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資深藝人澎恰恰去年向女藝人佩真借款46萬新臺幣至今未還,面對佩真日前對媒體哭訴「澎哥快還我錢」,未料欠錢的竟大怒。
澎恰恰在個人臉書發聲,直呼縱然他是社會矚目的負債者,還是需要守護尊嚴,甚至喊話「必要時請公權力介入」。
對此,有島內網友批評,借錢時為何沒想到尊嚴?還有人說,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顯然,台灣社會並不認同這種行為。
如果這樣的看法代表多數人的想法,為何面對兩岸關係時,島內社會的是非標準卻經常變化呢?
比如,蔡英文執政後,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屢創新高,2020年更高達43.8%,民進黨發言人顏若芳說,「這證明中國需要台灣,而不是台灣對中國的依賴加深。」言下之意,賺大陸1000多億美元是他們對14億人的恩賜與照顧。
事實上,大陸不只沒有讓台灣還錢,而是隻要認同一個中國,不搞分裂,還會再讓再給,可得到的竟是民進黨如此掩耳盜鈴的回應。

澎恰恰在個人臉書面對討債說,縱使自己是個負債者也需要尊嚴,被很多臺灣網友批評借錢時為何不想到尊嚴。(Facebook@澎恰恰)
這種作為不是比澎恰恰欠錢不還更囂張跋扈?為何做出這種事的人,還有817萬支持?還能兩度連任?
這種價值的錯亂當然不只存在於民進黨內。
2020年,台灣領導人選舉時,有位在大陸佈局多年的企業家參與國民黨黨內初選,當被臺媒問及如何看待自己在大陸的投資,該企業家的回應竟成是「賞飯給大陸人吃」。
試問,如果這就叫最強外掛,還能有無數擁躉,那澎恰恰藉著別人的錢,要求維護自身尊嚴,他還沒倒打一耙去羞辱別人,為何就成眾矢之的呢?為何很多臺灣人就接受不了呢?
可見,這種錯亂早就超越藍綠,變成台灣社會的一種群體性的理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位大陸企業家10多年前來臺送暖的故事。
那次,這位企業家一路發錢,一路送暖,也被島內的政論名嘴們罵了一路。有人嫌他高調,有人說他是暴發戶,窮到只剩下錢,他們舌燦蓮花口沫橫飛的在電視前表演時,沒有捐出一筆通告費,反而企業家所到之處因為很多窮人徹夜守候,發了好多計畫外的紅包。
如此慷慨解囊,還被時任國民黨陸委會副主委的劉德勳批評,多讀讀《金剛經》,不要執著「高調」,不知道這位劉主委在批評別人時,自己又低調地捐了多少?
捫心自問,假如換做比爾蓋茨,會引起這麼多口水嗎?恐怕從台灣領導人到藍綠政治人物都該爭先恐後合影了。

2011年,大陸企業家來臺送暖,很多臺灣窮苦人徹夜等候,只為拿到一個紅包。(Youtube@華視新聞)
幾年後,島內爆發了太陽花學運,一些人又舉起 「三中一青分配正義」的旗號阻擾兩岸服貿協議,將資本主義全球化引發財富分配不平等的問題通通甩鍋讓利。
問題是,台灣的分配不均、社會福利等問題並非大陸主導,如果這些太陽花學運支持者如此堅持分配正義,如何又高喊台灣獨立?為何不是響應大陸號召,追求共同富裕?早日實現統一?
而如果他們想雨露均霑,那大陸企業家給弱勢發錢最能讓窮人受益,最符合程序正義,為何他們照樣不滿?
對這種拿錢還罵,拿少還怨,對出錢方沒有好話的表現,台灣社會不僅接受,還將幹出這種事的看成英雄,如太陽花的學運領袖們,那澎恰恰區區欠錢不還怎麼就被罵成狗熊呢?
陳水扁當年說,「臺獨」是台灣社會的最高道德。
事實證明,很多人確實相信此理,否則他為什麼明明貪汙至今還敢說自己冤枉?否則,為何遇到兩岸問題,原本還能堅持是非的一群人,就不講公道,不分黑白了呢?
當「中國需要台灣」「賞飯給大陸吃」的言論可以順理成章地出現,還能有無數人認同,在在印證這一點。

台灣前領導人陳水扁在2008年為掩飾自己貪汙腐敗的行為,曾公開表示,臺獨是台灣社會的最高道德,圖為陳水扁出席"前國策顧問邱垂亮追思會"。(多維新聞)
奉此標準,一切違背公理正義乃至人與人之間基本互動準則的行為,只要披上「臺獨」道德的外衣,皆能言之成理。這是二三十年來在政治正確下,導致台灣社會道德標準每況愈下的根本原因。
對於兩岸關係而言,比澎恰恰欠錢更惡劣的事,每天都在「臺獨」身上發生,每天都在臺灣社會上演。
如果這些人都成了愛台灣的「道德」模範,區區澎恰恰有什麼可譴責的呢?
他沒有把討債方說成「中共同路人」,沒有談蔡英文的台灣價值,沒有如顏若芳談對大陸貿易順差那樣,說不還錢是因為債主需要他,實在比很多政治人物有道德有格調多了。
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