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網 林書豪17_18 一日球季

我覺得今天的內容很不錯呀, Dingwiddie 跟 Joe Harris 都打的很好。 Whitehead 可以看看Russel Westbrook, 我覺得Whitehead 爆發力很不錯。 今年15人應該以已經定了, 籃下長人有3個, 勉強不會被打爆, 還可以輪替。
Whitehead要先從防守做起
運用他的爆發力去拚防守, 先搶到球權之後再去拚得分

另外, 剛剛查了一下 丁威弟跟Acy 的資料
發現他們以前都是被母隊半放棄的球員

籃網總管的眼光還真的不差
很穩的198公分控衛跟201公分防守強悍的小前
(來籃網更是開發了3分球能力)

丁威弟被活塞半放棄 Acy 則是被小牛半放棄(都是送去發展聯盟)


油炸豆腐 wrote:
我覺得今天的內容很...(恕刪)
油炸豆腐 wrote:
我覺得今天的內容很...(恕刪)

面對實力相當的尼克跟熱火,還能遊刃有餘,乍看真的強上去年一個等級
但有時候,贏球都沒問題,人人有功練,輸球就又覺得要檢討改進的地方好多,戰犯一籮筐

goodversion wrote:
原來是吳宗憲...(恕刪)


K-Mart 才是憲哥的粉絲啦

已沒有要聊髮型了.....都過好幾樓去了,還要扯這無聊的話題!!!

LIN的媽媽也不喜歡LIN玩髮型....是不是也該被列為一位很瞎的酸民呢



LIN媽都不喜歡LIN去玩髮型了,我當然知道更不會讓他刺青.....這還用說!請酸酸民的酸民別再無限放大爭這無聊的話題了

讓討論再回歸到正常話題吧...........

油炸豆腐 wrote:
我覺得今天的內容很不錯呀, Dingwiddie 跟 Joe Harris 都打的很好。 Whitehead 可以看看Russel Westbrook, 我覺得Whitehead 爆發力很不錯。 今年15人應該以已經定了, 籃下長人有3個, 勉強不會被打爆, 還可以輪替。


網路上有重播可以看嗎?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網路上有重播可以看...(恕刪)


繼續贏下去

修則 wrote:
好!!新大樓準備中!...(恕刪)


簽到!
~~砍掉後~~就能重練??
轉節錄一篇文章:

http://www.isay.tw/2017/10/JeremyLinStroy81904/

籃網的建隊思維完全符合了現代NBA籃球的潮流,可以說是金州勇士與聖安東尼奧馬刺的延伸版本。

怎麼說呢?

現代NBA與80/90年代的20隊左右不同,改為30隊。因此賽程密集度和球員訓練科學提升導致的比賽強度都大大地上升。背靠背或7天5戰的地獄賽程對每一隊都是頭痛問題。一些強隊開始策略性放棄某些球賽,輪休策略這季在聯盟興起軒然大波就是這個潮流下的產物。

另一個潮流是抱團策略。其實江山代有才人出,現代被捧上天的LBJ或Russell Westbrook未必真的能勝過上個世代的球星。我以一個老球迷的觀點來看,現代球員對比賽的理解力普遍下降,直接可觀察到的就是教練執教能力對球隊強弱起決定性影響,這在以往被認為是”球員的比賽”(players’ game)NBA是不常見的。勇士的Steve Kerr,馬刺的Pop,賽爾提克的Brad Stevens,火箭的D’Antoni,幾乎隻手就重造整個球隊的面貌。原因就是現代生化人球員如果沒有這樣的球隊大腦,幾乎就只能靠體能與本能打球,刷個人數據而已。在好體系難得與球員天分被稀釋30%的生態下,球星只好集中在幾隻特定球隊裡,不像以往的群雄並起。像Paul George,Gordon Hayward,IT,James Harden,Melo與甚至Kylie Irving這樣的球員,在90年代大概不會被認為是franchise players,頂多是好的得分手或第六人。看看多少球隊被Chandler Parsons騙走大合約就知道天分被稀釋的程度。

那麼籃網如何面對高強度的賽程與現代球員的無腦特性呢?簡單來說,Go Young,Go Deep,Go Fast,以及最重要的Floor General(場上組織者)。

在被Billy King摧毀的爛攤子下,要得到頂級球星幾乎不可能,或者說只有兩種可能。一是自己培養,二是讓球星來抱團。看看勇士隊,他們的四巨頭除了一個來抱團的KD,其他的沒有一個是前五順位和最佳新秀!!!

因此Kenny Atkinson與Lin來了,Sean Marks建隊工程開始。

29歲的林就不多說了。模板Steve Nash三十一歲之後連得兩屆MVP就是合理的天花板。

一個我很喜歡的國外林網上網友BobbyH有個生動的比喻,他本身是田徑跑者,他將現代球賽比喻成5公里中程田徑賽,如果牙買加閃電Usain Bolt在前1公里就全力衝刺,那他有信心可以在最後勝過體力耗盡的Usain Bolt。

同樣的,在現代NBA球員素質與訓練下,一個體力充沛又有戰術設計的中等球員有很大的機會勝過體力下滑的LBJ。在殘酷的82場密集賽事中,答案顯而易見。

但是這個道理難道其他教練團看不出來嗎??誰不想打造一個48分鐘82場比賽都體力充沛的球隊??連2K18的玩家都知道的事情,那群把輸贏當飯吃的人難道會忽略??

