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 Day Vs. Rory Mcilroy Golf Swing

刀背大,可惜只有一位 XD

happywork01 wrote:
就照我的影片練。


Happy大,一個小小的疑問向您請教。



依照您圖片第4點,關於左手腕的說明

當上桿至頂點時,手腕還是保持微凸嗎?感覺有點兒難耶!

還是成為微凹,下桿時在凸出來?

還是管他的!順手就好...
只要想延遲擊球,擊中球時左手腕一定要微凸,我想這一點您已經明白了。

疑問的是,何必頂點時也微凸?擊球之前調回來不就好?其實要微凸不只是要擊球而已。何況這調回來的過程就常會失誤。

您可以試著上桿到頂點,看看是否球桿和手臂呈現90度?為了達到如左圖的『拉』下桿,所以90度是最佳角度,由A點到B點都保持手腕穩定
超過的話就必要用甩竿來校正,準度和力道都會影響。Rory#1的上桿頂點會微凹(天才型),Jason Day與大多數高手都不會。



那頂點時手腕的微凸和90度何干?您把右手放掉只留左手握桿,看看是否還是90度?然後讓左手腕凹掉,看看球桿是否會往下掉?
如果往下掉,您再把手腕轉回微凸,看看是否回到90度?(如果有微凸,但卻沒辦法撐在90度,可能是握桿不正確。)

平和凸都可以,不過您會發覺微凸比平還更能撐住球桿。那是因為我們手腕的關節構造。
可以再試試,上桿到頂點之後立即放掉中間的3指(如右圖)。試試,即便有桿頭的衝擊力,還是能在90度時停住。
那不是靠力量握住,是靠關節幫您撐住。先決條件是手腕不能凹,除非是Rory那位天才,不過他也只有在#1時比較明顯。

俗稱的over-swing其實不只是指"頂點時球桿低於水平",更重要的是指"球桿與手臂的夾角<90度"。

happywork01 wrote:
疑問的是,何必頂點時也微凸?


感恩!再來好好體會一下嘍!


我想應該是個人動作問題,
因為每當我嘗試上桿頂點手腕保持微凸時,球都會比較容易開掉
反而當手腕微凹時,手腕比較能放鬆,桿頭比較容易釋放甩動,方向也比較正確。
所以才會有此請教...

我要練刀背 wrote:
反而當手腕微凹時,手腕比較能放鬆,桿頭比較容易釋放甩動,方向也比較正確。...(恕刪)

如果甩慣了,一下子要糾正,有些麻煩。因為要改的是一些細微的小動作。
需要用一種練習方法來改正。

空揮:
拿長一些的球桿,手往前握在手把上面的桿身部分。
空揮時握把恰好貼著繞過身體左後側。

實際揮桿:
將報紙(或長竹條)捲在鐵桿的尾段,加長一尺二。
揮桿時,身體會稍微壓彎報紙,但不要折得很厲害。剛開始很不習慣,當您不再為報紙困擾時,就成功了。

看一下我拍的影片,看連續動作。可惜拍得不好,尾段的延伸只能憑想像
可看出送球那一段,握把後面如果插一隻長刃,它恰好繞過我的左髖骨,或許會割傷,但不會令我切腹。

練一陣子之後,每次桿頭進入擊球區,左手都會與身體保持一個洽當的緊度,順便帶領球桿走正確的幅線,就算閉著眼睛,桿面也能自然做出正確的閉合。
也可以說,整個Swing手腕都很穩定,不是亂翻或亂甩(影片應該可以看出桿面很穩定)。
只有這樣的桿面控制,才能在必要時用身體的幅度多打出30碼,還不致差太多。用甩的揮桿,距離來自於小肌肉,稍微用一點力,馬上OB給你看。

細看本樓的兩位主角,會發覺牠們的鐵桿尾段延伸是指向左邊腹股溝(台語叫蓋邊),而不是身體外側。不過因為外側比較好用器材練,剛開始就矯枉過正一些。
亂甩或亂翻手腕的話,通常球桿尾段沿線會劃過肚子,最後指向右側。那是錯誤的。

呵呵! 理論只能做研討,有提出練習方法的才是精華。

happywork01 wrote:
可看出送球那一段,握把後面如果插一隻長刃,它恰好繞過我的左髖骨,或許會割傷,但不會令我切腹。


此段描述很寫實...

今早依您的指導練習了一下,

嗯!在上桿頂點手腕微凸時,桿面也能適度回正了

而且比較有一種別人所謂黏球(送球)的感覺

感覺非常好

超英趕美 指日可待

所謂「壓箱寶」果真不一樣...

