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可能較不會跟各位有同感。 人在大陸,購買咖啡豆,也基本上是從淘寶的店家中選擇。
比較為難的是,打開產品介紹,各種名詞堆砌,也不知道產品是這樣,還是店家在吹牛。

我99%都是在家自己做拿鐵咖啡,自己有機器,現在的機器是:磨豆機Sette 270Wi,半自動咖啡機Bianca lelit
我也自己做咖啡和喝咖啡有1-2年了,每天1-2杯,所以也知道自己喜歡什麽咖啡和對拿鐵咖啡有一定的判斷力(意思是一杯咖啡,知道好喝還是難喝)。

打開淘寶或者其他的網路媒體,按照介紹看商品(咖啡豆),簡直無從挑選,唯一可行的方法是看着順眼,就下單半磅,買到后喝喝看,不好喝就換下一家。

隨便談談最近的豆子,在本地一家Let's Grinde的店,下單了中度烘焙SOE豆子; 其實我喝拿鐵,買中度烘焙SOE豆子就是有一定風險,但在店家網頁也說做意式咖啡沒有問題。
實際上,好多店家為了讓自己豆子賣出去,什麽豆子都說適合手沖,摩卡壺,半自動咖啡機,...;這樣真的很不專業。
更不要說咖啡豆風味介紹了,最後只能說自己不會萃取,喝不出來,絶對不敢說賣咖啡豆的人根本就瞎寫。

豆子到了之後自己萃取,結果很明顯,油脂不夠厚,味道有一定的苦,比較明顯。店家給的萃取建議,18g豆子,36g萃取液,我才萃取了25g,都覺得已經夠了,不能再萃取了(因為後段會更苦)

我有時真的不知道店家是有沒有嘗過自己生產的豆子,好壞自己不知道嗎?
=========================

就更不要說所謂的“精品咖啡”了,從業人員正推這個,因為只有這個才能讓咖啡,咖啡豆賣給更高價格。
我覺得要讓從業者賺到錢,是天經地義的,而且有助於行業發展;但前提條件,是不是應該要把最基本的口味要做到一定水準?

很羨慕國外的咖啡環境,咖啡好喝,價格實在,優勝劣汰,良性循環。
文章關鍵字
要不要考慮自己烘豆子來喝,風味、培度都可以自己掌握。
淘寶廠豆選擇超多,每一種都買來喝喝看阿
如果大部份純粹喝拿鐵, 和我家情況差不多, 我喝了有好多年了, 也嘗試過非常多包含國外各國牌子以及台灣本土烘培的豆和不同國家的鮮奶,燕麥奶.
目前我家人和朋友比較喜歡的口味:
金杯女王咖啡豆, 這個中深培的豆通常比其它幾個大廠牌新鮮, 我用手磨會有靜電吸粉, 解決辦法是噴濕, 但如果怕刀盤生鏽, 可以混入一定比例的中烘培豆(我是混Lavazza ORO金牌), 在Bianca機器上預浸以及把沖煮壓力稍為調比9Bar高一點點(介於9-10bar). 這個組合配Oatly咖啡師燕麥奶適合大多數人口味, 很好喝, 打燕麥奶的溫度比鮮奶低一點. 鋼杯有點燙手就停止, 以前我打奶泡會用溫度計, 現在已經完全靠手感(60度左右的準確性挺高的), 所以也不知道確實的溫度, 感覺應該差不多50度吧, 所以打奶泡的時間比較短, 加上燕麥奶不好打綿細的特性, 拉花效果當然就遠比鮮奶泡差.
Lavazza gold sellection的豆適合匹配鮮奶也不差, 日本北海道十勝是我試過多國鮮奶後覺得比較香醇的, 同一家的黑牌豆也可以試試(有朋友很喜歡, 但我普通).
Julius Meinl也有多種選擇, 可以試試自己喜歡的豆.
現烘的豆我就不好說了, 淘寶一大堆但我沒有試過, 台灣的試過差不多二十幾家吧(包含網路風評比較好的), 我覺得還是知名廠豆更穩定一些, 沖煮咖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穩定性, 確保不同時間煮出來的品質穩定, 這讓我最後還是選擇廠豆為主, 不過我會特別注意廠豆的出廠時間(有效期), 都是買有效期比較長的, 絕對不買打折扣比較多的短效期豆.

Bianca沖中烘培的豆是不錯的(至少我覺得不比我家另一台兩倍多價格的GS3差), 相比於多油脂的深烘豆, 苦味少一點, 多一點其它的(譬如堅果)味道, 也比較不膩, 也可以自己試試混豆, 畢竟口味是非常主觀的, 適合自己的就是好口味, 我家三個人喝拿鐵, 兩個女人就比較喜歡有一點點苦味的, 我則不喜歡, 個人的一點主觀嘗試的經驗, 僅供參考.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