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綠能屏東 全方位拚綠色經濟

https://technews.tw/2019/04/16/subsidy-free-solar-moves-north-in-europe/?fbclid=IwAR09zxJvE4fCDsQtL8TCjgUU_MF7J6eAyBSgf1NO3YxYXr3hrs2F5hemLcA
歐洲無補貼太陽能往北擴散,美國太陽能挑戰補貼到期風能
作者 藍 弋丰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4 月 16 日
可再生能源曾經被認為必須要政府補貼才能發展,但隨著成本快速下降,歐美各國的補貼逐漸落日,可再生能源即將進入普遍無補貼的時代,在歐洲,無補貼的太陽能正逐漸往北滲透,而在美國,由於風能的 PTC 補貼政策到期,美國太陽能藉機大肆攻城掠地。



南歐的日照資源充足,太陽能早已普遍出現無補貼的計畫,如今隨著太陽能成本進一步下降,無補貼太陽能開始往北擴散,進軍英國與德國,2019 年 2 月時德國巴登符騰堡能源公司(Energie Baden-Württemberg)與太陽能開發商能計(Energiekontor)簽下購電合約,購買北德羅斯托克市一處 85 百萬瓦(megawatt)發電容量的太陽能發電場電力,簽約 15 年,預計每年將從能計購買 8,800 萬度電,總計將購買 13.2 億度電力。

雙方簽約時表示,這是德國前所未有的合約,因為該太陽能發電場的營運將完全不受德國可再生能源資源法(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ct)的補貼。巴登符騰堡能源公司表示,這個計畫將是無補貼太陽能進展的一大步,包括在德國。

能計在英國也已經有無補貼風能計畫,但在太陽能方面,則由電網服務(Gridserve)拔得頭籌,成為英國第一家推出無補貼太陽能計畫的廠商,2019 年 2 月宣布兩個無補貼太陽能計畫,其中之一將位於北英格蘭的約克附近,由發電容量 37.4 百萬瓦太陽能電池發電,複合 27 百萬瓦容量、3 萬度電儲電容量的三星鋰電池儲能系統組成,其電池儲能系統將是英國最大電池儲能系統,儲能系統能讓系統在最合適的時段售電,此外,也能提供電網頻率調整、短期備援、關機啟動等服務,最大化營收。該計畫占地 198 英畝,預定將於 2019 年 10 月上線啟用。

其二將位於约克郡赫爾河畔京斯頓,有 25.7 百萬瓦發電容量,占地 131 英畝,同樣將於 2019 年 10 月上線啟用。兩處計畫均採用尚德電力(Suntech)雙面太陽能電池面板,搭配單軸定日系統,是英國首次大規模應用定日系統的計畫,可提升發電量 20%,並且能讓太陽能電池在更早與更晚時分發出較多電力。2 處系統都連結到 Electric Forecourts 電動車充電座,可提供超級快充,同時可充電 24 輛電動車。兩處太陽能發電場,將可供電給相當於 1.8 萬戶普通英國住家,或供電給 3 萬輛電動車,每年減少 2.5 萬噸碳排放。

該計畫資金來自南非天達銀行(Investec Bank)與社會投資創投資金跳蛙投資(Leapfrog Finance),電網服務表示,兩處計畫將是英國最先進的太陽能發電計畫,也是英國 2016 年以來興建的最大太陽能計畫。電網服務打算將兩個計畫出售給沃靈頓自治市鎮議會,總價 6,234 萬英鎊,出售之後仍會繼續負責維護營運。沃靈頓自治市鎮議會估算,赫爾的太陽能發電場供電給沃靈頓市,每年將可節省 200 萬英鎊電費,約克的太陽能發電場所發出的電力,則將在電力批發市場出售,預計營運 30 年下來,將可獲利 1.5 億英鎊。

風能開發商轉而挺進太陽能開發
在美國,由於風能補貼政策 PTC 到期,成為太陽能攻城掠地的最佳時機,尤其美國風能資源與太陽能資源最佳的州有相當部分重疊,雙方處於競爭狀態,過去往往是風能打敗太陽能,但如今隨著太陽能價低如土,太陽能積極擴張,如今太陽能已經在經濟上能與陸上風能競爭,而美國 PTC 風能補貼政策即將開始於 2021 年逐漸落日,ITC 太陽能補貼政策則落日較晚,以 2023 年而言,太陽能仍有全額 ITC,風能僅有 40% PTC,政策落日時間差,成為太陽能攻城掠地的大好機會。

