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僑台灣代表處主任: 外交「突破」只是內宣的工具

副總統蕭美琴於11月7日在「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發表的演說,將永遠被視為台灣外交上的重大成就。台灣許多人稱之為「突破」,甚至有人稱之為「大突破」。


但近期台灣總統或副總統的海外出訪,或外國政治人物(非國會議員)的高層訪台,告訴了我們一個重要的教訓,這些訪問往往不會被再次複製,或需要多年後才會再度發生。以下將討論過去十年間的幾個例子。

一、2015年,馬英九兩度訪新加坡。首次是在3月李光耀過世後前往弔唁;第二次是在11月與習近平會面。

那麼馬總統兩次訪星之後,發生了什麼?台灣總統或副總統其後並未因此建立造訪或過境新加坡的先例。

至於新加坡政治人物訪台方面,在2024年成為總理之前,黃循財從未訪台。其前任李顯龍曾於2004年在出任總理前訪台,儘管新加坡政府強調那是非正式行程。

近期,僑委會委員長徐佳青公開承認,新加坡政府拒絕讓她前往新加坡參加「亞洲台灣商會聯合總會」的活動。因此,2015年馬英九兩度訪星這項「突破」,對台星關係的長期影響十分有限。

二、2020年8月,時任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訪台並與蔡英文總統會面。這是美國內閣部長罕見的訪台,但近數十年內並非第一次。6年前、2014年歐巴馬政府期間,環保署長麥卡錫曾訪台並與馬英九會面;而2000 年柯林頓政府期間,運輸部長斯雷特也曾訪台並會見陳水扁。

那麼阿札爾訪台後發生了什麼?在拜登政府的4年任內,沒有任何內閣部長訪台。在第二任川普政府目前階段,也沒有內閣部長訪台,儘管在2025年9月有美國農業部貿易及對外農業事務次長訪台並與賴清德總統會面。

三、2022年7月,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遭刺殺,當時的副總統賴清德訪問日本,並前往位於東京的安倍府邸弔唁其家屬。台灣政府強調這是一趟「私人行程」。

那麼賴副總統訪日後發生了什麼?與新加坡類似,台灣總統或副總統之後並無其他訪日(或過境日本)的行程。3年後的2025年7月,外交部長林佳龍訪問日本;但沒有公開報導指出他與日本內閣部長會面,而且台灣政府同樣強調此行是私人訪問。然而林佳龍確實與多名日本國會議員會面,且議員們在社群媒體上公開了照片。

四、2022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於台灣停留約19小時。這被視為突破,因為上一次議長訪台已是1997年的金瑞契,當時僅停留約3小時。裴洛西的後任議長麥卡錫並未訪台,即使他被視為「對中鷹派」,外界也曾期待他能延續裴洛西的先例。相反地,他於2023年4月與過境加州的蔡英文會面。迄今為止,2023年10月就任的現任議長強生也沒有訪台。

為什麼麥卡錫或強生未跟進裴洛西訪台?為什麼強生沒有邀請台灣的立法院長訪問華府?原因不明。但或許美方不願承擔中國的反應,例如裴洛西訪台後於 2022 年 8 月中國所進行的大規模軍演。

五、2023年3月,德國教育及研究部長史塔克-瓦特辛格(Bettina Stark-Watzinger)訪台。前一次德國部長訪台是1997年,因此這也被視為突破。儘管德國部長罕見訪台,但台灣部長訪德在過去多年則偶有發生。訪台期間,史塔克-瓦特辛格簽署了「台德科技合作協議」、與國科會主委會面,並與教育部長會晤。然而她只在台灣停留一晚,並未會見蔡英文總統。

2023年8月,台積電宣布將在德國設廠,因此對德國而言,史塔克-瓦特辛格的訪台確實產生了實質效果。

之後,並無其他德國部長訪台;不過2025年11月前總統蔡英文曾訪問德國。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台灣不時會迎來外交突破。每當突破發生時,台灣的新聞媒體、政論節目評論員、外交部以及立委往往會迅速宣稱台灣取得了重大外交成就。然而,這些例子也告訴我們另一個重要的教訓:突破非常難以延續,往往只是一次性的事件。可能需要許多年,與該國才會出現第二次類似的突破。

還有另一點值得注意,總統賴清德與副總統蕭美琴都是非常聰明的政治人物,而賴總統同時也是民進黨主席。他們都很清楚,蕭副總統此次赴比利時並在IPAC的演說,可能難以在短期內「複製」。因此,蕭副總統在IPAC的演說將很快被用作重要工具,來協助民進黨在2026年11月的地方選舉,以及2028年1月的總統與立委選舉中獲得成功。即便是地方選舉,也會圍繞「抗中保台」這一主題,2028年的大選肯定也是如此。

總而言之,成功的外交,對台灣而言,就是良好的國內政治!(作者方恩格為全球美國僑會台灣代表處主任)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