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看NBA近幾年的現況,有很多人會冠以「球風很軟」的評論,或是說自Kobe退役後NBA就沒有硬漢了,甚至許多退役名將…的嘴巴都坐上了時光機,來到現在想來個場均40、50、60分,但,這麼說客觀?公平?符合現實嗎?本文來說說我的觀點。
首先我要跟大家溝通一個觀念,NBA做為地球上籃球的最高殿堂(不要懷疑,現在還是),不管在那一個時代,都必定是集合了當世現存所有強者的一個團體,而之前我也提過,我們可以視1976年NBA達到22隊之後的年份,都是處在相同強度的競爭水平下,所有產生的紀錄都可被一視同仁和做比較,不會有太大問題。除非,聯盟發生很大的規則改變而有利或不利於某些數據,那我們需要去討論其差異帶來的影響。但若僅是很輕率的說出「以前很強現在很弱」,或是「現在可以吊打以前」這樣的論調,除了引起紛爭外也沒有多大意義。
碰撞少就是球風軟嗎?
確立了以上的討論基礎,我們直接來看「球風軟」這件事,事實上我發現,很多人對於球風軟硬的分界在於「身體碰撞的多寡」,樂於碰撞的是硬漢,甚少碰撞就是軟蛋。但在我來看問題應該要反過來問的,就是比賽中是碰撞多還是碰撞少對贏球比較「有利」?畢竟重點是要贏球對吧!但關鍵就在於是否「有利」的取決點其實跟「規則」會有很大關係。
規則,決定打法!
釐清之後,讓我們回想一下,NBA整體的球風丕變有那些轉折點?我列出三個重點,分別是「取消Hand Check」、「走步規則放寬」以及「不鼓勵身體接觸」,而這都是為了更有利於進攻方而做的改變。其中以連FIBA都沒完全廢除的Hand Check影響最大。至於為何做這些修改與調整,NBA當局給出的答案是「希望球賽能更好看,吸引更多人看球」,這是在替球迷下定論?大家愛看守不住的進攻?我只是好奇那為何NCAA這麼熱門?可能是業餘跟職業有所不同囉?
2005年取消了Hand Check之後的防守規則是這樣,「防守方能夠把手放在進攻球員身上的時機,必需是短暫,而且不能影響球員的速度、敏捷、平衡、節奏」。這對於進攻方無疑是更有利的,不僅有更多空間做動作,並更容易靠著身體來取得對抗優勢,沒有那隻手撐著,進攻方一頂防守者的重心就沒了,您可想見若是在禁區內拿到球一對一的情況,沒有Hand Check下根本無法阻擋具有低位進攻技巧的球員,小屁屁頂兩下就進去了,看Jokic目前的打法就很清楚,之是他跟之前不同的是現在的禁區更沒有長人了。這也迫使防守必需改變策略,首先必需與進攻方保持一定距離以免被輕易突破,再來必需利用可以區域聯防的規則大量的協防、補防跟換防。
現今的NBA是進攻天堂?
若再加上放寬了走步違例跟體毛哨這兩樣,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NBA了,節奏看起來很快,防守看起來機動性很高,戰場拉大出手空間大增,一碰撞就響哨,一但破防就是輕鬆得分,一對一變少,有空檔不敢投三分代表沒認真練球…等等。這樣打好不好看我不知道,但比賽變得不穩定是事實,因為外線能不能投進除了要有空檔之外還要看手風順不順。所以比賽剩3分鐘時輸贏15分都別高興太早,因為只要我進你沒進,幾個回合就逆轉了。比較奇怪的是,贏的一方常常節奏及出手選擇也跟以往打球的觀念很不同,用以前的觀點來看就是「明明可以贏的比賽卻莫名的打輸了」。
最得利的球員類型?
極度小球又不鼓勵碰撞對於攻防都帶來很大的轉變,進攻方面一些有技術但沒有絕對體能優勢的球員會比以前有更大的發揮空間,2005年引領跑轟戰術,並以組織後衛身份拿到連莊MVP的Steve Nash,被公認為最先的得利者,另外體能中等的三連得分王James Harden也是一個代表,三分殺翻天下的Curry也是進攻空間大增的得益者,甚至向來技巧大過體能的歐洲球員能在現行的NBA取得巨大成功,我認為也都跟現行球風及規則有很大關係。
防守方面則是因著對於機動性的要求,角色球員全面3D化,內線長人卻極度弱化。若是問球員是否比以前多功能?確實是,但重點是,多功能就代表比較強嗎?這些改變若僅是為了球賽更具觀賞性,但把戰場拉到奧運或是世界盃這種實打實,沒有售票只講勝負的比賽時呢?NBA現在這種發展的方向是在融入歐洲擅長的打法?還是像以前一樣是引領著籃球這項運動?值得深思!
大家若對這個主題有想說的,也歡迎留言討論喔!
預告下一期的主題:把Jordan放到現今NBA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