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近服貿議題一面倒的偏向反方,其實令人非常憂心。原本是立意良善的經濟政策,在某些特定立場人士的鼓動下,變成了一個「賣台」的陰謀。原本沈默的我,不得不也發發聲了。

我不反對學運,執政黨立委違反朝野協議及議事程序逕在委員會中將服貿送「備存」,本應受到譴責。但原本強調的的「反黑箱」抗爭,在骨子裡仍是「反服貿」的行動領袖帶領下,還是漸漸形成了一面倒的反服貿輿論氛圍。一群熱血的年輕人,為著自己心中的正義與當權者進行抗爭,流血流淚,本應令人敬重,但若是那片熱血只是被特定立場人士所利用,被偏頗的資訊所誤導,反而在無意間犧牲了人民的利益,那就令人擔憂了。

服貿議題有太多被不當抹黑的部份,先舉個例子讓大家了解服貿的概念。

某小村莊與大城市為鄰,小村莊跟大城市商談:我們有好手藝的廚師,可以讓我們到你那裡做生意嗎?大城市說:可以,但基於互惠,我也要可以過去建飯店,大家截長補短,互蒙其利。後來小村莊的廚師在大城市開了多家優質餐廳,增加大城市的消費,也賺了許多錢。大城市也在小村莊建了高級飯店,提供了當地人許多工作機會,增加了遊客,帶來更多消費。

這就是貿易協議的基本精神,雖然不完全代表服貿的內容,但是大略可看出為什麼要簽自由貿易協議,就是要截長補短,互蒙其利。就拿以上例子來說,除了直接的經濟好處之外,競爭當然也難免會帶來衝擊,例如小村莊廚師開的優質餐廳可能會淘汰城市裡原本相對劣勢的餐廳。大城市人建的飯店也可能讓一些體質不良的民宿倒閉。但競爭就是逐良汰劣,只有好的服務會留下來,最終仍是大多數人受惠。

有些人憂心服貿會帶來大量中國勞工,搶了本地勞工工作,但是這完全是抹黑。真相是,服貿從來就沒有開放大陸「勞工」,僅是開放「陸幹」,而且必須申請。舉例如說陸資的全聚德烤鴨想在台灣開店,他為了保障口味及服務品質,調了大陸本店的廚師及店長來台工作,這就叫「陸幹」,其餘所有服務生、洗碗工、司機等都得聘台灣人。外資來台投資不是搶了工作,而是製造了工作機會。而且在商言商,企業調動本國人到國外工作成本極高,要負擔機票食宿等,薪水還要提高,根本就不划算,所以一定得聘在地人員。

另外談談服貿黑箱嗎?

這需要分階段來談,首先是談判過程中的階段。

其實全世界所有的經濟協議在談判中內容都是得保密的,能公佈的訊息有限,或許這聽了很不舒服,但卻是現實。不是只有台灣如此、國民黨如此,是世界普遍的慣例。就像公司之間簽商業協議,在談成以前,細節不能公開,否則容易破局。協議談成後,才是對公眾說明的時機,但協議談成也不是立即生效,還得經過國會的審議通過才可,這就是監督把關。所以這一段有黑箱嗎?不能說黑箱。

再來是公開說明的階段。

很多人說服貿政策政府沒有說清楚講明白,但事實上,ECFA和服貿一直都有官方網站(http://www.ecfa.org.tw)、也有公開發行刊物介紹,更有大量宣傳廣告、文宣等,資訊一直公開在那裡,問題是多數人平常不會特別去看。而絕大多數人只能從媒體或網路上得到一些偏頗甚至不正確的資訊,然後看了就信,也不會自行再去研究事實的真相。

公聽會?3場立法院專案報告、20場公聽會、144場產業說明會,黑箱嗎?還是我們沒去關心?

批評總是比講道理容易,政府單位積極說明了,批評者可以說是官方說帖,不能相信。開公聽會了,可以批評是代表性不夠、作秀,反正罵了就好像是有理,一般人也無法去判斷真實。

公共政策是永遠不可能讓每個人民都清楚明白的,它涉及太多專業與數據分析,並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所以一些簡化抹黑的語言,就很容易吸引人的注意,造成誤導。說政府黑箱和不透明,永遠都可以成立,若今天換了執政黨,面對同樣的問題,也一樣可以照章搬弄是非。與其說是這是黑箱,不如說公共政策需要信任。今天台灣執政者的公共政策屢屢受挫,其實是根源於兩黨惡鬥,互相的不信任。

開放並不對等?

