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172189 wrote:
中國工商銀行的市值,就好幾年全球第一啊!
其實當年中國也不會讓台灣企業有機會藉中國市場成長為世界型企業的。
這種關鍵型產業共產黨可是抓得牢牢的
舉例來說
電子商務:台灣完全開放,而條文規定台灣投資中國只能局限於福建。
電信服務:台灣完全開放,而條文規定台灣投資中國只能局限於福建。
金融保險:台灣完全開放,規定可於福建設立分行,其餘地點須符合條件,符合條件由中國方認定(看得到吃不到)。
影視產業:中國方面需中國批准審核,批准過後也只能透過 "中影集團" 統一進口 (所以利潤還是在中國手上)
海運產業:台灣完全開放,規定只能在福建設立企業,經營港口裝卸業務。 (玩過大航海時代就知道,只有一個港口運輸,是要怎麼跟別人競爭)
文創印刷:台灣完全開放,中國規定須合資且中方控股須佔主導企業。 (好吧~言論自由現在本來就是奢求)
其實看完條文,這帖藥超猛的。
台灣基礎建設、交通運輸、電信產業 這種國家安全的產業開放是比較有隱憂的。
而最讓人擔心的就是基層民眾的工作權。
條文規定 (跨國企業內部調動人員進入臺灣初次停留期間為三年,惟可申請展延,每次不得逾三年,且展延次數無限制。)
這基本上如果真的是專業人員,那其實沒什麼爭議,因為吸引人才來台灣並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
但陷阱就是,這次的條文是幾乎所有產業都開放了,一些基層的工作,台灣並沒有限制。
台灣那些東南亞外勞,基本上還有配額限制和產業限制。
會不會到最後來的都不是高階人力,全部都是低階勞力,這樣反而讓台灣已經很底層的民眾生活更困苦 (因為你不做,我就去 13 億人口裡面找願意做的就好,總是找得到的。)
而台灣是否要將健保這些已經捉襟見肘的資源放在這麼多非本國人手裡 (更慘的是這些人還不是可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高階人力)
畢竟這些資源主要還是台灣中產階級繳的稅付出的。
繳稅給政府幫助台灣比較基層的民眾我是願意的,但幫助這麼多別的國家的人,其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至於服貿協議呢,我的看法是
其實台灣要的很簡單,就是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但是這個協議完全凸顯 當時談判人員沒有經過仔細思考輕重緩急就是。很多東西是殺敵兩百 自損三千,而政府全部只著眼於那兩百就是
參考資料
服貿協議 全文網站
http://www.ecfa.org.tw/SerciveTradeAgreement1.aspx?pid=7&cid=26&pageid=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