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gabu wrote:插播一下說書人,及...(恕刪) 搞了半天,恍然大悟!原來有人會易容術假扮丹東尼跟火箭簽約,還接受採訪,明天這個假丹東尼還要出席火箭記者會⋯ 唯一敗筆是他鬍子沒黏上,被天縱英明說書人一眼看穿高招!高招!
對岸"林書豪吧"有篇文章,對於"某些人"心中"邪惡的惡魔組織"有些微的介紹,尊重作者,先PO出原本連結:http://tieba.baidu.com/p/4576415175等一下貼出內容,有些重複的橋段,但是尊重作者,不做任何修改,大家可以參考參考~~
1. The company behind everything紅毯的盡頭是宴會的入口,門外排著長隊。粉絲和記者們在等喬治克魯尼,今晚絕對的明星。午夜左右克魯尼出現了,他臉上寫著疲憊,但還是和大家揮手致意,熟練地微笑寒暄。他進入宴會廳,擠過人群,走向角落裡站著的一個高大健壯禿頂的男人。克魯尼給了他一個熊抱。這個人叫Bryan Lourd,CAA的合夥人之一。這個經紀公司是如此神秘和具有權勢,以至於它位於好萊塢的總部被稱為“死星”(Death Star)。CAA的核心創始人Michael Ovitz在離開公司進入迪士尼之前被稱為是好萊塢最有權力的人。人們接受採訪的時候會小心翼翼,並儘量要求匿名:“如果被他看到,我就混不下去了”。不過當80%的一級電視劇、暑期檔最賣座的幾部影片主創都屬於同一個經紀公司的時候,你也大概能感受到怎麼回事兒。就連當時阿湯哥被派拉蒙“開除”,都被CAA擺平了。在大家還在討論IP的時候,我覺得有必要提醒一下:前不久外媒傳了一則消息,說口袋深深的中國傳媒公司到好萊塢轉了一圈,製作公司買的差不多了,新目標盯上了經紀公司。下一波投資風口不用我明說了吧。其實國外風投早出手了。2014年的時候世界最大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之一TPG 成為了世界最大的娛樂經紀公司CAA的大股東。這是TPG在2010年初次投資CAA之後的大規模增資。後面我們還會說到這倆在中國又幹了啥。2. CAA的發家史——新模式、新時代CAA的歷史不僅關乎電影研究,它是矽谷頂級風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的模仿物件,是商業模式和創新領域的典型案例。整個故事要從CAA的競爭對手說起。CAA的幾個創始人包括Ovitz都是老牌經紀公司William Morris的員工。他們在公司5年,深感公司內部競爭是有負面影響的狗咬狗。當時幾個人經常私下小聚,共同感覺需要另外一套是合作態度的公司文化和體系。然而真正創業卻是被逼上梁山。當時Ovitz等其實並不確定要和哪些人合夥以及具體要怎樣做公司,只是先去銀行貸款試試運氣。但是沒想到銀行負責貸款的人和公司CFO是好朋友,於是公司很快知道了這件事,決定開除他們。像電影一樣,他們那會兒什麼都沒有:車還給了公司、沒有辦公室、沒有營業執照、沒有錢;五個人擠在一輛車裡離開了公司。這是典型的lean innovation精益創新。新公司靠著貸款開始了運營;創始人的老婆在前臺打工。這也是一個典型的disruptive innovation破壞性創新。初生嬰兒CAA面對的是社會精英William Morris和他的已存成熟體系。CAA的成功在於打破了既有商務邏輯,靠著新玩法開啟了屬於自己的新時代。新模式主要有3點:(1)從單點作戰改為packaging打包CAA抓住了系統中的弱點:製片廠依賴明星,但是明星需要好作品;作品來自好的書、雜誌文章和故事。於是CAA在最開始的時候和紐約文學經紀形成合作,對方幫助他找到好故事。之後CAA雇傭編劇把故事寫成劇本,以此找來明星;再用這個組合包去和製片廠談判。製片廠愛死這樣的做法了,替他們省了好多事兒,所需要的元素一下子都在那裡了。於是製片廠花大價錢買下這個組合包。而CAA一下子代表了這個包裡的好幾個明星,而不是一個。熟悉嗎?別忘了那可是上世紀70年代,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正是人家的創新。另外,老的習慣是個人對個人,CAA的做法是一個團隊服務一個人。核心邏輯是等客戶足夠多,就可以逆轉身份,從一直以來的買方變成賣方。當時傳媒行業的進入門檻非常非常高,如果沒有關係,根本沒法做事情。當手裡客戶足夠多的時候,可以不同形式打包組合,倒逼那些把控門檻節點的人。(2)服務範圍前無古人CAA開始的5年時間都只專注電視領域,沒有電影、音樂等。後來從電視轉到電影,相當於也是從零起步。CAA靠的是提供過去以往和其他競爭對手都沒有的服務,提供核心業務之外的服務。比如CAA把創意和資訊都聚合在一起;介紹客戶互相認識;介紹客戶給不是客戶的人認識。本來是不應該簽同屬一個屬性的藝人,比如德尼祿和帕西諾,慣例是只能簽一個,因為他們會打架。