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力低檔、高房價貧富不均,外匯存底堆積如山,這些都是事實

英國《經濟學人》上週封面故事鎖定台灣,還以「台灣病」形容我們長期低匯率惡果,這讓經濟部長龔明鑫今(19)日在一場論壇上,反嗆「有病的是講我們有病的人」。但是中經院經濟所學者並不認同《經濟學人》有病說,反直言台灣確實有一點病,購買力低檔、高房價貧富不均,這些都是事實,因為台灣幣值真的蠻低。


《經濟學人》直指出口業給政府壓力,讓台幣長期偏低,造成消費者形同被課「隱形稅」,購買力偏低。然後房地產價格漲過頭,以及外匯存底堆積如山,在台灣金融系統內部形成巨大風險。

這讓龔明鑫頗為不滿,今在「2025國際金融與資產管理趨勢論壇」上,以台灣維持高經濟成長率(GDP)、偏低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人均GDP明年要破4萬美元,這麼良好的表現,反指《經濟學人》才是有病。

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高一誠同意,在今年這種動盪情勢下,台灣還有5%經濟成長率,是非常令人驚訝的。而通貨膨脹率過去二十年大概平均不到2%,公債、公司債,也是 2%上下。意思就是這麼強勁的一個經濟成長,實質利率卻幾近乎於零。

另外,台灣大概從1976 年起,49年來每年都是貿易順差,儲蓄率佔GDP約 40%以上。就算投資很多,但因儲蓄量太大,所以實質利率停留在一個低水準。

因此高一誠認為,《經濟學人》看到的台灣問題是表象,原因是我們不管在任何層面,都是非常有「風險趨避」的一個國家。唯一買多的,就是房地產,可房地產從某一個層次看,也是為了儲蓄。

不過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許文泰直白說,不太認同部長龔明鑫的「有病說」。他認為《經濟學人》其實沒有病,反倒是台灣可能有一點病,或者可以叫它症。

真要說《經濟學人》有甚麼病,許文泰指,就是不要為了賣文章,使用「台灣病」這麼聳動的語詞。可是《經濟學人》事實上要告訴大家的是,你們故意壓低匯率,讓購買力低檔,是犧牲消費者去補貼生產者。然後高房價是因為低利率的結果,這跟匯率有直接的關係。然後再來,高房價導致了貧富不均。「它們點出來的,都是事實。」

這些事實點出台灣有一個很特殊、有點扭曲的結構,讓我們思考是不是應該要調整匯率。許文泰強調,「大麥克指數」是經濟學人自己胡謅創造,它用這個東西確實太過粗糙。可是不能否認,其所講到的問題是正確的。他直白說,我們的幣值,真的是蠻低的。

高一誠雖不認同《經濟學人》,但也認為我們高額儲蓄確實要做一個調整,不管在消費、政府支出或者是投資上,必須要更有效率的運用這些資金。他提出一個注意點,明年大家看到的虛擬資產變化,會是超乎我們想像的大。

未來幾年,穩定幣市場可能會到7000億或8000億美金,相當台灣目前的外匯存底,代表說未來這個世界,更往虛擬化、數位化的資產方向走。高一誠呼籲,台灣除了硬體上扮演佼佼者,在軟體應用、在支付層面上,或不管在民間,或者在中央銀行,都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因為我們有龐大的外匯資產。
錢都被集中到有錢人的手上

一般台灣人只是被壓榨的對象而已

台灣的勞務薪資還是太低

那些有錢人賺的錢不都是台灣人的血汗嗎?

然後有錢人錢多到花不完

一般台灣人還在每天渾渾噩噩的為了生活而勞碌被壓榨

這就是真相

不要覺得一直調漲到時薪200好像調很多

別忘了之前經濟倒退多少年

最低薪是低了多久才開始稍微正視這個低到離譜的薪資?

明年台灣最低薪資我個人以為就該至少以時薪250起跳

並以徹底落實勞基法為同步目標
大家第一個想到薪資,但別忘了,薪資漲不是只有你漲,各行各業都漲,通貨膨脹一定隨之而起。家裡水電瓦斯、管理費一定都漲,薪資上漲是不是代表購買力提升,難說的很,花費可能增加更多。
xattacker
物價的上漲往往都比漲薪資還快又即時,一年調薪一次,但物價一年可以漲個兩三次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