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covid-19疫苗陸續開打,近來只要注射後發生的醫療事故都被「合理」推論是疫苗造成。

隨covid-19疫苗陸續開打,近來只要注射後發生的醫療事故都被「合理」推論是疫苗造成。最近又有一則「疑似打疫苗後餵母乳,女嬰猝死」的報導,讓很多哺乳媽媽看了很緊張,甚至覺得如果要持續餵母乳就得放棄疫苗施打。
先說結論:雖然兩件事有先後時序關係,但學理上來看兩者是不可能有關連的。

=========================================================================

*疫苗不會直接透過肌肉注射進入母乳



首先,疫苗和口服針劑藥物不同,是採取肌肉注射,不論哪種形式的疫苗過去研究均證實,不會有任何疫苗成分直接藉由母乳傳到寶寶身上。而哺乳媽媽打疫苗,也要14天後才能產生抗體保護寶寶,因此就算是抗體造成的影響,也不可能隔天就發生。

另一方面,新生兒猝死比例並沒有大家想得那麼低。數據上來看 ,自然狀況下,嬰兒一歲前猝死機率為千分之一,一年平均有六百多個案例。我在住院醫師時就遇過兩次,即使事件就發生在醫院,急救後仍無法挽回、也找不出原因。而猝死可能跟呼吸道阻塞、先天性遺傳疾病等有關,有時甚至原因不明,往往需要解剖才能釐清真相。。因此針對此事件,若未經解剖釐清,實在不該將死因直接與疫苗做連結。

報導中還有幾件事情讓我感慨。事件發生後,媽媽受訪時建議其他媽媽打完疫苗後不要餵奶,雖然了解媽媽是基於好意做出提醒,但我還是認為不應該將個人經驗凌駕醫療專業和數據統計,後續也有媽媽和我哭訴,先生說打了疫苗就不准餵母乳,讓她在個人防護和母乳間進退兩難,實在是令人無奈又心疼。


媽媽在報導中也提到她有問過醫師,我在一些群組中看到有同業立刻對此表示 「這樣的起手式,就是要告醫師了」,也有人大方承認這就是為何他們從不積極推廣孕、產婦打疫苗,只要媽媽多問一句「這樣會影響胎兒、新生兒嗎?」他就會直接叫媽媽不要打。從醫師的角度和醫療糾紛如此頻繁的環境來思考,我當然可理解有些醫師對疫苗持保守的態度,畢竟是否積極推廣疫苗和要不要打疫苗一樣,完全是個人自由意志的選擇。但如果因害怕出事違背科學證據而反對、或甚至阻止孕產婦打疫苗,我就完全無法苟同。

這也讓我回想過去在大醫院服務時,注意到孕婦流感疫苗是要自行到家醫科施打,極為不方便。我和當時的老師反應「要不要和院方申請,把這項業務移轉到婦產部,增加施打率。」結果當時得到的回應竟是「不需要沒事找事,打出問題妳負責嗎?」我還記得當下我非常衝擊,但人微言輕也不敢多說什麼。不知道現在這個現象是否已經改善?
金管會:股東會延至7/1-8/31舉行!
*懷孕意外事件難掌控 不應任意歸因咎責
不過的確,各種事情放在孕婦身上總變得格外複雜難解,即使研究已證實流產、胎死腹中或早產和孕婦的食衣住行用藥無關,也很難預防。大家還是會想找到原因咎責,不只媽媽本人的行為會被放大檢視,產科醫師也常會被質疑是否粗心誤診才造成不好的結果,甚至因此吃上官司。

其實,流產、胎死腹中或早產這些狀況的發生往往是隨機、沒有原因的,也遠比想像中的多。未來疫苗大規模施打時,一定還會聽到類似的事件,我也在此拜託記者媒體勿片面報導,或至少同時採訪醫師的意見。
再次強調,目前國際間的共識都是哺乳媽媽施打完疫苗,可以繼續餵奶,且有機會產生抗體保護新生兒。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也馬上發表聲明,支持這項說法。所以我還是要再次呼籲孕產婦們「輪到妳,就去打」。另外也要叮嚀,若注射後就發燒仍可吃退燒藥,並不會影響寶寶。

最近剛好把卡繆的《瘟疫》看完,故事中的醫師有一句名言,剛好在此分享給大家。
「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就是正直。什麼叫做正直?我不知道一般人怎麼看,但對我來說,就是盡我的本分」
這段時間我也常在思索,到底作為一個婦產科醫師的本分是什麼?我想應該就是盡力提供孕產婦相關資訊,化解她們的焦慮,持續地保持身體健康、堅守崗位。但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好比預測疫情的走向,非我專業我就不該擅自評論,避免說錯誤導民眾。

那記者呢?我想應該是在確保民眾知的權利同時,謹慎地和專家求證,弭平資訊不對等的狀況,而不是草率的發文製造民眾恐慌,影響大眾福祉。


大家一起加油,我們對抗的永遠是病毒,而不是人!
金管會:股東會延至7/1-8/31舉行!
我們要對抗的是病毒,沒錯。但掌握資訊的主政者,卻不願意讓資訊透明,連 3+11 都摀著不讓人看。對質疑者,一律當敵人看。

