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力宏離婚,與前妻的隔空攻防這幾天吸引無數吃瓜群眾。媒體人趙少康說,「王力宏做錯很多事,……做對一件事,事情一發生,立刻回臺灣,當天五點就回台灣,我說他不回來,就會被抓起來……趕快回來吧,在大陸你還混。」
趙少康是針對的是中紀委網站發佈的評論,文中強調,明星藝人「翻車」的例子一再說明,公眾人物的一言一行受到大眾關注,一舉一動都會對社會產生影響,如果肆意妄為、不知自重,就得不到他人的尊重,最終只能自食苦果。此舉意在告誡大陸媒體不要盲目追捧問題明星。
不過,王力宏不是黎智英,他沒違《國安法》,在大陸演藝事業終結,他損失的是荷包,留大陸,去台灣,結果都一樣。他若無不法,何來辦不辦的問題?而他若真有其他不法,理應接受法律制裁,明星當然也不例外。出事就要回台灣,豈不反證了那裡是違法者的犯罪天堂?
事實上,如果藝人一邊立起偶像明星的正能量人設,一邊又利用此形象佔據大量社會公共資源為自己吸金牟利,這種人前一套背後一套的做法當然會對社會風氣產生不良影響。

2020年年初,因為節目對大陸疫情的報導引起爭議,趙少康指責大陸媒體斷章取義。(Youtube@少康戰情室視訊截圖)
試問,若大陸不去整治行業亂象,縱容世風日下才符合藍綠的是非標準?而對於大陸強調藝人立德的嘲諷,也折射出道德問題正是台灣面對兩岸關係時最大的理盲。
以同一個節目為例,武漢疫情時,一眾男女嘉賓對方艙醫院的冷嘲熱諷,對大陸各種防疫政策肆意指摘,諸如做操是精神勝利法,上個廁所要24小時排隊,被大陸媒體曝光後,當事人稱自己身為媒體人立場公正,不仇中、不反中,更質疑大陸網友斷章取義,說「如果連我的節目你們都不能接受,還能看什麼」?
一年以後,台灣疫情爆發,同一節目,同一主持人,同一批嘉賓,又說方艙既然被汙名化了,那就改成圓艙,此時沒人稱「集中營」。當臺中某家醫院還是讓新冠患者跳健身操,保持心情愉悅,也沒人再質疑「精神勝利法」。
再比如今年3月,大陸宣佈停止進口有介殼蟲台灣鳳梨,包括藍綠名嘴紛紛痛罵大陸,台農委會負責人陳吉仲甚至表示,台灣鳳梨輸出大陸都是依照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在進行,大陸禁止進口做法完全不符合國際貿易規範。
問題是,台灣目前不準大陸600多項農產品進口,要如何向WTO申訴?即便不談「兩岸一家親」,如果出現病蟲害也要強賣,若不買就要動怒,這難道符合自由貿易的規範?一邊享受兩岸和平紅利,一邊又要不斷抹黑曲解大陸的給惠政策。恐怕是台灣社會處理兩岸問題的心態出了大問題。
自蔣介石開始,相信「大陸是壞的,共產黨是小的」的精神勝利法構成了台灣看待兩岸關係的主旋律,解嚴後,國民黨反共、反華、反統一的「重任」又被「臺獨」勢力變本加厲地繼承,過去島內社會對大陸的鄙夷、嘲諷、驕傲自大並沒有因為「戡亂」結束兩岸交流而自動消解,反而一些台灣人到了大陸反共偏見油然而生,會把大陸發展過程中正常遭遇的曲折或問題,以十倍、百倍、千倍、萬倍相乘相加的方式擴大解讀,可以說,這種早已內化到朝野肌理深層次的反共戡亂意識形態,深刻影響了台灣政治、社會、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

李登輝在領導人任內廢止動員戡亂,但反共戡亂意識形態卻並未自動消解,圖為1985年11月5日,台灣領導人蔣經國贈勳李登輝。
正因為台灣把大陸視為最大的安全「威脅」,有人才會說「萊豬不吃做成肉鬆給大陸人吃」,看似一句玩笑背後折射的卻是把對方視為「非人類」的集體潛意識;正因為島內社會把統一看成「併吞侵略」,才會把大陸基於「兩岸一家親」的善意,全都扭曲成「陰謀統戰」的惡意,以至於當年大陸在莫拉克風災時捐了最好的組合屋,還被綠媒誣衊甲醛超標。2018年大阪風災時,一句是「中國人就上車」體現的同胞關愛,也被曲解為冷血霸凌逼迫宣誓。這種心態反應在部分到大陸工作的台民身上,則是一邊拿一邊又罵,臺獨兩面人蔚為風潮大行其道,足見視大陸為「寇仇」的敵我立場,是台灣社會在應對兩岸問題時缺乏基本道德觀念根源所在。
但這樣的影響又何止兩岸關係一面,當「臺獨」道德被島內政治人物奉為圭臬,像陳水扁,貪汙狡辯錢入海外是「建國」基金,像綠委王定宇出軌被抓包,竟說是租屋,稱是被特定立場媒體刻意操作,當「臺獨」道德被形塑成台灣社會的最高道德,政治道德、婚姻道德、社會倫理必然通通降格,當本土主義的話語霸權嚴重地撕裂了台灣社會,當良善的心靈被蛀蝕,淳樸的民風被被汙染,當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準備遵循的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政治正確,島內社會種種特權橫行,人權不保,公共秩序、社會風氣之敗壞也就不難想見了。

媒體人趙少康就王力宏離婚發表看法,在12月20日的節目中稱,如果不回臺灣,在大陸一定被抓。(Youtube@少康戰情室視訊截圖)
回到文上所述,一個視大陸為敵人的台灣社會,如何能在面對14億人時產生基於平等尊重的理性自覺?必然是理屈詞窮還強辯,今是之昨非也要故作鎮定,近則不遜,遠之又怨,甚至連一個王力宏離婚事件,也要藉中紀委的發文揶揄嘲諷對岸,這正是70年來反共戡亂的意識形態在臺灣島內早已入腦入心的又一顯例。在臺灣社會反共,反統一的大局沒有改變之前,在臺灣社會的中國認同完成理性復歸之前,期待這些政論工作者「道德」隨時線上無疑是不切實際的,而把這些問題簡單歸咎兩岸差異或是交流不夠更是避重就輕倒果為因。
只有早日實現兩岸統一,才能透過破解台灣社會日益被扭曲的身份認同,當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的看法隨之改變,島內社會的道德缺失問題才能得到徹底糾正。這對臺灣,對大陸,對整個中國而言,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评论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