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員培育養成在學生時期幾乎定型,HBL,UBA之類由教育部主辦籃協頂多協辦,學校教練並不領籃協薪水,
成人階段業餘職業國家隊才與籃協關聯較大,運動協會因人設事問題麻煩罄竹難書,行銷規劃組訓之類專業能力不足當然該檢討改進,
源頭生產製造球員能力素質品行就是那樣,只剩少數能跳脫原有窠臼框架,眾所皆知籃球員場外比場上精彩非常多,難說只是籃協與所屬球隊管理問題,
其實不只籃球員,各類型運動員到成人階段多數可能快速隕落,
有看灌籃高手可知籃球隊是社團性質,球員得正常上課考試課餘才練球,要當運動員得先學會做人,代表學校參賽有其榮譽感,能代表國家更有榮譽使命感,
台灣高中籃球名校則已半職業化練球佔據多數時間,反而到成人階段逐漸被拉開差距,
就算想學日本其實很難學整套,籃協是問題之一並非問題源頭,終究在於急功近利風氣,
既然贏球是國球,學生時期多練些,其他國家同齡球員相對練較少容易拿獎牌,此題就算教育部無解,之後輸日本一截當然更無解,
mykukoc wrote:
籃協裡面的人,我們不能挑,但我們有選票。
過去這 20 年,哪一個政治人物看到了這裡在罵籃協的話,做出了一番改革 ? 我不懂,在網路上猛批有何用處 ? 政治人物也知道要官商勾結,人民偏偏選了會官商勾結的人來當關主政,這要怪誰 ?
以下引用維基百科
中華職籃於1999年停止營運四年後,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主任委員林德福於2003年4月出面組織「中華民國超級籃球聯賽推動小組」,由時任立法委員鄭志龍擔任召集人,邀集中華籃球協會及社會甲組男子籃球隊代表,以及體委會副主委朱壽騫等人組成,籌畫成立延續中華職籃角色的半職業籃球聯賽。同年5月,籃協常務理監事會通過決議,於籃協原有架構之下成立「中華民國超級籃球聯賽委員會」,由體委會、籃協,以及裕隆、新浪、中廣、達欣、九太、台啤、臺銀等七個甲組球團,加上賽事執行單位以及「社會公正人士」共11名代表組成,做為新成立的「超級籃球聯賽」(SBL)的決策單位。SBL的第一個球季於同年11月展開。
誰是林德福 ?
林德福(1955年2月4日—),臺灣政治人物,宜蘭縣五結鄉人,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曾任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局長、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顧問、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教育部體育署署長。
什麼是有力人士,可以影響籃球的政局 ? 當年的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主任委員林德福所做的,就是一例。過去曾有人罵 SBL,罵得很兇,但這就是從政治力介入體育圈的實例。
同理,誰來管教育部 ? 這也是政治圈可以影響的。我們一票一票選出來的人,是可以改變籃球圈的。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