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 NHK 的主播鈴木奈穗子就從台北到台南,還去了原鄉。把台灣介紹了一遍。在台南,他先從林百貨切入:1932年開設、曾經沉寂,近年以結合文化與歷史的商業空間重生,既售賣「台灣製造」的趣味文創,也保留戰火彈痕,讓新設計與舊傷痕共處,同時呈現城市記憶與當代美學的相互照映。接著是到與林百貨互為表裡的赤崁樓,赤崁樓承載的歷史多聲部:紅磚牆導入荷蘭技術、窗格映照清朝時期風貌,四百年變遷在一處遺址交疊,讓人看見台灣如何在多元統治的縫隙中生成自己的面貌。
鈴木主播還到了一家傳承三代的木屐店,源起於日治時期與日本師傅的技藝交流;老闆強調木屐「鼻緒」的重要,既關乎行走姿態,也連結身體與日常美學。下一代正在接班,期盼讓這門工藝持續延展;「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文化」的觀點,使工藝不只是一門手藝,更是生活哲學的凝縮。
接著他們又跟台北做連線,在台北的 NHK 特派員,坐在市場吃麵線真的很有趣。看著他們一邊連線,老闆一邊開冰箱,差點沒有笑出來,這也太台灣了。
當然台灣「垃圾不落地」的政策,也是讓日本人覺得驚艷的。在指定時間、指定地點將垃圾直接交給收運車,熟悉的《給愛麗絲》成了行動訊號,居民提袋等候、現場嚴格檢視分類;長年維持的流程與樂曲,逐漸內化為市民的生活節拍。
不過,我覺得他們介紹台灣夫妻在家庭的角色分工,應該會讓很多日本女生想要嫁來台灣吧(別亂下定論)。NHK 採訪了台北一對雙薪夫婦的日常,丈夫負責清晨家務與採買,太太下班後接手孩子洗澡與功課;兩人不執著於「誰做得多」,而是依喜好、擅長與時間來協調,男性下廚也變得稀鬆平常,週末再交由長輩支援,讓夫妻各有喘息與興趣時間。從 NHK 調查的資料顯示,台北男性在餵食、換尿布等多項育兒任務上的參與,明顯高於東京,映照出都市文化與政策環境對家庭行為的形塑力。
談到台灣文化,就不能忽略原鄉文化,鈴木主播到了排灣族部落,這個依舊以階級制度維繫社會運作,像是傳統紋身與服飾圖騰串連過往的價值觀;婚禮上古老歌謠與鼻笛並行,兩支笛管由鼻腔同時送氣,樂聲像是家族記憶的呼吸,在儀式中延續。更關鍵的是語言復興:族語教室持續二十年,培育超過千名學員,包含跨族群的學習者。面對曾經的剝奪,發起者以「只要還活著就要盡力」作為信念,將文化傳承視為生命本身的延伸。
有一個感想,日本人對於台灣的研究與看法,比我們自己都來得清晰而且條理分明。
很有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