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豪大媽想"移民"但...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產速增可「分分鐘破產」



路透社

援引一位國有銀行總行人士稱,該行地級市分行的資產質量可謂一塌糊塗,大企業、小企業以及房地產均如此,關注類貸款佔比達到30%。而之所以沒有繼續惡化,主要因為修改了合同要素,也就是展期。該人士直言,「只要合同不展期,分分鐘破產」。

目前封建專制獨裁中國的金融債務,早就該破產,例如懷孕已滿10個月,但就是不准生產,就是要金融債務繼續懷孕下去

未來中國五年內要償還的外債高達2.7兆以上美元,所以違約的風險評估增高,不要再相信中國那每年都造假的GDP 成長了,以到處蓋樓房和公共基礎建設豆腐渣工程炒出來的GDP 成長無法真正帶動經濟成長然而只重視面子工程,這樣的中國日後一定債留給全中國人,重返沒有解放開放前的經濟問題

路透社原文倒是寫的很中立
不知道只引用文章開頭的反中媒體是有什麼居心呢


路透北京2月1日-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國有大行總行人士稱,該行華東某地級市分行的資產質量可謂一塌糊塗,大企業、小企業以及房地產均如此,關注類貸款佔比達到30%。而之所以沒有繼續惡化,主要因為修改了合同要素,也就是展期。

“只要合同不展期,分分鐘破產,”他很直接地講。這只是目前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產加速曝露的一個縮影。

銀行業大量借新還舊或不良債權的花式騰挪,掩蓋了金融機構真實的風險和虧損,也導致殭屍企業遍地橫行。在控制宏觀槓桿率的政策導向和銀監會”抓大案要案”的嚴監管思路下,銀行體係不良資產料將加速暴露,殭屍企業的出清步伐也會加快。

而為防止因處置風險而引發新的風險,相關配套政策也在加速出台。國家發改委等七部委新發布的債轉股”補丁”政策,不僅允許股債結合,亦允許設立私募基金開展債轉股,著力清掃前期政策障礙及製約因素。種種利好下,前期面臨“落地難”的債轉股有望大顯身手。

中國正在開展一場以控制宏觀槓桿率為目標的金融供給側改革,通過從銀行等金融機構表內、外同時發力,收緊金融機構信用擴張,這也導致信貸額度較以往更趨緊張、貸款利率迅速攀升。

去年銀監會”三三四十”系列文件、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及近期出台的委貸新規、規範銀信業務的55號文均在擠壓規模龐大的影子銀行生存空間;同時,今年央行也在收縮銀行合意貸款規模,嚴控銀行表內信用擴張。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近日在冬季達沃斯論壇上稱,爭取用三年左右的時間使中國宏觀經濟槓桿率得到有效控制。而在以間接融資為主導的中國金融體系,此舉效果或將十分顯著。

國際清算銀行(BIS)數據顯示,中國宏觀槓桿率2008年12月為141.3%,2017年6月為255.9%,共上升114.6個百分點。根據央行初步測算,2017年三季度末中國總槓桿率比2016年末高出3.7個百分點,增幅比2012-2016年平均增幅低9.6個百分點。

**殭屍企業加速出清,不良反彈壓力大**

中國宏觀槓桿率的突飛猛進始於2008年底”四萬億”投資和貨幣政策放鬆刺激,資金通過各種直接或間接渠道流向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等預算軟約束部門。預算軟約束不僅令融資主體漠視財務約束和債務問題,也扭曲了金融機構的資源配置,債務雪球越滾越大,壞賬壓力與日俱增。

儘管數據顯示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已連續四個季度持平於1.74%,但真實資產質量狀況仍難獲知。