在風能與太陽能發展飽和,以及美國南部各州用電尖峰時段,亦即批發電力價格高點,與太陽能發電尖峰重疊,將成為太陽能優先打敗風能的區域。美國風能協會(American Wind Energy Association,AWEA)估算:愛荷華州在 2023 年,150 百萬瓦規模太陽能就能打敗風能,太陽能均化成本為每度電 0.02536 美元(約新台幣 0.782 元),風能則為 0.02546 美元(約新台幣 0.785 元);在德州,2024 年太陽能就將打敗風能,太陽能均化成本為每度電 0.02113 美元(約新台幣 0.652 元),風能則為 0.02415 美元(約新台幣 0.745 元)。

愛達荷州過去一向並非太陽能州,在美國排名第 22,過去美國僅在太陽能大州如德州開出太陽能低價,2019 年 4 月,愛達荷電力宣布簽下購電合約,以每度電 0.021175 美元(約新台幣 0.653 元)的超低價,之後每年調高 1.5% 的條件,買下 120 百萬瓦太陽能發電容量。

許多風能開發商已經轉而挺進太陽能開發,產生有趣的現象,許多開發商目前營運中的計畫大多是風能,但是計畫興建的則大多是太陽能,以明尼蘇達州的 Geronimo Energy 為例,過去主要是風能開發商,如今擁有 250 百萬瓦容量的太陽能計畫。Geronimo Energy 表示,太陽能科技近年來突飛猛進,這讓太陽能越來越有經濟競爭力,不只是對傳統能源,在某些領域對風能也是。

部分原因來自於太陽能與風能發電時間不同,剛好可互補,過去風能遠較太陽能便宜時,開發商集中開發風能,導致風能發電高峰時,電力供過於求而使得批發電價低落,影響獲利,於飽和市場再繼續興建風能,將會入不敷出,尤其是風能在夜間也持續發電,而離峰用電需求相當低,而太陽能則在日正當中時發電,不僅是用電尖峰,也能多元化營收。

不過這不代表風能就此衰退,雖然太陽能會占據更重要的地位,風能仍然是可再生能源的要角;另一方面,在太陽能飽合的太陽能大州如加州,風能反而可能在供需上較為有利。而當 ITC 與 PTC 都落日結束,雙方都進入無補貼狀態後,那才是雙方見真章的時刻。
----------------------------------------------------------------------------------
不需要補助的再生能源地區,慢慢在擴散,越來越多地區都開始停止補助,放再生能源自生自滅了。
http://technews.tw/2019/04/18/noor-energy-1/

世界最大光電+聚熱廠王位換人坐,杜拜 950MW 電廠 2020 年完工
作者 Daisy Chuang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4 月 18 日
隨著技術進步與成本下降,再生能源領域的「世界最大」頭銜也不斷更新,像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經濟中心杜拜宣布,將善加利用豐沛的陽光,打造容量高達 950MW、全球最大的聚光式太陽能+太陽光電公園。

眾所周知杜拜是個炎熱乾燥的地方,每天日照時數平均 10~13 小時,可說是個發展太陽能的好地方,而此次杜拜與 ACWA Power 等公司合作,想要打造容量高達 950MW 的再生能源公園 Noor Energy 1,預計 2020 年即可完工,平均電價約為每 KWh 7.3 美分。

Noor Energy 1 是 5-GW Mohammed Bin Rashid Al Maktoum 太陽能公園的第四階段計畫,專案包括 250MW 太陽光電跟 700MW 聚光太陽能熱發電(100MW 為塔式太陽熱發電與 3 座 200MW 碟式聚熱發電),總成本高達 43 億美元。

其中聚光太陽能熱發電廠是發電與儲能集於一身的技術,利用一大片反射鏡或是透鏡來收集太陽熱能,進而加熱中央塔的熔融鹽,之後再利用蒸氣渦輪機來驅動發電機,而太陽西下後,聚光式太陽能也透過熔融鹽來儲存熱量,夜間仍有電力可以用。

目前不少國家都看好這項技術的潛力,畢竟太陽能、風力發電是靠天吃飯的再生能源技術,日落或是無風就沒辦法運作,還需要再搭配儲能裝置,而與鋰離子電池儲能系統每 MWh187 美元相比,聚光式太陽能既可發電又能儲能,算是一個有競爭力的優勢。

