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教育部長推崇大陸與台灣的填鴨式教學

關於天才
請參考 "異數" 一書

其實,不論智商高低,都需要機運
不論智商高低,其發展的成果,也很取決於環境(民族性)
不論智商高低,熟練是必要的過程(那怕是比爾蓋茲也一樣)
再加上搭上時勢的順風車,遇上的伯樂
種種的際遇,最後成就了"異數"的成功

01 有一些人常常在嘲笑 "魯蛇"
然後以為自己成功所以拿取一切的資源是理所當然的
(尤其在房地產)
個人認為,這些人某個程度上眼界太短淺
以為成功都是自己努力而來
以為失敗都是自己不進取
卻是忽略的其他的因素
成長背景,際遇,機會都有很大的關係

Molonlabe wrote:
天才當然也需要學習,但是誰說他們會「自願」學習? ..

隨便翻一翻天才的傳記就會看到,要研究天才,總該做一下功課吧

還記得看電視介紹某音樂神童的媽媽,她說她要做的是勸兒子適時休息,不是逼他彈鋼琴,因為她兒子實在對音樂太狂熱了

我看Mike Oldfield自傳,這也是個自修學會多種樂器的天才。他說他精神上的痛苦,總是靠音樂解除,因此就算彈到手指受傷都會繼續彈

天才的世界,與控制狂父母扯謊編出來的世界,是有很大差距的!
Molonlabe wrote:
別忘了,虎媽的「成績單」是有目共睹的。

那是剛好她的孩子適應她的做法
高壓的教學方法會讓某些孩子拔髮~鬼剃頭~撞牆~發瘋...
在教育第一線不時會看到這類的小孩,只是通常大家都不會特別重視

因材施教才是最佳的方式,唯一不二的教學是侷限的
前一陣子跟我媽聊天,她說你國中誰誰誰拼的要死要活,父母一直逼,國中成績很好,現在還不是只是在當國小老師。我說要不是他父母一直逼逼逼,以他的天資在一般家庭,他現在能當國小老師嗎?

在相同環境都在美國,華裔小孩的學習情況是遠勝美國人的,看每年美國奧林匹亞有多少是亞裔的就知道。不要一直說諾貝爾獎都沒華人,和我們學習情況類似的日本人不就拿了一堆?經濟起來科學就跟著起來了,不用去分析一堆原因。
Molonlabe wrote:
虎媽的「成績單」是有目共睹的。..


虎媽承認二女兒跟她感情隔閡已經沒解了,這成績單很難看

大女兒雖然比較乖,那也指是臣服在她淫威下的假像,後面虎媽還會為她製造很多家庭與感情問題,這絕對不是啥正常快樂的家庭,華人世界看到膩,不多說了

libwang wrote:
前一陣子跟我媽聊天,...和我們學習情況類似的日本人不就拿了一堆(恕刪)


一點也不類似

日本人的物理諾貝爾獎得主,有一大部分是在日本本土完成博士學位
甚至,日本諾貝爾獎得獎論文也是在日本本土提出

華人? 土博士你先去旁邊納涼
大學開缺往往是國外學位優先
洋博士可能兩三篇論文可以拿到國立大學教職
甚至去國外繞一圈(事實上沒做啥論文,都掛名的,也行)
純土博士可能要 2x,3x 篇

華人崇尚取經與權威,不鼓勵從無到有的開創精神
libwang wrote:
不要一直說諾貝爾獎都沒華人,和我們學習情況類似的日本人不就拿了一堆?經濟起來科學就跟著起來了,不用去分析一堆原因。..

台灣經濟起不來一定有原因,日本人其實有修改

他們有達人制度,就是只要你某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就算是個工匠,也願意尊敬給予地位。所以你可以在自己喜愛的行業精益求精

台灣這方面就很糟糕,很多行業都是被歧視的,所以父母會強逼子女從事少數可以讓他們有面子的行業,但這些人其實根本不喜歡自己的工作


此外韓日中這三國,很奇妙是既富裕又高自殺率的國家,在一堆窮國當中顯得十分突兀。只能說亞洲人為別人而活的習慣,很容易覺得自己生命沒意義,實在很不健康!

KCLin0423 wrote:
一點也不類似日本人的...(恕刪)


你好像沒看懂我的意思,我說學習是指填鴨式的教育,
所以日本很OK啊,不是要跟歐美一樣才叫做好。

libwang wrote:
你好像沒看懂我的意思...(恕刪)


不一樣
人家的填鴨也許只用在基礎學習
在基礎建立後
人家鼓勵去獨立思考,探索,突破現有框架
而不是向華人再進一步再去取經,本土填完再去國外填

華人的問題在,不鼓勵突破現有框架,規避風險
並且缺乏自信,不敢走在最前面,跨出屬於自己的那一步

我看了一連串討論下來,我實在不太懂對於好的教育的定義。
一定要出幾個諾貝爾獎得主,才算是好的教育?
就好像去年曾經看過一個大陸的談話性節目,辯論大陸的教育制度。
一些大陸教育界人士,認為這樣的教育制度出不了諾貝爾獎得主,就開始搬歐美教育。

可是必須注意,諾貝爾獎得主和教育制度一點關係也沒有,反而是做學術研究的風氣。
諾貝爾獎得主可不是教出來,是那位學者找到在研究上摸到對的方向。
這邏輯要搞清楚!!

其實並不是華人沒有創意思維或跳不出框架,而是崇尚大師和主流。
這也不是華人的缺點,做各國做學術研究的人都有這樣的狀況。
尤其當自己發現一個觀念和理論,和當今主流理論牴觸時,多少學者敢撐得下去?
這些諾貝爾獎得主的理論,可不是一開始就被認可或接受。
更不是去年發表文獻結果,今年就得獎。
絕大多數經過數十年的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證明,累積相當多的研究數據,才被承認。

教育的好壞,還是回歸到對一般普羅大眾的適切性上。
而不是只看幾個極端數字和人物的表現。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