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災害頻發:極端氣候的代價
近二十年來,全球多地頻繁遭遇極端氣候災害,造成數十萬人死亡。非洲之角的乾旱導致索馬利亞約25萬人喪生;歐洲熱浪在2003年與2022年奪走逾9萬條性命;2023年利比亞的洪水更造成約2萬人死亡。這些災害不分國界,無論是已開發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都難以倖免。颱風、洪水、乾旱與野火成為新常態,並且因氣候變遷而強度加劇、頻率升高。
### 台灣的氣候挑戰:災害型態多元
台灣地處颱風路徑與季風交界,極端氣候災害型態多元且頻繁。豪雨與颱風常造成都市淹水與山區土石流;高溫與熱浪加劇都市熱島效應,威脅民眾健康;乾旱則導致水庫蓄水不足,影響農業與工業用水。此外,海平面上升與暴潮也使沿海地區面臨淹水風險。這些災害不僅影響生活品質,更牽動經濟與公共安全。
### 糧食生產:氣候變遷下的脆弱系統
極端氣候對糧食生產的衝擊尤為嚴重。高溫會加速作物成熟,縮短生長期,導致品質與產量下降;乾旱使土壤水分不足,灌溉成本上升,甚至迫使農民改種耐旱作物;暴雨與洪水則直接摧毀農田與供應鏈。病蟲害因氣候變化而擴散,增加防治成本。全球糧食產能預計在2050年前可能下降5%至30%,而台灣自給率僅約三成,高度依賴進口,面臨更高風險。
### 海洋生態:沉默的崩解
海洋是地球最大的氣候調節器,但極端氣候正悄悄改變其生態平衡。海水升溫導致珊瑚白化,破壞生物多樣性;海洋酸化影響鈣化生物的生存,進而衝擊整個食物鏈;暖化造成海洋分層與含氧量下降,形成「死區」,底棲生物難以存活。魚類與海洋哺乳動物為尋找適合水溫與食物而改變遷徙路徑,漁獲量與漁業資源分布也隨之改變。這些變化不僅影響生態,更牽動人類的糧食與經濟安全。
極端氣候不再是未來式,而是進行式。它牽動的不只是天氣,更是人類文明的根基。面對這場全球性的挑戰,從政策、科技到生活方式的轉變,都是不可或缺的應對之道。台灣作為海島國家,尤需正視氣候風險,強化防災韌性與永續發展策略。這不只是環境議題,更是世代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