陽光普照的澳洲、美國加州或是摩洛哥等地都有類似建設,就好比澳洲也跟美國 SolarReserve 公司攜手合作,2018 年初在南澳奧古斯塔(Augusta)建造 150MW 的聚光式太陽能,預計可為 9 萬戶家庭供電,每年生產 500GW 電力,並減少 200 萬噸排碳量。

摩洛哥則在 2013 年開始打造太陽光電與聚光式太陽能綜合電廠 Noor Ouarzazatew,或許因為 Noor 在阿拉伯文中是光明的意思,摩洛哥跟杜拜的綜合電廠都是以此為名,其中該電廠聚光式太陽能裝置量約 510MW、太陽光電則 70MW,總容量為 580MW,建設分 3 階段 4 部分進行,目前則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光電與聚光式太陽能公園。

只不過若杜拜的計畫如期進行,2020 年後摩洛哥的「世界最大太陽光電+太陽熱能」頭銜就會被杜拜摘下。
------------------------------------------------------------------------------
所謂GG光的聚光太陽能,其實還是有存活的,而且偶而會有廠商建新的。
https://technews.tw/2019/04/17/100-renewable-energy-across-all-sectors/?fbclid=IwAR17Y5xeSxA9Az3O5zPBaY9o4v-p32-MllGHiL_6AT5bb4xyx6GgIbEvNzQ
綠能反超燃煤,2050 年全球用電、運輸等皆可實現 100% 再生能源
作者 Daisy Chuang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4 月 17 日
目前全球能源主力仍是燃煤發電以及燃氣發電,但隨著太陽能、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成本逐年降低,未來 30 年後能源比例還是如此嗎?非營利組織與芬蘭大學團隊研究報告指出,到了 2050 年再生能源有望「反超」傳統的燃煤與燃氣,全球用電、供暖、運輸、海水淡化等有機會全面實現 100% 綠能。

有鑑於溫室氣體排放量不見減少,芬蘭拉彭蘭塔理工大學(LUT)與非營利組織能源觀察組(EWG)團隊攜手合作開始長達 4 年的調查,希望可以找出在符合巴黎協議「全球均溫升幅遠低於 1.5℃」目標,又能使用便宜能源的方法。

因此團隊透過整合最具成本效益比的能源系統與運作模式,結合用電需求、可用電力系統、儲能技術以及財政、技術假設等資料,建立全新預測模型,其中 LUT 能源轉換模型以 5 年為區間,根據全球 145 個區域整年每小時用電並建模,適用於 2015-2050 年。

最後他們研究發現,如果要緩減全球暖化的燃眉之急,將整體電力系統轉換成再生能源供電即可,這樣一來從 2015 年到 2050 年,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便能減少 30 吉(Giga,109)噸。



該報告指出,2050 年前實現 100% 並非不可能,而且成本不會比現在的能源還要昂貴,其中到了 2050 年太陽能會是能源主力,能源比率中基本上 69% 為太陽光電,風力發電則占 18%,水電、生質能與地熱為 3%、6% 跟 2%。

報告指出,若要電力系統、運輸等各產業都抵達 100% 綠能,也需要大規模邁向電氣化,屆時用電需求會比現在多出 4-5 倍。但消費者也不用擔心會無法負荷電價,研究指出,2050 年批發電力成本會從 2015 年的每 MWh54 歐元微幅下降至 53 歐元,而電價則會大幅下滑,從現在的 MWh78 歐元降至 54 歐元,而加熱成本則會從 39 歐元提高到 48 歐元左右。

能源結構的轉換也會影響就業市場,報告指出,約 900 萬個煤炭開採職缺將會在 30 年後消失,並被再生能源 1,500 萬個工作機會取而代之。LUT 太陽能經濟學教授 Christian Breyer 表示,團隊已經展示如何將能源系統過渡到 100% 綠能。

隨著再生能源發展,能源轉型或是 100% 再生能源用電等議題已爭論許久,多派相持不下,而這也並非 LUT 大學首次認可再生能源潛力,該團隊先前也有投入 100% 再生能源電力、解決綠能間歇性難題等調查,新報告或許有助於進一步完善之前的資料與論述。目前新研究則已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
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看好再生能源的減碳作用,也越來越多報告及地區在討論100%再生能源的可行性了。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509004844-260408?chdtv
英國7天沒有燃煤供電 首次實現「無煤週」
2019/05/09 中時電子報 江飛宇
路透社報報,英國電網運營商表示,英國已有7天的時間,全國的發電沒有一度來自燃煤電廠,這是19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首次出現無煤電力的一個星期,這是英國走向低碳環保目標的重大進展。