送您三百分!
happywork01 wrote:
觀賞 Jason Day...(恕刪)


happy大您好,小弟有問題想請教,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兩腳都踏穩地面,不要太快翹起?小弟是左打,下桿還沒觸球,左腳根就抬起來了
kb1026 wrote:
happy大您好,小弟有問題想請教,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兩腳都踏穩地面,不要太快翹起?小弟是左打,下桿還沒觸球,左腳根就抬起來了淚

您好!

談糾正方法之前,先得找出問題所在。
這是我首次遇到”剛下桿”就抬後腳的。所以就這一點點有限的資訊來研判,感覺像似用猜的。如果有影片或是較多的相片,或許會好一點。

不過也大略說說:可能是上桿時扭身儲能的動作不完全,以至於下桿時必須用後腳來幫助轉身。有三個原因會造成儲能不足:
1. 上桿時轉肩不足。全揮桿時肩膀沒超90度,直到繃緊。

2. 用腰來轉動上桿,以至於繃緊區在兩腳膝蓋。一下桿自然就會先釋放壓力,膝蓋就先轉動。
正確方法是:用肩膀轉動上桿,腰不想動但勉強跟著動。繃緊區會在前背部,而且下桿時還不能先釋放壓力(請看下面第3點)。

3. 重心位移不佳。由圖中感覺似乎您重心還留在後面。
正確方法是:肩膀轉動約95%時,前腳(腳底至腰)已經率先啟動,往後口袋轉並略往前移。已被扯緊的前背部,在最後一刻更加緊繃,這個感覺要一路延伸到手腕已接近球,才將全身儲存的扭力(包含腕力)全部釋放在擊球與送球的霎那。
如果重心移轉正確,頭又有留在原位或往後倒的話,由頭到皮帶扣的沿線會傾斜約15~30度 (參考本樓#31的右圖,為了平衡離心力,桿越長斜角越大) 。

以上看看是不是您的問題點。先找到問題,然後才能再找有效的練習。
happywork01 wrote:
.(kb1026 wrote:
happy大您好,小弟有問題想請教,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兩腳都踏穩地面,不要太快翹起?小弟是左打,下桿還沒觸球,左腳根就抬起來了淚

您好!

談糾正方法之前,先得找出問題所在。
這是我首次遇到”剛下桿”就抬後腳的。所以就這一點點有限的資訊來研判,感覺像似用猜的。如果有影片或是較多的相片,或許會好一點。

不過也大略說說:可能是上桿時扭身儲能的動作不完全,以至於下桿時必須用後腳來幫助轉身。有三個原因會造成儲能不足:
1. 上桿時轉肩不足。全揮桿時肩膀沒超90度,直到繃緊。

2. 用腰來轉動上桿,以至於繃緊區在兩腳膝蓋。一下桿自然就會先釋放壓力,膝蓋就先轉動。
正確方法是:用肩膀轉動上桿,腰不想動但勉強跟著動。繃緊區會在前背部,而且下桿時還不能先釋放壓力(請看下面第3點)。

3. 重心位移不佳。由圖中感覺似乎您重心還留在後面。
正確方法是:肩膀轉動約95%時,前腳(腳底至腰)已經率先啟動,往後口袋轉並略往前移。已被扯緊的前背部,在最後一刻更加緊繃,這個感覺要一路延伸到手腕已接近球,才將全身儲存的扭力(包含腕力)全部釋放在擊球與送球的霎那。
如果重心移轉正確,頭又有留在原位或往後倒的話,由頭到皮帶扣的沿線會傾斜約15~30度 (參考本樓#31的右圖,為了平衡離心力,桿越長斜角越大) 。

以上看看是不是您的問題點。先找到問題,然後才能再找有效的練習。恕刪)



不是我愛來留言,實在是不想讓一些尚未學會的人,因為高爾夫球運動而受傷!

看很多前輩身體都有問題,因而越打姿勢越奇怪,原來他們身體隱隱作痛,不敢打太多場球!

但他們都會說以前都常常打,身體都沒怎樣。

其實要打到老,真的從練習時,就要(學正確的揮桿)因為練習時期的骨骼磨損(最嚴重)

好好找個正科班出身的教練,他們懂得每個動作,該如何保護!

等正科班教練的課上完,才去嚐試比較奇特的論點!

這樣至少一看就知道對方說的是否可行!

PS:這位happywork網友的揮桿方式,真的不適合打到老,這也難怪他自己也十年沒打球了!


happywork!你也不用生氣,我其實也為你好,你真的連(上桿)都沒弄懂!所以才會把自己的揮桿搞成這樣!






看來您是所有裡面最擁護我的紛絲。

每篇文章都必看,看得很仔細,還加註解。(聽您自己說,小時候還是看我的文章長大的?)
連被我黑了,都想盡辦法來留言。這份熱忱真令人感動,就幫您解鎖,不黑了。

謝謝您喔!有您的支持,這一樓永遠不會沉入大海。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