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意義?
人類的科技及文明的穩定發展,來自於知識的普及;而突飛猛進則來自於一些突然出生的天才,那些天才在學生時期接收以前留下的知識,並在其短暫的有生之年發明出更為先進的科技,然後全球人民共享科技成果。所以教育的意義是,有效率的傳播知識給小孩,因為每個小孩都可能是下一個愛因斯坦。
教育的效率?
人類生命不過百年,天才也一樣,每個人經過學習階段,還需要更多時間的醞釀,才有機會研發出更為先進的知識及科技,如果能加速學習效率,相對的能有更多精華時間帶領人類文明進步。那如何提高效率?就是因材施教。其實不同學生對不同科目的天份本就不同、吸收力領悟速度當然也不同,為什麼現在的教育,卻要把所有學生壓成一模一樣的學習進度?擅長的科目被迫降低學習速度,為了配合教程,無意中卻抹殺了一位數學天才。不擅長的科目卻因為學習進度已被訂死,只能被教程拉著走,還沒聽懂卻已經翻至下一頁,接下來進入永遠跟不上的惡性循環。但是大家都很認真,回家會花更多時間複習不擅長的科目到及格,原本擅長的科目卻沒有時間精力更加精進,一位某方面的天才,從此平庸。這是有效率的教學方式嗎?
大家思考一下,為什麼大家要去補習班?事實上,老師的教學方式也有高低之分,名師的教法就真的更能引人入勝,更容易學習,而且重點是能挑老師,多挑幾個,總能找到對自己來說,更能聽懂的老師。以前要聽名師,要上百人擠在一間教室,而現在許多補習班早已使用媒體教學,將最會上課會能吸引學生專注的老師當作影片主角,用影片教學,如果恍神還能重播。
教育的未來?
從國小開始!培養專門教學的老師,錄製完善的教學影片,甚至互動式APP,讓學生能選擇適合自己教法的老師,不同科目用自己適合的速度學習。在學校原本有的專業老師,變成在教室內隨時解答學生疑問的角色,學生依然是到教室上課,但上的課程進度可以每個人不同。我知道顛覆傳統,但以前做不到,是受限科技無法大量傳播高清影片,而時至今日因材施教已不是夢,教育部啊!您聽到了嗎?
個人積分:2375分
文章編號:89455369
教育期間,學生不但沒有生產力,還要吃飯,師資/教材/文具...這些都要花錢
2.學生能夠自己努力
不努力,資源與資質都是白搭
3.學生必須有資質
沒有資質,到了中高等以上,努力效果有限
所以教育分成
基礎教育:主要生活禮儀/道德,再來就是識字識數識理
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基石,用於篩出高等人才,其次是職業基礎養成
高等教育:專業人才
我認為台灣目前狀況...
高中之前都是算是基礎教育,政府提供主要經費,學生不需有資質,
大學前兩年算是中等教育,有沒有資質、努不努力差別明顯
之後才算是高等教育
而科技方法有助於學習,越是高等的教育越是明顯
用在基礎教育上,遠距教學效果非常有限,說白了就是應付應付
用在自主學習上,科技方法提供非常大的助力,在知識教材取得與成本更是明顯
用在高階領域上,科技方法可以使的團隊更加地壯大
以家長來看
基礎教育在青少年時期前非常重要,不管要不要,都一定強迫學習
中等教育就比較放任,只要不為非作歹都行,但一定找出自己的性向與能力開發
高等教育上,就只能儘量支持,經濟上或精神上的,量力而為
政府來看
中等教育之前算國民教育
高等教育識學生能力給予對應的資源支持
鼓勵將教材數位化並開放,必要時可以對無償開放者提供獎勵,有償教材就依市場機制運作
嚴格保護數位知識產權,也盡量協助國人取得所需的知識產權
基礎教育至少要有60分水準,中等教育至少要達70分以上水準,高等教育就要達80分以上水準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