眾所週知,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祥地,開始了以煤碳帶動蒸氣機,推動各種機具的新時代。到了19世紀80年代,電力開始成了新的能源形式,英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座燃煤發電廠的所在地,從此煤炭火力電廠就是主要的電力來源。

然而,燃煤電廠的空氣汙染,迅速成為環境公害,城市裡灰煙瀰漫,倫敦的霧都,有一大半是有害煙霧,於是到了1950年代後期,火力電廠逐步遷出英國的城市以減少空氣污染。然而問題只是從城市移轉到鄉間,二氧化碳的釋放,仍然是全球暖化的主要元兇首惡,因此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逐步成為國際共識。

英國決心,在未來30年內,使全國的溫室氣體可以低到1990年的水準,並將溫室體排放量減少了80%,為此英國計劃在2025年徹底擺脫燃煤發電。為此,英國制定二氧化碳排放的徵稅法案,並且獎勵低碳電力的發展,終於使得燃煤電廠變得越來越無利可圖。

這些改變需要更多的可再生電力(風力與太陽能),以及油電混合,甚至純電動車,加上低牛肉、羊肉消耗等生活方式的改變。

從很多方面來看,1980年代的「鐵娘子」柴契爾首相(Margaret Thatcher)相當有遠見,她以鐵腕決心,打敗了長達一年的礦業罷工,堅決關閉煤礦並且大量截員,這是英國降低煤碳燃料的第一步。到了近代,英國最後一座深掘煤礦於2015年在北約克郡關閉,標誌著一個曾經有3000個煤礦坑、僱用120萬人的工業時代的結束。

綠色和平組織的道格帕爾說:「也就在幾年前,我們沒人想過英國可以在不燒煤的情況下,還能持續點燈。然而現在煤炭正迅速變的無關緊要,這對我們的氣候和空氣品質都有好處。」

2018年,英國的主要發電來自天然氣(40.7%),其次是可再生能源(28%),第三是核能(22.5%),歐陸電力(7.4%),燃煤僅佔1.7%。

文章來源:Britain has first coal-free week in over a century
(中時電子報)
-------------------------------------------------------------------------------------
利害的英國又寫下新的歷史,連續7天都沒有使用燃煤發電,這個記錄英國應該會不停的改寫。
https://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90/3270/6265?fbclid=IwAR2MfFZhtjrh1_dzFkzZPH93fojJHN62ikxcAzHtINDNSOv9lowOFqL7Jt0
給下一代乾淨的空氣:麻州環運人士成功使燃煤電廠關閉,改鋪 1.7 萬張太陽能板提供民生用電
科技環保健康案例 2019.05.08

編譯:林子豪

在美國麻州霍利奧克市(Holyoke),有家燃煤電廠半個多世紀以來不斷地排放空氣污染。不過,該電廠現已關閉,取而代之的是麻州最大的太陽能發電系統——以 1 萬 7 千片太陽能板為市民發電。預計在 2019 年中,電廠的煙囪將被拆除,其他設備也將陸續轉型,用以發展全新產業。

隨著煤礦業逐漸失去低成本優勢,加上當地環保主義者的極力推動,促成了燃煤電廠的能源轉型。根據調查,霍利奧克市的氣喘發病率是麻州其他地區的兩倍。毒物行動中心(Toxics Action Center)的社群經理 Claire Müller 說:「我們知道,從那煙囪冒出來的髒東西,就是我們呼吸道問題的元凶。」因此,該中心與當地拉丁美洲居民籌辦的組織 Neighbor to Neighbor 合作,對持有燃煤電廠的公司施壓,使其關閉並協助電廠工人另謀新職。

這群人在 2010 年首次發起了這項運動,並在一年內號召了數百人來組成聯盟,其中包括企業和工會。Müller 表示,他們從一開始就認為保護電廠工人的生計至關重要:「我們與社區居民合作,聯繫煤電廠工人所屬的工會,並告訴他們,我們很希望電廠盡快關閉,但不想因此破壞工人們的生計。我們希望他們都有新的出路。」

起初,運營該電廠的公司 GDF Suez(現更名為 Engie)對運動人士不理不睬。後來,運動人士告訴 GDF Suez,他們將在指定日期前往拜訪,並且威脅,如果公司拒絕見面,會在公司外就地舉行記者會。果不其然,施壓見效,公司開始與社區居民溝通。