簽訂協議本來就是互相之間的博弈,雙方都是想為自己爭取利益。我們想從對方得到好處,對方也想從我方得到好處,想占人家便宜,這不是一廂情願的事。對不對等,不能單以開放件數而論,因為每個國家之間的優劣勢條件不一樣。就例如一個茶葉蛋的供應商想跟統一超商或某學校福利社談供應合約,兩者條件一定不一樣,但只要能賺錢,都是好交易。而服貿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方式,若能高於WTO的條件,就是好條件,從這而言,目前談出來服貿仍有許多項目是優於WTO的。

如果在談判所及之內,爭取到好處已經超過壞處了,那就還是個好的交易。您可以批評政府談判能力不夠,無法再爭取更好的的條件,但不要簡化的批評為賣台。

中國別有居心?過度依賴中國?

怪的是,這個反對理由跟上一項是互相矛盾的。一方面說開放不對等,嫌條件不夠好,另一方面又說中國是誘之以利,給我們包著糖衣的毒藥,居心叵測。

算了,撇開矛盾不說,中國簽服貿是不是別有居心?恐怕統戰的意圖,不能說沒有。我想這個問題才是整個「反服貿」團體真正的核心,若今天一樣的東西簽的對象是日本或美國,我想不會有同樣的反彈。與其說是「反中」的情緒,不如說是「恐中」更恰當。現實是,中國的確強起來了,以前只是討厭對方,現在則是無時無刻恐懼會被併吞,這種併吞不是武力上的併吞,而是民心及文化上的併吞。強者影響弱者,這是歷史上的現實。對於極端的台灣民族主義者而言,這的確是不可退讓的堡壘,個人立場不同,倒也暫不予討論。但至少持此立場者,就老老實實的說我就是不想跟中國沾上關係,即使犧牲市場及商業利益在所不惜,那是個人的選擇,也算是一個有信念的勇者。但請不要明擺著說謊,掩藏自己真正的目的,抹黑服貿對經濟有不好的影響而造謠反對。

至於過度依賴的問題,雞蛋不該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但商人只要有利可圖,你把他綁著繩子他也會拖著你去;若是無利可圖,拿鞭子趕他都不想去。台灣在中國的投資比重大,是因為他的確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場之一,所謂開放,只是把纏鎖住商人的鎖鏈拿掉,商人自然而然的往有利可圖的方向去了,從來也不是政府逼著商人「只能」去中國做生意。正是世界的現實,不因為你不喜歡就會改變。你不跟他做生意,別人會跟他做生意,你損失的只是機會而已。放心,政府不可能「只」跟中國簽訂貿易協議,但連服貿都簽不了,我倒擔心別的國家也真簽不了了。

第二個香港?

香港的經濟焦慮,是非常複雜的問題。但把錯歸於與中國簽訂CEPA,卻也太過單一。香港回歸後經濟政策並沒有多了任何限制,簽的CEPA,也是一項經貿協議,提供的只有機會。機會不會損傷經濟,只有限制和守成才會阻礙經濟的發展。而陸客蜂擁帶來的生活質量改變,是經濟機會的後遺症,一邊賺遊客的錢,一邊又埋怨遊客帶來的困擾,並不會讓自己進步。
與其說是香港退步了,不如說是其他人進步了,例如深圳、廣州、上海。這個世界就是不斷競爭,別人進一步,就表示你退了一步,香港經濟政策還是一樣自由,還有中國市場可開發,為何會失去競爭力,值得好好探索,但絕不是簡單的怪責於CEPA就好。舉個最簡單的類比,澳門一樣簽訂CEPA,為何澳門經濟如此成功?

而且,台灣與香港是完全不同的狀況,不可隨便類比。

服貿真那麼遭?

在部分人的操弄下,服貿只被突出缺點,忽略優點。任何政策本來就是有利有弊,天底下沒有只有好處的事,想獲得利益,也必定會有所犧牲,不能看到好處就盲目執行,也不能因為有缺點就一味反對,而應該權衡其中利弊。

就像原本偏遠寧靜的小村莊,有著自然的美景,但就業機會少,村民相對貧困。後來發展觀光,遊客來了,創造了消費,當地雜貨店和小吃店生意倍增,村民賺了錢笑呵呵。不久後外地攤販也來了,村莊變得熱熱鬧鬧,吸引了更多遊客到來。當遊客增加到一定程度,大商人也來投資了,開便利商店、建餐廳、蓋旅館,僱用更多當地員工,部分傳統的雜貨店、小吃店禁不住競爭倒閉了,但仍有小部分傳統店家,靠著特色與品質(有競爭力),存活了下來。開放導致了競爭,有人被淘汰了,但也有人逆勢崛起,總體而言,村莊是富起來了。但經濟崛起後,村莊失去了原有的祥和寧靜,帶來了交通堵塞、噪音、垃圾和環境的破壞。我們或許可選擇要環境還是經濟,但不要偏頗的只論壞處,忽略好處。

