,台電現有三座核電廠和興建中的核四廠,每座電廠除了四部緊急柴油發電機,另外配置第五台備援緊急柴油發電機。即使全部掛掉,還有兩部汽渦輪發電機可救急。

 如果汽渦輪發電機又掛點,電力全部中斷,每座電廠在山坡上建置容量高達四萬加侖的深水池,屆時會開啟閘門,水會自動流到反應爐燃料池,及時冷卻降溫。

 此外,我國核電廠海嘯防護設計可抵達十二米波高巨大海嘯,超過日本此次出現的十米大海嘯。陳宜彬強調,以我國核電廠冷卻水緊急電力系統的多重防護,因冷卻水不足、核燃棒熔毀而引發氫爆,導致輻射外洩的機率,遠低於福島核電廠。但若每道防線都失效,就會步上福島核電廠後塵,只能仰賴核子事故緊急應變體系,高強輻射偵測與防災疏散,把災害降到最低。
Your brain has two parts:the left & the right. Your left brain has nothin
monkeywrench wrote:
魔術師的工作就是叫你們只看一個地方,然後就上當了。
你要講台灣的承受力,台灣何止是無法承受你想像的核電廠爆炸啊?
台灣不能承受2300萬人。
台灣不能承受搞這種民主。
台灣不能承受現在的社會福利。
台灣不能承受的可多了。結果你們還是照樣做下去。
蓋核電廠只是替你們無知搞的爛攤子擦屁股。
放火的東西猛要。
救火的東西咧?
你就說滅火器裡面有高壓,會爆炸所以不要?


怎麼老是舉一些不對等的例子 , 飛機.汽機車.滅火器就算發生再嚴重的災害 , 會發生讓整個大台北地區受到毀滅性打擊的狀況嗎 ? 要舉也是舉地震.火山爆發之類的才對等吧 , 我相信核1~3比福島安全可以嗎
機率是是對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度量。風險是指在某一特定環境下,在某一特定時間段內,某種損失發生的可能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