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有一個土砲方法,找一根細鐵絲繞在插頭接地頭,插上插座後再把鐵絲接地(我是纏在桌腳的鐵架上)。磨豆機有沒有接地對靜電影響很大。
Daniel WYS wrote:
還是要請一個漂亮的...(恕刪)


不容易啊 而且要有熱情

如果只是喜歡咖啡店的氣氛 這種都沒什麼熱情
沒熱情 是做不長久的

不過以上不是重點啦

我現在還卡在想店名
慢慢來...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Daniel WYS wrote:

我用ZM 151F刀盤也有這種感覺
粒徑粗細度抓對了,不管什麼手沖手法、連續法、斷水法、四六手沖法,沖出來的結果都不差;
粒徑粗細度沒抓對,風味區段準頭沒瞄準的話,再怎麼運用沖煮手法,沖出來的結果都不滿意;
而且風味區段的粗細度range不大,常常要多試幾次才抓的準
小富士或KNG的range就比較大,粗磨細磨的影響可以用沖煮手法克服,但風味強度就比較模糊

...(恕刪)



悶了一星期,看到Daniel兄這段分享,了解應該是粗細range窄的緣故,比較釋懷了!

在整個上週以前,用FORTE BG的經驗都是做夢也會笑。

但上周起正好開始更換所有的新豆子,上周前也嘗試性磨更細,效果不好也忘了調回原來的刻度。又加上開飲了另一款chrono兄的新豆子,也用了新的Stagg EKG手沖壺。明明之前已喝的chrono兄豆子很優,為何上週開始覺得總是哪裡不對,連其他的豆子,也感覺沒有之前那麼順口,就是多了一點點焦味或苦味。一直不知如何是好,頻頻調整水溫與沖煮方式,但改善總是有限,原來需要花點時間測試與精準調整粗細度。


chrono79925 wrote:

這點跟粒徑分布有很大關係
KNG的粗顆粒相當多 研磨算不上均勻
他的想法比較趨於
與其細粉多複雜
不如粗顆粒多 細粉少 味道乾淨

以前跟友店聊
粒徑越集中的 風味越強
就像狙擊槍 對準一個風味萃取區段

而粒徑分布廣的 像是大錐刀
像是散彈槍 打一票風味 涵蓋廣
但強度不高 味道包含著過萃跟萃取不足

至於味道的部分就看個人啦
說不定 該店出杯的味道就是老闆愛的味道
畢竟 咖啡沒有絕對的對錯是非
...(恕刪)



看來咖啡器材的應用也可以對應到音響。我曾經有過一次經驗把家用喇叭ProAc Response 3.5 換成監聽喇叭 Dynaudio Accoustic M2 + GENESIS G900超低音。剛換上去時慘不忍睹,因為原線材與墊材調整方式,都走凝聚路線來求取精準。但那監聽喇叭已經有夠精準了,需要寬鬆方向的線材與墊材調整方式才正確。痛苦了快一個月才搞定。然後有些錄音後製過度強調解析的CD,全部原形畢露,通通打入冷凍庫。

經過chrono兄的專業經驗,現在更了解不同器材的不同用法,還跟音響很像,每種系統都有它獨特的走向與恰當的使用方式與需求。

使用精準的器材,就需要更具耐心去做精準調整,才不會享受優點之餘缺點也全部跳出來。

使用寬容性較大,較不龜毛的器材,就可以輕輕鬆鬆去使用去享受它。

真的是各有特色,各有獨特的用途。

Davidkswang wrote:
... 我曾經有過一次經驗把家用喇叭ProAc Response 3.5 換成監聽喇叭 Dynaudio Accoustic M2 + GENESIS G900超低音。 ...(恕刪)


踫到同好了。我用了2顆 Genesis G900 超低音十幾年時間。配 Klipschorn 號角還可以。後來賣了一顆,留一顆也沒用,過了幾年就掛了 … 目前用 SVS PB13 Ultra 配 Khorn.
Davidkswang wrote:
悶了一星期,看到Daniel...(恕刪)


沖煮面每個人的設定不同

我自己的話基本上水溫不太會去動 手法也不變
大多調整從粗細度去修改萃取狀況

有人愛細磨 有人愛粗磨
找到自己喜歡的粗細度才是正解


以KNG來說 友店用刻度3
(校正後退一格 所以等同於我的刻度4)

而我自己用刻度8or9
(看沖煮時間, 較長用9 較快用8)



水溫淺用92~93
中用91~92
深用90但很少買


過頭了就調粗 不夠就調細
簡單來說
沖煮修正就是 "決定是不是要繼續萃取下去"


(粗細度 萃取率調整 也會跟水質有一定關係)




沒想到David兄這麼快也入手EKG了
EKG只有幾點要注意
他的蓋子上面的提把不要鎖太緊 內層的不鏽鋼會變凹
(螺絲是跟內層不鏽鋼焊在一起 利用提把螺母鎖上固定)
有鎖上剛感覺阻力就好

還有清洗上 因為上凸加熱模組
會稍微難清洗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chrono79925 wrote:
沖煮面每個人的設定...(恕刪)


感謝經驗分享,受益良多!

還需要多多跟前輩們學習,很多東西懂了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Davidkswang wrote:
感謝經驗分享,受益...(恕刪)


不敢說前輩 只是同好
(只要換個領域 David兄也變前輩了)

大家分享交流閒聊 就是這麼回事囉

就是委屈了樓主砸魚大
佔用了砸魚大的樓來閒聊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Davidkswang wrote:
悶了一星期...(恕刪)

每個人的調整方向都不盡相同,我是每試好一支豆子的粗細度就做個小筆記紀錄一下,不然同時喝五六支豆子太容易混淆了!沒想到對DAVID兄有點小助益

我也認識一位很執著的烘豆師,他就堅持用固定的研磨粗細度、水溫與沖煮手法,然後調整烘豆的烘焙曲線來達到他預設的沖煮口感,他說這樣才更能確實掌握烘豆的細微變化與技術的提升,實在令人佩服!!
Daniel WYS wrote:
每個人的調整方向都...(恕刪)



一般正常是用杯測 最好水跟水溫都是固定
研磨粗細度也是

沖煮面的測試 有人會選擇用聰明濾杯比較制式


不過也有人不用杯測 只憑自己手沖
什麼樣的習慣都有



倒是值得注意的一點是
所有的烘焙廠 都是以自己目前的條件參數所烘焙
所以當煮出不好喝的時候 有可能是參數不同導致萃取狀況不同
亦或是水質不同 沖煮結果不同

Maxwell就有說
他以前有跟熟識的烘豆廠進一批豆 怎麼沖就是不好喝
跟烘豆廠聯絡並寄樣本回去 烘豆廠表示沒問題 相當好喝
結果是出在水質不同

其實我有在考慮要在網頁說明上
附註沖煮參數以供參考
方便訂購的朋友修正參數
雖然會看的人應該很少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chrono79925 wrote:
其實我有在考慮要在網頁說明上
附註沖煮參數以供參考
方便訂購的朋友修正參數
雖然會看的人應該很少 ...(恕刪)

要附註沖煮參數
要附註沖煮參數
要附註沖煮參數

很重要所以講三次
我會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