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潛水 wrote:
小弟有一個朋友,他想..

題外話,
聽說上升太快沒做停留減壓,
當下再下潛深一點可以排除體內氮氣,
聽說以前的前輩是這樣做,
真的能完全排除嗎?
隔了幾天再下水深度還能排除積存的氮氣嗎?.(恕刪)

進減壓艙就等於是做這動作


直接下到29米,然後沒有做停留的減壓動作,
大概兩分多鐘的時間直上5米做減壓停留,............

29米,只停留兩分多鐘,上5米做減壓停留,這樣沒錯啊,
主要是他停留29米時間短.

進減壓艙跟這動作完全是兩件事
全世界有能力水下重壓的只有軍方系統辦得到(只聽過美軍系統,而且非必要不會這麼做)

進一趟再壓艙壓一個療程,第一型減壓病要花154分鐘,最大深度165ft(約55米),第二型減壓病要花319分鐘,最大深度165ft,一般休閒潛水跟技術潛水、商業潛水有誰有這樣的後勤支援?是要水面供氣還是吊掛一打氣瓶下去?

再來,po2的問題,休閒潛水po2只能用到1.4,再緊繃把電腦表調到1.6已經是國軍的標準,再壓艙的治療po2是用到3.0,不然就如同前面的回應,下去排氮只是吸入更多的氮,至於為什麼對po2的標準有這麼大的差異,因為再壓艙在陸上,即使氧中毒也一時半刻死不了,在水裡氧中毒您就可以一輩子潛水了

RICE 1502 wrote:
進減壓艙就等於是做這...(恕刪)
弱弱的問,重點不是應該取決於氮氣吸收量的多寡嗎?

短短的兩分鐘內應該吸收不多,而且還有在5M做安全停留。

經查表,下潛到29m,停留2min,此時的壓力等級才只有A而已,且還有在5M做安全停留,應該是OK的。

不過還是建議你的朋友,還是要取得執照比較好,畢竟正確的潛水觀念還是要在課堂上建立比較好!






我愛潛水 wrote:
小弟有一個朋友,
他...(恕刪)
減壓艙還有護士監看
並在不同深度 間歇的吸不同時間的純氧......

照片裡絕對是錯誤示範!! 命是檢回來的!!
建議快去潛醫科掛診
北部多數是去基隆三總
或中山醫大附醫
或是桃園敏盛醫院
南部有左營三總
還有屏醫恆春分院

這種情形可能要用[表5]加壓

貧窮中年宅男
a-Liao wrote:
進減壓艙跟這動作完全是兩件事
全世界有能力水下重壓的只有軍方系統辦得到(只聽過美軍系統,而且非必要不會這麼做)

進一趟再壓艙壓一個療程,第一型減壓病要花154分鐘,最大深度165ft(約55米),第二型減壓病要花319分鐘,最大深度165ft,一般休閒潛水跟技術潛水、商業潛水有誰有這樣的後勤支援?是要水面供氣還是吊掛一打氣瓶下去?
再來,po2的問題,休閒潛水po2只能用到1.4,再緊繃把電腦表調到1.6已經是國軍的標準,再壓艙的治療po2是用到3.0,不然就如同前面的回應,下去排氮只是吸入更多的氮,至於為什麼對po2的標準有這麼大的差異,因為再壓艙在陸上,即使氧中毒也一時半刻死不了,在水裡氧中毒您就可以一輩子潛水了...(恕刪)

現在才看到你這回應,我看不懂你是要說什麼?
樓主朋友下到29米,大概兩分多鐘的時間直上5米做減壓停留有何不對,
潛水深度依時間長短,上5米做減壓停留排氮就換算減壓時間長短,
你在29米待越久上來5米做減壓時間就越久,不是在29米做減壓,
這是休閒潛水.

台北榮總設減壓艙約半年,我就進去過,加壓到60m,待了4小時,
個人潛水深度最多是48m,在帛琉下去海底洞穴看鯊魚,
當天約60多隻沉底睡覺.
會進減壓艙是溶氮關節偶而會酸.
就這問題可能要分幾個部分來做探討!!

1.你朋友潛完水後身體所顯現的現象--當下已有關節痛、腫脹感
2.直下29M、停留2 min、直上 5 M安全停留--
*直下29M只要自身的耳壓來的及做且沒有任何不適感或氮醉不會有問題
(一般船錢模式都是如此直下,然後在慢上)
*29M滯底停留2min 也沒有問題(沒有超過免減壓最大滯底時間 40min),理論上超過免減壓最大滯底時間的
話需進行"減壓程序"(非常麻煩)。但在這2分鐘之內已經可以吸好幾口氣,吸入的氮氣因水壓作用已進入人
體血液、組織或是關節骨骼了(減壓理論中的-人體各組織半溶解時間都不一樣),所以不管是停留2分鐘、
10分鐘甚至是20分鐘都已是事實(急速上升就會有造成減壓症的風險)氮氣早已溶入身體中。
*從29M深度直上至5M做安全停留!我們不清楚當下他們花了多少時間上升到5M,但版主的朋友已有關節痛、
腫脹感,表示應該是上升速度過快而造成的結果(減壓症症狀)。
*5M安全停留 OK 沒有問題,但在這之前可能已經經過上升速率過快。
3.當下已感覺有關節痛、腫脹感卻未盡速就醫--算他運氣好,他也很勇敢繼續用這樣的模式潛水!
4.前面已有其他潛友提到"水下重壓",沒錯因為"重壓"的壓力一定要大於前一次的壓力才能將已溶入身體裡的氮氣再次壓縮至更小,再藉由正常呼吸將氮氣從體內排出,後依正常上升速率慢慢上升,至5M做安全停留。但這又會牽扯到"重覆潛水"、"重壓深度"、"氣瓶殘量"、"滯底時間"...很多問題都必須要考量

結論;
a.還是尋求正規潛水訓練,正規潛水訓練教的不只是潛水知識、技巧更是正確的潛水觀念。
b.老經驗、老前輩並不代表是正確的潛水觀念
c.潛水後有任何不適--盡速就醫。身體是自己的
d.想要好好繼續潛下去,到世界過地去潛,那就好好把正確潛水觀念銘記在心,身體狀況不好不下水,不要受別人的慫恿

祝大家都可以潛的平安


各位大大說的好專業,聽不懂
但我知道潛水技巧直接關係到生命安全
絕對不能太冒險
本身不會游泳也不會潛水
上次去帛琉阿威水上體驗潛水
整個耳膜超痛
教的超爛
當下對潛水很害怕
這回去了巴拉望浮潛
很想好好認識一下潛水了
必竟真接關係生命安全
不能太輕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