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 世界新聞網 吳林鍇、趙子龍(馬來西亞吉隆坡、日本大阪)世界新聞網 吳林鍇、趙子龍(馬來西亞吉隆坡、日本大阪)
詳細請點閱連結 支持原著,此文無營利,僅供評論用。


大罷免大失敗後,切割罷團、尋找戰犯、內閣改組、逼宮賴清德,一時間綠營內鬥傳聞可謂不絕如縷,甚囂塵上。外媒對此也多有報導,並稱大罷免為台灣政壇重要的「期中考」。如此引得國際社會關注,不僅代表本次罷免史無前例意義深遠,更凸顯其結果成敗已然關聯於台灣外部環境,尤其是對美關係的發展與挑戰。昨天傳出賴總統原規畫8月初過境美國訪問巴拉圭等三友邦恐生變,不無可能是某種先兆。

不言可喻,民進黨發動大罷免的本質是不甘於從曾經全面執政的輝煌中走出,直面如今被在野黨制衡的事實。所以一年多來,賴清德接連拋出「賴十七條」、「敵對說」、「團結十講」,並將「非我族類」稱為「雜質」,其目的就是通過升溫兩岸局勢,藉由「抗中保台」神主牌改變「雙少數」執政困境,以達成民進黨的一己私利。

但這一做法顯然為美國所警惕。畢竟,長期以來,維持美中關係是台美與兩岸上位邏輯的基礎架構。這意味著台美關係的發展不能影響美中關係,而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則需由美國掌握,用以適時調節美中之間的衝突。尤其是在川普時代,這一框架更為關鍵,正如大西洋理事會研究員宋文笛所說,「如今正處美中關係的戰略調整期,美國更希望看到的是兩岸關係一動不如一靜,所以賴清德不適合在兩岸問題上過多著墨,低調處理更符合華盛頓的期待」。

因此,賴的種種行為在美國眼中自然出格不少。其孤注一擲的「抗中保台」不僅喪失了與北京對話與緩和的空間,更是在與白宮爭奪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去年七月,華府知名學者葛來儀就在期刊「外交事務」上發文認為,兩岸關係的緊張與對立已達到了危機邊緣,這大概是美國「疑賴論」的開端。

至於大罷免,則是讓「抗中保台」走向高潮的關鍵。如果罷免成功,代表主流民意依舊認可這一神主牌,反之則說明該論述逐漸喪失市場。為此,美國雖惱怒綠營的「不聽話」,但也密切注視這一「期中考」來觀察民進黨是否依舊有力量左右台灣政局。

換言之,如果大罷免順利,美國必然會調整對台策略,選擇性忽視綠營的部分越界行為,並藉由賴之手推動符合自身利益的政治議程。但現實是在野力量的完勝,促使美國將不得不重新審視綠營一年多來的得失。

站在政黨的角度來看,「疑賴論」持續發酵,以至於蔡英文經營的綠營與華府間的政治遺產或損失殆盡;同時,藍白勢力繼續主導立院,迫使白宮不得不將目光從民進黨身上移出改投至國眾兩黨,畢竟川普一直希望台灣能提高自身的安全支出。

此外,站在台美關係角度來看,賴清德在黨內可能被逼宮,黨外無力對抗在野的情況下,只能加強對美依賴;川普很可能見縫插針,要求民進黨付出更多台灣利益來換取支持,這難免會讓關稅、台積電等問題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

內部節節潰敗,外部又暗流湧動,賴清德如何應對罷免失敗的後遺症,要打上一個大問號。

(本文取自7月29日聯合報民意論壇,作者為國際戰略研究所成員;以及媒體工作者)

------------------------------------


簡單說就是綠營大敗,美國可能轉向找藍白。

民進黨也可能為了要討好美國送更多的東西。

天佑台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