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前,南下到信誼打球。開了一個不錯的球約270碼,走上球道,找到自己的球後,我站著等較遠的球友打第二桿,突然一顆球飛越我的頭頂,落在我的前面約10碼的地方,然後再繼續往前滾。
我真的有些動氣了,下一洞是230碼的3桿洞。我開完球後,就在原地等著,看是誰那麼沒禮貌。姍姍來了3位身高約175到178左右的年輕人,我沒說甚麼,就在旁邊看他們打。敲了好多桿都掉到中間的OB區。原來是新手,姿勢也差很多。

無論新手、老手、姿勢多怪異。揮擊的結果,最後只決定於黃金三吋之間。
也就是說,即便姿勢完全不對,如果通過黃金三吋時是很好的,那也可以揮出300碼的遠球。
所以擊球最重要的就是這黃金三吋。從觸球、壓扁、彈離。是高飛、低滾、左旋、右旋、要飛多遠、滾多遠。都在這3吋內決定。

這三吋如果換算成時間,其實不到0.1秒。在這瞬間決定了球的好壞。
所以為什麼3個錯也可以合成一個對。只要這三吋內是對的,其他的在怎麼錯都無關緊要。
好比3人4腳,2人3腳。練熟了也很快,但是如果一人跌倒了就全倒了。所以能一人跑最好還是不要兩個人跑。

所有高爾夫談的不外乎『理論』和『練習』。我目前為止在01寫的也只有3篇是真正有用,有關練習的 >> “握桿”、“如何打好業餘式半揮桿”以及回應“新手求教TOP問題”的#9。其他的都是理論文(包含本文),其實沒甚麼營養,只對想進入單差點的人有些許幫助而已。

為什麼只有練習文有用,因為要扎實打好那三吋,靠的是練習出來的感覺,一切的理論只是要證明這個是對的,請繼續堅持下去。如果沒有練習法,光說這個不對,那個不行。到頭來,又不是頭在打,是手在打
如果可以的話,我比較傾向於用練習法和打出來的結果來自然改正錯誤,而不直接對學生說不要這樣,或不要那樣。


以下文章借至 “新手請問擊球點”
chris8830 wrote:
其實後來會很討厭我在練的時候(雖然錯誤百出)
又來一個人講要怎麼打
因為那又注定這趟我又是整個歸零 唉
...(恕刪)

挖出這一段來說,其實是認為這不是個案,是很多人遇到過的問題。

如果真的感覺越打越糟。那需要大徹底的改變揮桿方式,而不是一塊一塊的補丁。
徹底的改變揮桿方式,不是告訴你:太外側或太內側,這裡錯了或那裡錯了。看到哪就改哪,只看到大象的一隻腳,嫌不夠長,就拿長頸鹿的來換。

而是應該給一套『完整恆常的練法』。不管之前是哪裡錯了,現在起就照這個方法練。
透過新的訓練,在自己覺得順暢的狀況下,自然而然去改變揮桿的缺點。

所以如果旁邊有人多嘴不是不好,說不定真的是高手,只是你可以問他:
「請用整套的訓練方法來教我,不要只告訴我哪裡錯了。」
是不是有教學經驗的高手,立刻就現形。
為什麼提「黃金三吋」。是要為以下的文章鋪路。

大家一開始就習慣「全揮桿」,全揮桿的縮小就是「半揮桿」,半揮桿的縮小就是「短切」,短切的縮小就是「推桿」,推桿的縮小就是「黃金三吋」。

最接近那三吋的就是「推桿」,所以也有不少人 (如強尼戴大大) 主張由推桿開始,由短而長。我是認同這樣的學法。不過在台灣的球友都喜歡揮長桿,很少人能接受由推桿學起,而且場地也受到限制。

那麼由「短切」學起怎麼樣?
短切幅度雖然比半揮小,不過難度卻比較高,因為靠近果嶺,變化很大。
有高拋式,有滾地式。有硬土狀,也有長草區。
怕揮桿過頭,就會縮小幅度或放慢桿頭速度,結果狀況百出。
因此個人不主張由短切學起。

那麼由「半揮桿」學起怎麼樣?
這個我覺得OK。 半揮桿比短切和全揮桿都來得容易掌控。動作比較簡單。
除了推桿,半揮桿是最能掌握那三吋的感覺。
瞄球時心裡就想著那三吋,上桿時盯著那三吋,下桿時不離那三吋,揮擊時掃過那三吋。再順勢把那三吋往前面1碼的目標點推出。(練法請參閱另外練半揮桿的那一篇)
整個過程除最後看球之外都盯著那三吋,保持眼睛與那三吋的角度與距離,好像兩者是一體似的。
把這個感覺練出來,讓每一個半揮都很簡潔、重心低沉絲毫不晃動,球打得很扎實,很有信心。
只要這「黃金三吋」的半揮桿打好了,其他的就簡單了。

