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營」請教為什麼天幕可以擋露水?

Ailio wrote:
人有體溫的關係吧
人是恆溫動物 不會降到跟外在室溫一樣
如果今天 只放帳篷 沒有任何的 生物跟設備的話
整個結果或許就會不太一樣了

然後氣流的流動基本上就是 暖空氣往上 冷空氣往下
除非有外在的風吹拂 不然絕大多數對流都是垂直向為主的運動
所以大氣上方的降下來的冷空氣 會被擋在棚子上層
而下方要往上對流的暖空氣則被檔在下層
所以棚子下方的溫度也會相對比較穩定 便難以產生露水
我知道密度關係使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疑慮的是既然降下來的是冷空氣,那高密度的冷空氣含水量相對少....不知道這些濕氣是由天上降下?還指是冷空氣讓天幕達到低溫露點而已,真正濕氣從四面八方而來?

可是鋁熱傳導很快表面更容易受環境降低溫度,半夜起來摸我的蛋捲桌竟是乾的,真令人訝異天幕擋露水之謎!

PGT307 wrote:
目前的帳篷設計大多是...(恕刪)
原來帳篷有勾鐵絲材質呀!沒接觸登山領域還真是孤陋寡聞,的確在帳內點燃燈有風險存在。跟鐵兄一樣僅有露營經驗,登山是零也希望經驗前輩能提供多一點見解。

sean_537 wrote:
我覺得天幕下的水珠, 應該是天幕遮蔽範圍下蒸發出來的溼熱空氣佔了大部份.
這點倒也不是不可能唷!不過天幕反面的露水面積是佔100%全部,實在不清楚是地面蒸發所為?還是空氣現有濕氣?
瘋玩鑄鐵鍋
以下為小弟淺見:

1.天幕上露水:
晚間的潮濕空氣中的水氣飄落或隨風吹落,緩慢降至阻礙物(天幕上方),累績並凝結成水珠

2.天幕下反潮:
雖然是開闊空間,但白天地表吸收熱氣
土地白天時吸收的水氣,以及地表蓄熱加熱靠近地面的濕空氣
潮濕的熱氣往上升,升到天幕被阻礙,形成反潮

3.帳篷內反潮:
這道理大家都很清楚,跟2的原理一樣,人在帳內更加碼了熱源,人在帳內也加碼了溼氣
(據我所知一個人睡一覺,整晚由人體散發出來到空氣中的水分,有好幾百cc
一家四口睡一晚等於在帳篷內撒了一大罐礦泉水!! )

至於有時候我們露營發現雖然很冷,應該要嚴重反潮,但是卻完全沒有反潮

我覺得是氣候晴朗空氣乾燥幫了大忙,只有帳內有透氣窗,乾燥的空氣讓帳內的濕氣一出現就馬上消散


我的認知與 CWC20030205 大一樣

結露是冷空氣遇到熱天幕,這在山上很常見,尤其是太陽下山後幾個小時,空氣夠乾燥早上起床就會不見

反潮就是熱空氣遇到冷天幕,下雨天最常見...

我都會在帳棚上面加一張天幕做隔離,減低帳棚的反潮與結露..


嗯~各君一席話勝讀萬卷書呀!集結各位的精華受益良多,心裡大概也有個譜了。

tekt wrote:
結露是冷空氣遇到熱天幕,這在山上很常見,尤其是太陽下山後幾個小時
應該是暖濕氣遇到冷物體才會結露唷
瘋玩鑄鐵鍋
可能是天幕阻隔了輻射冷卻,所以天幕下的物品在半夜溫度沒有降低至可結露水的程度
在空曠的地方,特別在高山
輻射冷卻效應是很明顯