打疫苗猝死現警訊?台大醫曝1數據是美國4倍

打疫苗後猝死頻傳,雖然目前還沒有死因與疫苗直接相關,但仍讓許多民眾遲疑、不敢打疫苗,對此,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王明鉅分享一張表,粗算打疫苗與染疫死亡的比例,並引述研究指出,台灣年長者打疫苗後猝死的發生率竟是美國的4倍,而這個計算方式或許有些粗糙,但卻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警訊。

王明鉅昨在臉書分享「注射疫苗、染疫死亡的人數及死亡風險」,從表中可見,他粗算接種疫苗的死亡風險為0.0260%、染疫死亡的風險則是0.0149%,但因兩者的比較日期與年齡項目不同,讓不少網友們質疑,這個計算方式不夠客觀。

面對網友質疑為何不用75歲以上染疫死亡人數來比較,王明鉅在留言處回應,因為公開的資料中沒有,擁有這項資料的只有健保署,但他不知道對方敢不敢公布。

王明鉅隨後再度發文表示,經過他與認識的醫師和藥師討論整理,根據研究指出,美國75歲以上老人的心臟猝死率是每10萬人中有346人猝死,平均下來美國75歲以上老人每10萬人中,每天有0.947人會猝死。

王明鉅接著說,而在6/15到6/22期間,共有36萬9402位75歲以上的老人接種疫苗,所以如果這些打疫苗的老人,發生心臟猝死的機率與美國同齡者相同,老人打疫苗後猝死的人數應是369274x 0.947/10萬人/天x 7天=24.48人。

王明鉅指出,根據疾管署公佈的數據,台灣75歲以上年長者打疫苗7天內的死亡人數為96人,是美國的3.92倍,遠大於美國同年齡層老人心臟猝死率所計算出來的估計值24.48人。然而「台灣打疫苗的75歲以上的長者的心臟猝死率,真的是美國同齡者的心臟猝死率的4倍嗎?」

王明鉅認為,台灣老人的心臟猝死率,不會比美國老人的心臟猝死率更高。以疾管署23日公佈的疫苗統計數據中,22日新增施打AZ疫苗第一劑的人數是3萬7693人,75歲以上打疫苗7日內死亡人數增16人,累積合計112位。而這個實際的「心臟猝死率」比計算出來的美國同年齡層老人的心臟猝死率,更是高過4.1倍以上。

王明鉅表示,儘管他的計算有些粗糙,但目的是檢查是否有「安全性訊號(safety signal)出現」。當有此訊號出現時,權責單位應做更詳盡的流行病學研究,以期得到更多安全性的資料。而這份簡單的分析也不是要造成恐懼,而是希望中央針對死亡個案,做危險因子分析,公開數據,讓醫療人員知道哪些狀況下打疫苗是安全的,哪些情況下是要暫緩接種的,避免老人家打個疫苗還要做無謂的擔心。
MacQGroup wrote:
大家一起加油,我們對抗的永遠是病毒,而不是人!


現在病毒都會寫字了....?
那也要同步去確認啊⋯⋯別說利大於弊,失去親人的不是你。
去年今年同時期差異的黑數??

繼續合理推論都跟疫情無關!?





有一種人是打了疫苗死於自體免疫問題,也許母親有些許自體免疫狀況,但免疫相關細胞透過母乳傳給嬰兒,嬰兒扛不住,致死。
死因就由法醫等鑑定人員去判定,等結果出來就是了。
聖堂教徒 wrote:
去年今年同時期差異的黑數??

繼續合理推論都跟疫情無關!?


你可以比較一下兩個資料來源,

你這個是旺旺中時的:



這個是慈濟大愛的:



然後,

殯葬處是歸地方政府管的,

如果你和旺旺還是有疑問,

可以直接問這個人,

他說會做全面的了解:



順便再提供一點基本參考資料:



再具體一點來比:





台北市殯葬處108年6月遺體火化就比107年6月多了235具,

109年(2020年)反而是異常地減少,

110年(2021年)只是回到上升的軌道罷了。

這就像是101年反常比100年減少,102年又回到上升軌道,

結果102年6月火化就比101年6月暴增532具,增加了42.8%,遠超歷年增幅:





難道你也要說馬英九或郝龍斌在102年蓋了什麼牌嗎?

現在台北殯葬處6/1到6/15火化1347具,扣掉確診者184具,

比去年同期894增加了269具、30.1%,

並未比102年6月的增幅更驚人。

每一位往生者都令人遺憾,

但偏偏就有你們這些冷血的,

要拿往生者的遺體來操弄自己的政治圖謀,

可恥。
聖堂教徒
等你六都數字都拿出來瞧瞧~要講可恥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38&t=6395973怎敢跟您比!
不打沒事,打了直接有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