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好奇台北市的基本盤
2014年因為馬總統執政不利,加上連先生似乎不太受到選民喜愛,
以上兩點常常被政論節目來賓拿來解釋當年北市長失利的原因,
柯市長當年得到57.16%的選票、連先生則得到40.82%,
直到今年選舉的政論節目還常常被拿來講說40%大概是藍營的基本盤,
相對的,綠營的來賓常常引用的綠營基本盤為李應元先生2002年的35% (35.89%)

純好奇台北市的基本盤
2018年選舉結束了,丁先生被某些人譏笑得票數甚至不如連先生,
但好巧不巧的,兩個人的得票率剛剛好都是40.82%,一模一樣。
至於柯市長呢,也非常巧合地,柯41.05%+姚17.29%,
也幾乎等同於2014年柯市長的得票率(誤差範圍內)。

連續兩次藍營不算很強勁(結果論,沒冒犯的意思)的候選人,都終究剛好收括40%選票,
若解釋為較堅實地帶有藍基因或偏好的選民約就是四成鐵票,好像無疑。

2002年台北市長選舉馬英九囊括64.11%選票,扣掉40%,約多了24%的得票率。
2002年李應元一對一馬英九得到35.89%選票長年被視為綠營最鐵桿的基本盤,
2014年柯文哲57.16%扣掉這所謂35.89%綠營最鐵盤約等於多了21-22%。
所以是否可以解釋為中間比較可以移動的選票大約為20-25%之間?

由此再回頭檢視:
2002年李35%-2018年姚17%,綠營所謂鐵票遺失了18%到柯,
2018柯41%-18%又剛好約略23%,數字好巧又在20-25%間。
若鐵藍40-41% - 中間可移動20-25% - 鐵綠35-36% 加上可能的誤差或出入,約略剛好100%
純粹好奇算一下覺得很巧,各位有甚麼見解請指教,小力點鞭 >"< <br>
何苦要在基本盤打轉
基本盤這個東西很脆弱
甚至經不起一個風向就翻了
見解就是41%就是柯的天花板
給他10倍柯粉=580萬
還是選不上總統
柯粉崩潰
柯柯
候選人本身特質真的很重要
黨的基本盤應該只是一部分

例如鄭文燦
藍軍大本營的桃園 依然大勝
又或林姿妙
綠軍基本盤的宜蘭 卻也大勝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