米小路 wrote:
可能是天幕阻隔了輻射冷卻,所以天幕下的物品在半夜溫度沒有降低至可結露水的程度
在空曠的地方,特別在高山
輻射冷卻效應是很明顯
抱歉現在才看到回覆;大大的理論我能理解,也就是說輻射熱被天幕給反射了,跟雲層一樣!天晴無雲時冷卻較快、有雲層時則是被反射因此較慢(未達結露點)。
瘋玩鑄鐵鍋
我也有想過這個問題
想了好幾個版本後可以讓自己接受的理論如下:
1.首先接受這個觀點:實體(固體)可以接受陽光照射,氣體會被陽光穿透.
所以在幅射效應下無論是升溫及降溫,固體溫度變化較氣體快
2.露源是水氣,存在於a.原本的空氣中 b.人體產生的濕潤氣體 c.清晨日照大地產生的嵐氣
3.延續項1的觀點:
入夜後 帳體溫度迅速低於帳內外空氣---在帳外冷凝作用產生結露(露源a)
在帳內冷凝作用產生返潮(露源b)
4.加天幕可以降低幕下面的溫度變化,延緩帳下帳體&空氣的溫差速度.
亦可減少露源c的產生

.......最後是......我的首露還沒開始,這些都是想出來的.
濕度分布跟地形、水文、風向、當地氣候有關。

有興趣的人可以多買幾個溼度計擺在帳篷周邊看變化。

另晚上光線不夠,除非用手電筒照射,否則無法看到[空氣中的水珠]與露水凝結過程。

有興趣的人可以用縮時拍照+溼度計+人工照明
個人覺得早上天幕上的露水算是一種下雨的形式。

我們都知到水有三態:固態、液態、氣態。固態與液態好明白先不講,來談談氣態..

空氣有很多數據可以量測比如說乾球溫度、濕球溫度、相對濕度、露點溫度...等等,

針對露水的問題我覺得應該用乾球溫度、相對濕度、露點溫度這三個來討論就好了。

乾球溫度就是指現在溫度。

相對濕度是指空氣中所涵之水份我們通常用%來表示,也就是說台灣四週環海水氣容易進來屬於海島型氣候空氣比較濕,反之沙漠、大陸型氣候空氣比較乾。

露點溫度這就是重點問題的所在,所謂的露點不是所有男人每天幻想的那個露點,而是空氣中的水份會凝結的那個點,不過還是要有溫度差才能辦到,要不然就只有一般熟悉的戶外溫度25℃相對濕度70%。水遇熱會蒸發,反之遇冷會凝結,所以上面的數據溫度25℃相對濕度70%查空氣線圖可以知道露點溫度是約在19℃,也就是說在戶外你只要拿一杯低於19℃的飲料放著(不要給我拿真空保溫杯)接觸空氣,沒多久就會看到瓶身冒汗(這就是空氣中的水),如果相對濕度提高至90%那露點溫度則會縮短至23℃。這樣就大蓋能推論外帳的露水和內帳反潮的現象…

清晨靠近地面的空氣濕氣重但尚未結露,太陽出來溫度升高(溫差)還來不及往天上飄的溼氣的濕氣結成露水滴下來(這裡面過程還有熱量的轉換,不要問我已還給老師了…哈)所以天幕下方沒有水。

反潮現象重點還是相對濕度和溫差,草地不斷有水份蒸發,帳棚又包的緊緊的相對濕度一直提高所以就更容易結露形成反潮囉…

再來大家都有雨天搭車的經驗,下雨時車停在路邊玻璃沒起霧,一衝上車沒多久車內玻璃就起霧(其實其他部位也會有只是沒去注意),就是因為相對濕度增加和體溫將車內溫度升高與車子溫差所肇成的,解決方法有兩種一是把窗戶全開平衡車內外溫度(神人的做法),另一個就是開車上冷氣啦,降低車內溫度及除濕(冷氣那裡會結露將水排出車外);如果雨停了冷氣還是一直對著玻璃吹,這時你又會看到玻璃起霧不過換成是外面起霧刷雨刷就知道,又是露點溫度和溫差在作怪....

以上是個人學了一點空調小小的見解,再更深入的話題就是天機了....(還給老師啦...哈~~)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