但是CAA認為這些人聚在一起更好,知道彼此都在做什麼。另外,公司創建了一個部門是專門找創意的,比如從新聞標題裡挖掘故事。每一個經紀人都要在公司之外做事情,比如到學校裡社區裡找靈感,時時刻刻要給客戶創造產品。最後,CAA還關注明星們下班後最關注哪些方面,發現是醫藥和孩子們的學校。於是公司給管理層分配任務,讓他們分別去私立學校當校董,給學校捐錢,給學校的醫院醫學部做支持。如此下來,每1個藝人都有4-5個經紀人,1個影視,2-3個文學,還有1個負責特殊的機遇。其實藝人換經紀人很正常,比如有的就換了5個才找到合適的,但是這5個都是CAA的,所以這個藝人等於沒有離開公司。(3) 公司文化還記得之前說過,CAA創始人離開老東家的原因是因為不滿意狗咬狗的狀態?CAA把每個員工都叫合夥人,即便是收快遞的也是合夥人。每天早上的會議上,每個人都可以發言。成立25年內的時間,公司管理層的任命是每一個員工都參與意見的。另外公司的制度嚴格遵循一個邏輯。比如公司每天早上7點半就開會,而其他公司都是9點半,這樣10點自己的會議就結束了,就可以打電話跟相關的人溝通新進展了。CAA每天都有會議,其他公司都是一週一次,長久以往就產生結果層面的不同。如何確保公司文化的實行呢?強制+鼓勵。比如員工的薪水和公司的整體表現掛鉤,對團隊表現狠狠獎勵。不斷地通過財務和精神表揚刺激員工和其他人分享資源,介紹客戶給其他同事這種事情都是有回報的。3. 持續性的模式創新當然,經紀業務也會遇到挑戰。最近的趨勢是北美經濟放緩、電影業緊縮,專案推動變得非常困難,一旦超支就取消整個計畫,就連斯皮爾伯格等大導演都頻頻用收回成本錢不收錢的方法推動專案。面對電影行業的下滑,CAA在2006年開始涉足體育經紀。當像搞定影視一樣搞定了體育之後,2008年,CAA和美林銀行媒體和體育部門的幾個人聯合成立了投資公司Evolution Media Capital.開頭說到CAA和其大股東TPG在中國也有動作,那就是今年4月底EvolutionMedia 和TPG一起在北京成立了5人組的投資公司Evolution Media China,先期資金3.5億美元。該公司投資範圍為媒體、體育和泛娛樂公司,單筆投資金額在5百萬到3千萬美元,並且只做戰略性投資。2011年CAA考慮在矽谷開分公司,因為可以更直接接觸科技圈人士,幫他們代理經紀,包括Twitter的聯合創始人Biz Stone.2012年,CAA成為了行銷公司,開始代理廣告客戶,如可口可樂和通用,因為當這些公司用娛樂內容做廣告的時候,他們實際成為了內容製作者,意味著明星可以找到新工作。比如當年CAA給墨西哥鏈鎖餐廳Chipotle做的定格動畫短片“Back to the Start”獲得了金獅獎。最近幾年,CAA越來越像創業導師。舉個栗子,一個女演員喜歡體育,於是公司幫她做了一個主要在體育場館售賣的體育服裝品牌。以上這些,都是CAA在面對行業變化時的持續性創新。但是CAA明白,核心業務做好才有可能“杠杆”其他業務。“演員和編劇是這個行業的核心。不管你有多少車企客戶、擁有多少科技公司,最後你都是要為藝人負責,這永遠都不會改變。”這篇文章是一個系列的開篇,我們會對國內外的經紀公司都做一個梳理,方便影視從業者和投資人。CAA作為新經紀模式的開啟人和行業老大,從歷史到模式都值得研究和借鑒在體育方面,CAA則一出手就是大手筆,包括NFL(全美橄欖球聯盟)的傳奇四分衛曼寧、MLB(全美棒球聯盟)的MVP基特,以及中國球迷熟知的貝克漢姆、C•羅納爾多、勒布朗詹姆斯都已與CAA簽約。貝克漢姆投奔洛杉磯銀河,便與CAA密不可分。CAA旗下的三大NBA王牌勒布朗•詹姆斯、克裡斯•波什和德威恩•韋德聚首邁阿密,“NBA准第一控衛”克裡斯•保羅也投奔CAA而CAA也以連續3年獲得“最佳體育經紀公司”的成績在全球體育領域獲得領先席位。2009年3月,在《Fast Company》評選出的全球50大最具創新精神的公司中,CAA作為唯一的好萊塢代表名列其中,與蘋果、穀歌、奧巴馬團隊並列。2010年,CAA也實現了奧斯卡的“大滿貫”——即所有奧斯卡獲獎人均為CAA簽約客戶。《Fast Company》給CAA的評語:“在好萊塢有CAA,然後才有其他公司。”《財富》雜誌則稱讚CAA為“娛樂產業最有影響力的公司”。
onipiranha wrote:不知道如果LIN跟...(恕刪) 如果那樣的話反正kd投三分改lin投三分westbrook 就用 沃克 的模式讓半邊出來讓他切入單打一堆長人又能組織擋拆跟跑位成績會不會更好?
愛迪5438 wrote:...(恕刪) 湖人也有風聲了如果,我說如果,LIN只有前三東家可選尼克,火箭,湖人,大家覺得去哪對好?NBA Rumors: Los Angeles Lakers Offer Jeremy Lin Max Deal; D'Angelo Russell, Jordan Clarkson Welcome Linsa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