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bean wrote:
嗯...這個詞在中文裡還蠻混淆的, 英文就清楚多了,
前者是shooter, NBA的Kerr、Hornacek、Kapono、Korver等是代表性人物,
後者是scorer, Bird、Miller、Ray Gun(年輕時)、Dirk、KD等都是恐怖射手兼得分高手,
若以台灣20年來的籃球員來看(之前的老前輩我沒見過他們打球),
Shooter的代表性人物毫無疑問是羅興樑, 巔峰期的楊玉明和最近的呂政儒也有這個味道,
Scorer的代表絕對是鄭志龍了, 林志傑和田壘也是, 壞掉前的周士淵也還蠻接近的,
(陳信安離開裕隆去美國追夢那年他真的很殺, 回來排擠到上場時間以後就逐漸GG了)
如果不考慮三分球的話陳信安可能也可以算是(吧?)...(恕刪)
的確,若用英文來分類的話就清楚的多了,
楊玉明跟張智峰在HBL時期,都可以稱得上是SHOOTER,
進入成人等級的聯賽後,楊玉明後期倒是練出了台灣後衛少有的背框能力,
張智峰則是在防守上下足功夫,生命果然會自己尋找出入....
有人提到的陳信安,對我來說他真得稱不上是射手,
他的投籃的協調性很差,出手時的手部運用很硬、拋射線太平、球的後旋不足,
而他過去打手球的習慣,讓他非常依賴上半身的力量去完成投籃動作,
仔細觀察他的出手方式就能發現,他的上下半身基本上力量是不連貫的
接球/出手的動作也沒有該有的先墊步,右腳對準籃框的準備動作,
可能台灣基層教練不太會要求球員的基本功練習,
導致陳信安投籃動作的壞習慣從高中延續到退休,從來沒有變過,
當一個球員沒學會用正確的方式投籃,那手感就真的只能看天吃飯,
投射真的不是他的強項,只能說他那亞洲人少有的身體條件,真的幫他加了太多分了....
至於您提到為啥洪氏兄弟威名如雷貫耳,留下的影像紀錄卻少之又少?
之前曾經聽過一位體育線記者前輩的敘述,
台灣籃協有官方紀錄的概念是近代才開始出現的,
但那記錄方式並沒有標準化、現代化,依然相當土炮,
我們至今並沒有一個合格的籃壇史料庫,
從前那些珍貴的照片、影像的紀錄,大多數是掌握在媒體手上,
不過對於報社或是電視台來說,受限於空間環境有限,資料並不會一直保存,
曾經有過一家媒體準備處理年代久遠的資料時,
主動詢問過籃協是否願意接手保存相關的影像資料,
結果籃協的回覆是:空間有限,無法接受,請自行處理。
結果這些不受籃協重視的珍貴的史料,就這麼被銷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