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偶然看到youtube上的這個「古月照今塵」,居然莫名感動共鳴。
這是民國中華文化的餘暉嗎?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可是我還是想了想。

被打敗的就一定是落後的、不得人心的嗎?打贏的一定是王,打敗的一定是寇嗎?一定是成敗論英雄嗎?金國與南宋,哪個是王,哪個是寇?一羣野蠻人泥腿子靠着武力趕跑原來的文明,又從簡陋向文明自發演進,意義何在?僅僅是改變了食利者,異化了原先的文化,改變了政治結構,戰爭中死亡了平民。


臺灣也有自己的問題。臺灣最大的問題是民國政府沒有在臺灣內部完成中華信念的同化和統一。意識形態和認同亂成一團,混亂又造成了政府對外的無力。

這種分歧和混亂,有前期的失誤,也有一部分是後期碰上了大陸的崛起形成的外部壓迫。混亂和無力,互相糾纏。如果大陸上升態勢不變,加上臺灣代際更替,民國信念可能會不斷衰微(消亡或向大陸和臺獨兩方轉化),大陸和臺獨共同消滅民國意識,最後留下的是大陸和臺獨的對決。

這樣一個無力取得內部一致的民國,如果大陸一毫不變地完全照搬回去,不說現在的治理者和利益群體願意不願意,混亂是肯定會放大無數倍的。


如果要統一的話,作爲一個普通人,感覺:

國旗、國號、國歌、國旗歌,都可以改回民國,都可以接受;國歌和國旗歌還比大陸現在的更好聽些(不摻雜政治,持中而論),國旗倒是大陸的稍好看一些,但也沒好看到哪裏去。總的來說,這些東西,沒什麼好爭的。

文字:電子輸入和書面印刷必須要繁體,手寫可以繁簡並行,但是手寫簡體體系中,簡化得沒有道理的字,必須調整回去。

通語音系:要從各地方言中吸取營養(尤其是粵閩湘贛浙客家等方言),查調本字、正本清源,保證可以交流的情況下,語言面貌上要向清前期之前的歷代通語靠攏。北京音系跟傳統通語差太遠了,在現代通訊工具的幫助下,還在不斷消解各地方言中傳統通語的成分。這是當時上層士人和知識分子的失職,要糾正。跑的地方多了,才發現各地方言真的有很多符合韻書、共通的地方,跟北京音系卻差很多。

臺灣的外交和國防:收歸中央,其他社會制度和選舉與否自己決定,政治人物如果想要更大的舞臺,大陸可以留出合適的位置,但是要仔細過濾李登輝這樣的。廢除對大陸人民的隔離和歧視性政策,逐步放寬兩岸人民互相遷移和移居。


當然,我覺得是沒什麼用的,這些是上層政治機構決定的。
這個板塊感覺比時事新聞板塊要好,都是可以溝通的正常人。有些感想,所以就發在這裏了。
肯定會有時事板塊的機器人說什麼選舉權、自由、民主,大陸人生活多麼痛苦,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就普通人而言,並不關心那些,只想好好吃飯賺錢,上層神仙打架,別影響下層生活就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