居民表示,把工廠轉為再生能源基地才是最佳作法,他們也認為,每位工人都應領取足夠的遣散費,資深工人應直接領取退休金,而較年輕的工人則可接受其他技能培訓。可喜的是,最終,這些訴求都一一達成。


(居民呼籲工廠給下一代乾淨的空氣。來源:Neighbor to Neighbor)

「有鑑於目前煤炭業的經濟狀況,煤電廠最終不可避免地還是會關閉。」霍利奧克市長 Alex Morse 說道。不過,運動人士的推波助瀾加速了這個進程,甚至讓廠區轉型的過程更加地公平合理。不僅如此,他們還替霍利奧克市申請到一筆經費,用來研究該如何改建工廠,為轉型成太陽能電廠提供有利證據。

「我認為,正由於他們積極地參與電廠的藍圖規劃,當電廠關閉時,我們才能發展再生能源系統。」 Morse 繼續說道:「這個太陽能專案早已是社區公認的價值,是個大家都願意支持的目標。不僅如此,我們還搶先一步、在煤電廠關閉之前就著手太陽能的改建計畫。」

該煤電廠在服役最後一年內採間歇性運轉,只在用電尖峰時段供電,最終於 2014 年關閉。2017 年,太陽能板安裝完成啟用;2018 年末,Engie 公司進一步新增了蓄電池。太陽能電廠的發電量(3 兆瓦)雖遠不及燃煤電廠(143 兆瓦),但有了蓄電池之後,隨時都有電可用,不再只能等待艷陽普照的晴天。如此一來,不但有助於降低電費,還可避免天然氣用量過高。天然氣雖比煤更乾淨,但同樣是個污染源。

霍利奧克市電力公司是這個太陽能電廠的購電客戶之一,目前以水力電能為主、太陽能為輔,公司幾乎全靠潔淨能源運轉。「我們有志打造一座碳中和社區,」Morse 說:「而這些改建工程都讓我們一步步朝這個目標更邁進。」

參考資料
This old coal plant is now a solar farm, thanks to pressure from local activists(Fast Company)

核稿編輯:梁元齡
-------------------------------------------------------------------------------
地大又有豐沛的天燃氣的美國就是可以有不同選擇,用天燃氣加上太陽能及儲能,把燃煤給關掉。
https://technews.tw/2019/05/30/winter-solar-duck-curve/
冬日正午用電需求低、太陽能發電足,紐約電力調度未來備受考驗
作者 Daisy Chuang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5 月 30 日
雖然說「鴨子曲線」聽起來是個還滿可愛的名詞,但它代表著再生能源發電量與用電高峰的落差,對電網與人們來說都是急需攻克的難題,最近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便指出,紐約州冬日正午用電需求低、太陽能發電量高,因此更容易遇到鴨子曲線問題,未來若提高光電占比,冬天升降載需求最高可達 151%,得更加注意電力調度。

再生能源為間歇性能源,綠能發電量尖峰與需求量尖峰往往對不上。太陽能發電量通常會在白天達到最高點,這時候化石燃料、核能等能源發電量就要降低,太陽西下、太陽能板無法發電後,其他能源得立刻補上電力空缺,顯然太陽能、再生能源的占比愈高,對電力調度、電網彈性的考驗就愈嚴峻。

因此康乃爾大學為了模擬鴨子曲線難題,已建立太陽能總裝置量達 4.5GW、6GW 和 9GW 的情景分析,發現在 9GW 情景下,夏季時尖峰需量(peak demand)最多可降低 9%,而依據不同地點與天氣,在夏季用電高峰期間,太陽光電可滿足當地 10% 到 74% 的用電需求。

研究也同時發現,紐約州冬季白天的用電需求較低、太陽能發電量又高,更容易出現鴨子曲線問題,升降載需求最高可能會達到 151%。因此博士生 Jeff Sward 表示,團隊希望這項研究可以為當地的電網提供指路明燈,進一步改善紐約州的輸送電系統。

顯然在綠能趨勢下,有效的電網管理與智慧電網皆有其必要,尤其是紐約州從 2012 年開始便不斷擴大再生能源計畫。當時為了提高太陽能裝置量,以及促進能源轉型與環境永續,紐約州州長 Andrew Cuomo 啟動了太陽能計畫,這些年來又不斷加碼補助太陽能,有政府鼓勵在前,再加上太陽能技術日新月異,紐約州的太陽能裝置量已逐年增加。