全揮桿時,只要通過半揮桿的上桿角度再讓肩膀多轉一點點。就是全揮桿的頂點了。
下桿時由左腰往後拉的動作來起動,隨後進入平常很有信心的半揮區域,緊盯著那三吋,順勢用以前最熟練的打法把球送出,就是一個很完美的全揮桿了。

如果是架Tie的1號木桿除了球位前移之外,也是這樣打。萬一遇到大型比賽想要拿下一個遠洞獎,撐住整隻右腳,在揮桿頂點再強力扭一些,釋放後一樣會回到之前很熟悉的半揮區域。無論之前多用力扭,進入這個區域就是要像半揮時一樣,穩穩地掃過那「黃金三吋」
如此可以比平常又多出約30碼的距離,而且方向不至於太離譜。
很多職業高手在必要時都還能再擠出一些距離,就是如此。我以前雖然開球只有260,不過也靠這招拿過很多大型賽的遠洞獎 (我第一支鈦合金Driver就是這樣得來的)。當然也是有運氣,比我還遠的都打到長草區去了。

短切和推桿時,也是如同半揮桿一樣,想像出三吋,緊盯著三吋,順勢推出三吋。至於要用多少力滾多遠,就要靠練習和經驗了。
大未來大的揮擊剖解:

瞄球時握把太過於下壓。(圖中紅色的線)
A是正常的上桿路線,以身體軸心旋轉。
如果球桿過於下壓,又想繞身體軸心上桿,就會變成B,但是B是打不好球的。
所以就會脫離身體軸心,用手將球桿提起,變成C。
(BC間的差距就是用手提的,以後也要回補,回補的結果就是失誤的因子。)

取自”先從抬頭說起”happywork wrote:
是利用旋轉。高爾夫的力量是來自於旋轉,右肩沉下左肩就上來,上桿是腰臀的旋轉,下杆就轉回來。左臀並順勢平衡了球桿的離心力。所以球幹往前揮動時,左臀要往後,如果往前凸出就會造成晃動。
唯有在旋轉中才能容許巨大的力量達成平衡,否則只要多使一分力就多一分搖晃。
所以,如果平衡不好,一用力就容易打壞掉。......

一般來說,怎麼上就怎麼下。繞著軸心上就繞著軸心下。用手上就用手下。
大未來大下桿時當然也有用身體的力量,只是不是來自於旋轉。
很多用手下擊的人為了平衡反作用力,會把上半身上抬。但是大未來大運動神經不錯,他沒抬上半身,但是力量總要平衡,結果就如我說的,把腳抬起來了。

取自”先從抬頭說起”happywork wrote:
力量不對的話,就算勉強不抬頭也會變成墊腳。就是左腳跟在揮桿時會些微的抬起。如此自然造成方向的不穩定。
揮桿時左腳應該有如深深打入地底的木樁一般,牢牢的釘住,如此才能有穩定而有力的揮桿。.......

大未來大的腳算抬得蠻高的,有如Lpga的開球打法。所以打出來的球應該很遠。但出界球也不會少。
只是那些高手的抬腳只有在1號木開球時才會採用,平常揮擊時前腳還是穩穩踩在地上的。
(因為會抬腳所以有人告訴大未來大,下桿時坐下去,他說坐下去就不會揮桿了。原因就是就是坐下去就沒辦法平衡用手下擊的力道。)

為什麼把這篇放這版,因為光改善瞄球姿勢還不夠,如果不從半揮桿來重新練起,好好體會黃金三吋的感覺,實在很難糾正這種大動作累積出來的不良習慣。
啊啊啊,我覺得我看到我的問題了....

巴特!!!!我不知道怎麼去修正呀呀呀呀呀.....(抱頭)
沾醬油之王就是我
黃金三吋,重點不在結果,而是因,從最基本設定站姿,到one piece take away才是最菁華重點,
不會切球,練半揮,大多會釋放太早,擊球不紮實,但半揮不曲腕到有曲腕也是不錯練習方或,但,沒基本就沒什麼三吋可能性。


happywork wrote:
好多年前,南下到信誼...(恕刪)


這篇..有深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