所以任何改變,有好處,也必定有壞處。不要看到好處就盲目執行,也不要因為有缺點就一味反對。盲目的作為是一種錯,怠惰的不作為也是一種錯。如果今天簽了服貿,引進競爭,勢必會有淘汰。但如果不開放,將自己置於世界市場之外,當別人進步了,自己還在原地踏步,失去競爭力,賠上的是整個大環境。

簽訂貿易協議,引進外資企業,並沒有那麼可怕。它會創造工作機會,增進競爭,不是剝奪勞工權益。當政府允許了「美商」的麥當勞、肯德基進入台灣市場,打垮了本土的頂呱呱和香雞城,這是好還是不好?「法商」家樂福在台灣與本土的大潤發與愛買競爭,消費者是受益還是受害?康師傅這個「台資」進入中國,賺了大量人民幣,是應該還不應該?兩岸開放書局互相投資後您認為是中國的書店能幹掉誠品?還是誠品能幹掉中國?您害怕出版業開放後會變一言堂,難道陸資能在台灣出版書,自由時報、南方快報就會因此倒閉嗎?(雖然出版業根本就沒有開放!)開放醫院後台灣是該擔心中國的爛醫院取代台大、長庚?還是中國該擔心台資的好醫院取代大陸的爛醫院?服務業是台灣的強項,怎麼會處處恐懼中國?即使真的對方有很好的服務進來,那也是台灣該高興的事,還害怕什麼呢?

其實再說個大家容易忽略的事實,其實我們生活的世界老早就充滿著「服貿」。外資服務業比比皆是,滿街的全家便利商店(日資)、屈臣世(港資)、Cosco(美資)等等都是,即使是對中國,從2009年到現在,亦早已開放了一百六十幾項服務業來台投資。台灣現在有充斥外國勞工嗎?反而是一堆人在外資企業工作。現在的服貿,只是把已經開放給其他外資的項目再開放給中國而已,一方面引進好的服務,增加就業機會,一方面也是為了我們的企業也能到對方市場去做生意。

不必害怕競爭,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保護主義短期內是守護了既有傳統利益,但長期而言卻是喪失世界競爭力,鎖國都是註定失敗的。全世界都在拚命往前邁進,別人進步了,自己還在原地,終將被世界拋在腦後。世界上不是只有台灣,不該只侷限于眼前,台灣要跟全世界做生意,也得讓別人來做生意。

總結來說,服貿仍利大於弊,但「利」沒有想像中那麼大,更遑論造成的傷害。不會因為簽了大家就薪資高漲,經濟突飛猛進;也不會因為簽了就一堆大陸勞工搶了本地勞工飯碗,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問題是好處大於壞處,為什麼不去做?現在經濟停滯,需要的是更多機會,而不是固步自封。而且服貿牽涉的是後續更重要的ECFA貨品貿易協定、台星、台紐的貿易協定,如果連一個自由貿易協議的推動都因意識形態對立而難上加難,是要如何拚經濟?台灣有許多更惡劣嚴重的問題值得去抗爭,例如媒體亂象、藍綠惡鬥、立法怠惰等等,請不要把精力拿去反對一個打開經濟機會窗口的開放貿易政策。

理性的人總是沈默的,但沈默的您就算無法站上輿論的前線去挑戰主流觀點,至少如果您認同關於服貿的好壞應有不同的聲音,歡迎轉帖或分享這篇文章,不要讓社會只剩下一個聲音。

wondermin wrote:
看到最近服貿議題一面...(恕刪)



服貿不是不好, 重點是, 馬談的, 不好
Edison
你講到重點了
wondermin wrote:
看到最近服貿議題一面...(恕刪)
整篇文章看起來就像是馬政府的政令宣傳.
若不是黨工派來貼文章的 , 就多看看資料吧.

若真的是好東西 , 今天就不會弄成這樣.


becker0316 wrote:
整篇文章看起來就像是...(恕刪)

不說反服貿就說人家是黨工,你們反服貿的只挑自己愛聽的,假民主!
服貿程序看看這個,不錯
https://docs.google.com/file/d/0B8aMVKpKM2u0eFNFd3Jya29fR2M/preview?pli=1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