根據紐約州能源研究和發展局(NYSERDA)的資料,紐約州的太陽能裝置量已成長 1,000%,NYSERDA 也補助超過 84,000 項計畫,截至 2018 年 6 月,紐約州的太陽能裝置量在全美已排名第三。

同時 Cuomo 2019 年也有公布新綠能願景,盼透過太陽能、離岸風電,在 2040 年實現 100% 再生能源供電,不斷探討電網系統、當地供需、能源走向與趨勢將有助於穩定電力系統。目前研究則已發表在《Applied Energy》。
----------------------------------------------------------------------------------
以前都笑是裝飾品,後來裝飾品變成了杯水車薪,現在開始一些地區開始討論、研究起太多時要如何處理的問題了。

viccheng1925 wrote:
2018年,英國的主要發電來自天然氣(40.7%),其次是可再生能源(28%),第三是核能(22.5%),歐陸電力(7.4%),燃煤僅佔1.7%。
-------------------------------------------------------------------------------------
利害的英國又寫下新的歷史,連續7天都沒有使用燃煤發電

你真的看完你自己貼的內文嗎? 火電核能外購加起來超過七成的發電結構,不燃煤怎麼看都不是綠能的功勞啊。

budinx wrote:
你真的看完你自己貼...(恕刪)

從頭到尾有那裡提到全是綠能的功勞?
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190603/31504580.html
英國連續兩周未用煤炭發電 創130多年來最長記錄
北京新浪網 (2019-06-03 13:07)
中新網6月3日電 據外媒報導,英國國家電力供應公司(ESO)表示,英國自5月17日下午3時12分至31日止,已有2周未使用煤炭發電,創19世紀80年代以來最長紀錄。當局希望在2025年之前淘汰所有火力發電廠,以達成減碳目標。

  據報導,ESO負責人史萊表示,要實現該目標「需要努力的地方仍很多」,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再生能源開發出來,情況進展的速度驚人」。

  史萊還說,英國太陽能發電的紀錄也在5月14日打破,當天的發電總量有1/4來自太陽能,為歷來最高佔比。

  據悉,在停止使用煤炭發電的2周期間,使用的替代性能源包括太陽能、風力、核能、天然氣和水力。這期間,全英電力供應平均有將近40%來自天然氣,20%為核能發電,13%為風力發電,其餘來自其他不同發電方式。

  史萊表示:「2018年是我國迄今最環保的一年,2019年似乎有可能超越。」
------------------------------------------------------------------------------
英國的無煤週果然又更新了,變成2周了,連續兩週都沒有燒煤,應該會再繼續更新下去吧。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814345?fbclid=IwAR2jAhAJIXCKr3uSvQYWRiCSYKdHyiZDfdvKzQPUxdLzQD6irkBUaGOtp_M
2040年再生能源估占35% 南韓不再新建核電廠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南韓政府在4日的國務會議上核定了「第三次能源基本規劃(2019~2040)」的內容,計劃將再生能源的比例,從2017年的7.6%提升,預計2040年到達30%~35%,增加約4到5倍。規劃內容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出核電的目標占比,但寫入了不再延長老舊核電站的壽命、也不再新建核電站等減少核電使用的原則。
另外針對空汙問題,南韓的PM2.5濃度也經常破百,因此規劃中還計劃減少煤炭發電這個被視為霧霾主要成因的發電方式。

南韓在過去的「第二次能源基本規劃」中提出的目標是在2025年把再生能源發電比例提高到7.5%,2035年提高到11%,並計劃將核電比例從26%提高到29%,並認為應該新建7GW規模的核電設施。但最新的「第三次能源基本規劃」卻把上述內容全部推翻,最終南韓決定把再生能源和液化天然氣(LNG)等的發電比例大幅提高,並除去提高核電占比的計畫。

南韓政府也宣稱不會因此上調電費,並在3日公布新方案放寬電費累進制度。但遭到韓媒與民眾的質疑,增加再生能源占比勢必導致發電成本增加,若不上調電費電力公司只能日益背負沉重的虧損,但上漲了民眾又會怪罪「都是去核電政策」所致,可謂進退兩難。
--------------------------------------------------------------------------
南韓新的能源規劃核定了,再生能源的佔比提高到30~35%,而核電未明定,但寫入不再延核電站,也不再建新核電站。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