一位曾在多家銀行資產保全部門就職的資深人士坦言,按照嚴格的貸款五級分類檢驗,商業銀行部分正常類貸款其實就是不良,通過在貸款到期前將合同展期,以避免逾期和違約。

有關銀行資產質量的一個典型案例就是浦發銀行( 600000.SS )成都分行違規發放貸款一案。據銀監會介紹,浦發成都分行為掩蓋不良貸款,通過編造虛假用途、分拆授信、越權審批等手法,違規辦理信貸、同業、理財、信用證和保理等業務,向1,493個空殼企業授信775億元,換取相關企業出資承擔成都分行不良貸款;為此四川銀監局向其開出了4.62億元人民幣的巨額罰單。

有業內知情人士表示,浦發成都分行將資金集中投向鋼鐵、煤炭等企業,在對這些行業有較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以投行模式開展信貸業務並收取高達10%以上的高收益;然而,這種順週期行業其經營狀況與宏觀經濟走勢密不可分,經濟步入新常態後此類企業壞賬大幅增加,只能通過殼企業進行不良資產騰挪以期度過行業低谷。

“業內通過此種方式騰挪壞賬並不少見,只是規模沒有這麼大,做法也沒有這麼激進。”該人士稱。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近日在某論壇上發言亦談到,既然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是第一號任務,就不免要付出代價,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資產變為不良資產。

人民日報近期刊登對銀監會主席郭樹清的專訪也稱,銀行不良資產反彈壓力較大,相當多金融機構內控機制不健全,影子銀行存量依然較高,違法違規金融行為還時有發生。

**債轉股有望大顯身手**

中國新一輪債轉股方案於2016年10月出爐,但之後不僅面臨著簽約項目多、落地少的尷尬,銀行理財資金以名股實債模式投資企業股權也數次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發改委等七部委上週五發布通知解決市場化債轉股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推進債轉股加速落地:如允許實施機構設立私募股權基金、可採取股債結合綜合性方案、對包括民營、外資企業在內的所有類型企業展開、銀行債權以外的債權也可以轉股等。

據業內人士透露,當前四大行已列入債轉股名單的項目規模均達數千億元人民幣。債轉股或有望大顯身手。

“這主要是為解決債轉股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而出台的有針對性的文件,幾條允許都是針對實踐中遇到的不能突破的瓶頸或者沒有明確的地方,相當於掃清政策障礙,減少債轉股開展的阻力。”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稱。

他進一步解釋道,比如目前一些債轉股方案又有股又有債,被市場很多人認為是債轉債,但考慮到轉股過程的複雜性和漸進性,一定程度上應該考慮在轉股為主、適當配合轉債這種綜合方案,也有利於吸引投資者參與。

再如,此前文件提到的是銀行債轉股,像信用債等沒有被列到轉股範圍內,但實際上這也是券商等機構投資者持有的企業債權。把銀行債權擴展到其他債權會使得券商等機構有更多動力參與到債轉股的過程中。

“這些政策都是在拓展債轉股的潛在範圍和市場化談判空間,可以激發市場各主體參與債轉股的積極性,從而有助於降低實體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曾剛稱,“要實現對宏觀槓桿率的有效管控,必須要對企業部門槓桿率實現管控,我想債轉股能起到很大積極作用的。”

但他也談到,在實踐過程中一個很大的瓶頸是長期資金來源問題,目前參與債轉股的長期資金偏緊,政策效力還要看實施情況。

有從事不良資產業務的私募機構人士亦表示,銀行實施機構做私募股權基金的最大弊端在於靈活性較低及經驗不夠豐富,難以吸引機構投資者或者高淨值人群等市場化資金,其成立的基金更可能來自於自有或政策性資金。

發改委在最新通知中也提到,將依據市場化債轉股業務規模、資金到位率、降槓桿質量等因素對相關銀行和實施機構提供比較穩定的低成本中長期資金支持。

中國資產規模最大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中國華融( 2799.HK )董事長賴小民此前表示,實施市場化債轉股所需資金量較大,且債轉股投資風險高、週期長,單純依靠實施機構現有融資渠道尚存局限;建議國家進一步完善市場化債轉股的配套支持政策,發行特別國債作為債轉股的重要資金來源,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