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結束的亞洲盃,
小將們帶著亞軍回來了,
大家討論熱烈,當然不免比較中華隊一軍這群我們又愛又恨的球星,
而之後接著而來的瓊斯盃,更是讓大家期待的一個戰場。
然而,最近在找鍛鍊的資訊時,
看到一篇名為"人間兇器【瓊斯盃】"的文章,(籃球一隅間拾得/痞客邦PIXNET)
卻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思維,有些人是被操壞了?
讓我不禁思考,以前只認為這些球員不認真,是對的嗎?
籃球在台灣是除棒球外大眾關注及參予程度相當高的運動,
甚至學生體系的比賽比棒球還多,
小朋友有籃球訓練營,高中HBL,大學有班隊、系隊、UBA...等,
籃球場到處都有。但到了職業體系卻搞不起來,退成半職業。
台灣的運動,通常都是國際賽揚威,帶動國內賽熱潮,
但養成體系間,存在問題卻缺少政府關注與重視,
籃球相對於網球,高爾夫球...等運動在培養時所需的經費要少很多,
而參予的人又這麼多,怎麼會選不出優秀的人才?
個人認為是缺乏好的訓練體系,這體系中重要的人─教練,更是影響重大。
一個領頭人,正確的教導,以及完善的訓練安排。
大家出去若能代表國家,我相信一定都是希望能表現好為國爭光,
沒有人想要丟臉(少數老鼠屎不論),但為什麼得不到好成績?
教練教導無方?訓練不足?
短期賽,一些需要長期訓練的東西,很難在短期賽去安排,
這需要平時的教練的規劃及球員自身的自主訓練。
所以平時的教練要做好長期的規劃及安排,
短期賽的教練重點在讓這些來自各地的球員磨合。
平時訓練規劃不佳(過少或過多),戰時壓縮的訓練,
球員就容易折損。(剛好棒球最近有新聞談到Lamigo用投手的問題)
有意識,有意志,有鬥志,還要有良好的訓練與使用。
個人覺得,我們缺的,是好的教練群(體能/技術與技巧/戰術磨合)
一個完善的訓練體系<類似世足德國隊>。
不知大家的想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