答案也很簡單,因為要做到是項大工程。首先,球員們也不是吃素的,NBA球員的嚴格訓練與天賦,要在一場比賽中拖垮他們體力談何容易。再者,教練團必須要為12個輪替球員都設計合適的戰術, 12個球員還必須是年輕的彈跳人,否則對手體力還沒垮,自己就先累趴。況且年輕球員更需要明確的戰術指揮,這對教練團是非常繁重的工作。在工程上節點的複雜度是呈現非線性增加的,比如兩個節點之間的關係只有1,而四個節點的關係就是6,五個節點的關係是10,八個節點的關係是28,12個節點則是66。把節點當作球員,為先發5人設計戰術大概只要10套,為8人輪替陣容設計戰術則要28套,要把12人都融入戰術則要66套!!!大多數教練團大概就手一攤,讓先發5人打個35分鐘,其他人就看情況吧。Russell Westbrook能當MVP的很大因素是他有效吃下35分鐘的球權,教練團只要幫他調節體力就好,不需要甚麼戰術。(以往KD還在Thunders時,聯盟的認知就是要守住KD的人就只有R Westbrook,因為他能讓KD根本碰不到球。)所以當他下場時,雷霆完全不知道要打甚麼戰術。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是場上指揮官。

要拉高節奏讓對手跑個不停才能有效拖垮體力,但是無頭蒼蠅的打快只是自殺而已。必須要一個一流的頭腦來高速運轉整個體系才會奏效。換句話講,除了跑的比人快,心智也要轉的比人快。

以對熱火的熱身賽為例,林在後場拿到球後多次四分衛式的長傳前場,很明顯阿金教練明令要求球員要快衝前場,雖然有時會掉球失誤,但是卻給熱火帶來很大的壓力。畢竟跑再快也比不上球快,上半場一直和年輕人賽跑,下半場又有更年輕的陪你跑,第三節被拉開差距是意料之中的事。

D’Angelo Russell或許是全場觀念不足,又或許是還未理解建隊思維,拿到球後總是慢慢帶球推進,這方面還有很多加強空間。

到此我們可以看到整張新籃網的圖像。勤勞的教練團為12人打造戰術體系,用年輕球員高速的節奏拖垮對手,三分線外佈滿射手讓敵隊即使是半場也要跑個不停,平均的上場時間,用戰術與體能彌補天賦上的差異。而最重要的,一個能高速運轉這個三秒到前場體系的場上頭腦(外加記憶並理解66套戰術),能切入以發揮三分射手所創造出的空間優勢,自己還能有穩定外線以在運轉中加快傳導威力。相信林正是能扮演這個角色的最佳選擇。

所以在熱火的比賽裡我們看到,籃網雖然失誤比對手多,但即使是undersized的內線Acy和Booker也能在18分鐘各抓下8籃板 (對手是白邊與James Johnson),得分破百卻只讓對手得88分。籃網沒有大鎖級的球員,但是當你很累的一直折返跑而一個20歲小夥子在你旁邊寸步不離時,我們這種公園中年阿伯就投降了。

籃網忍痛將練出三分的老臣Lopez交易出去,就是因為速度太慢,無法充分發揮高速體系的優勢。

給Otto Porter Jr.,Allen Crabbe與Tyler Johnson 大合約,清一色是6尺5
到6尺8的25歲年輕側翼快速球風有三分又不吃球權。Otto Porter Jr被匹配後,DMC雖然31歲,還是符合模板。至於防守與籃板的問題,用體力和速度就足夠彌補,套句阿扁的名言”’防守沒撇步,拚就有。”。畢竟最佳防守球員和籃板王Dennis Rodman也只有6尺8。

籃網囤積大量的射手,因為體力不濟,呼吸不穩正是命中率的大忌。Allen Crabbe,Joe Harris,Sean Kilpatrick,Quincy Acy,DMC,LV與Dinwiddie 都是有三分能力的射手,和對手賽跑個22分鐘再投個6球,基本就轟垮對手了。至於RHJ與DLo,只能說年輕真好,RHJ的中距離看起來是練起來,Dlo也可以有相同的進化潛力。

最後是一開始談到的心理素質。

昨天Kevin McHale 接受espn的訪問提到 “James can see all the passes and do everything, but James is not a leader.” 還提到每當鬍子在更衣間提到防守時,所有球員都把手放在臉前,沒人要聽下去。

http://www.espn.com/nba/story/_/id/20938747/former-houston-rockets-coach-kevin-mchale-says-james-harden-not-leader

巧合的是魔獸離開老鷹後,差不多的更衣間軼聞也傳出來。老鷹球員很高興不用再聽他的賽前演說。

Dennis Rodman在自己的傳記裡寫過,7尺2吋的David Robinson在對上Olajuwan前在更衣間會怕到發抖,馬刺當時的領袖其實是5尺10吋的後衛Avery Johnson。

新聞媒體喜歡炒作,喜歡新面孔,喜歡造星。但真正的領袖是有成熟的心與讓人尊敬態度的人。無論那人的年薪多少,知名度多高,來歷多大,膚色如何其實都不重要。

我心中的陣容是
PG—Lin
SG—Crabbe
SF—DMC
PF—RHJ
C— Mozgov
去年我預測籃網40勝,被腿筋拉傷打臉了。今年在這個新陣容下,我敢開46勝。
PS. 籃網助攻Otto Porter Jr與 Tyler Johnson雖然沒成功,但是球員也是有感情的人。只要打出戰績,來抱團的球員只怕讓馬總接電話到手軟。Allen Crabbe寧願放棄trade kicker也願意加盟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愛藍光 wrote:
現代NBA與80/90年代的20隊左右不同,改為30隊。因此賽程密集度和球員訓練科學提升導致的比賽強度都大大地上升。


賽程密集度大大提升....?
我小時候看公牛跟太陽在總冠軍PK的那個年代季賽就打81場了
只有季後賽場次變多
球隊在90年代也差不多快30支了
星期天下午三點,白日夢多做一點...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