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60%暴利財報背後:美國精算過的「晶片轉移工程」,正悄悄掏空整個台灣】
2025年7月17日,凌晨01:30,一份看似輝煌的財報在台北市信義路的總部大樓內送上董事會:第二季淨利暴衝60.7%、營收高達9338億元、毛利率58.6%、EPS達到歷史新高15.36元。但此時在另一端,亞利桑那州州政府的會議室裡,美國商務部代表早已拿到同一份資料,開始啟動下一階段晶片戰略的轉移與整併。
台積電不是在「擴張」,而是在「被轉移」。
台灣拚命代工,美國靜靜收網
這份財報背後,有一個最詭異的事實:九成以上的高毛利訂單,來自美國客戶。NVIDIA一口氣吃掉3nm產能、Apple全包4nm、Google與超微(AMD)也排隊搶單,甚至連特斯拉都在以AI伺服器名義爭取保留產線。
這看似證明台積電技術無人能敵,但真相是這些產能「簽的是美元價格,報的是台幣利潤」,營收帳面很美,真正價值早已轉移到美國科技股的市值上。NVIDIA今年市值已經暴衝突破4兆美元,但你知道它對台積電的實際付款佔比是多少嗎?不到2%。
台積電賺的是一條條產線、一位位工程師的命,而NVIDIA賺的是整個AI市場的話語權、訂價權、與未來5年全世界的資金流向。
亞利桑那廠,其實是美國的晶片特洛伊木馬
外界以為:亞利桑那是台積電「打入美國市場」的里程碑,實際上是美國政界與資本圈「合作做局」的成果。
從2022年開始,美國通過《CHIPS and Science Act》後,所有外資半導體公司要取得補貼,必須交出財報、良率、產線設計、內部採購清單。這是一條看似「產業補助」,實則「技術開鎖」的法案。
據爆料,亞利桑那第一廠 Phase 1,台積電不得不交出超過1200頁的技術製程SOP文件與300名台籍工程師輪調名單給美國國防部科技小組審查。你沒看錯連工程師名單都被納入軍事條件。
而第二廠 Phase 2 預計將引入2nm製程,原本是留給台灣南科園區的獨家技術,現在已確定會轉至美國本土實驗線,台灣內部資料還指出這會讓本島未來研發進度延後至少一年半。
這不是合作,這是「低成本吞併」。
財報超亮,但台灣人領不到未來
從外部來看,這次每股盈餘15.36元是天價,但你知道這背後是靠什麼硬撐的嗎?
1. 台幣升值被迫吸收成本:Q2期間新台幣對美元升值超過2%,直接壓縮匯兌收益超過150億新台幣。
2. 海外擴廠資本支出失控:原本亞利桑那一期預算150億美元,實際已超支到215億美元,且因為美方拖延補貼發放,台積電必須自行墊支,造成現金流緊縮。
3. 人力外調導致本島產能下修:台灣竹科與南科的資深工程師被大量抽調赴美,導致本島12吋廠三條產線在六月時停擺4天,損失訂單近23億新台幣,卻未列入財報備註。
這些「掏空式支出」,並沒有在媒體版面中提到,卻已經在影響台灣本地的產業平衡與年輕人就業選擇。
一場披著財報的權力轉移計畫
你以為這是晶圓代工的勝利?錯,這是一場轉移國家資源的過程。
台積電負責製造與技術
美國企業負責壓價與收割
台灣政府負責背書與沉默
而最終的結果是什麼?
→ 技術出走
→ 人才外流
→ 工廠成本轉嫁
→ 利潤被美元換算後轉進海外股東帳戶
而台灣人,只能在財報裡看到那些「漂亮的數字」,卻再也看不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