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地阿婆=IT工程師工資●高學歷合成繆誤

高學歷與高失業率的根本原因●合成繆誤


相反的「一個美國的清潔工薪資」比一個「印度本地的的IT工程師」還要高5~6倍

或者換一個方法說 「 美國麥當勞賣漢堡的工人薪水=印度麥當勞賣漢堡的工人薪水20倍」

或者台灣的竹科工程師=美國的清潔工工資


所以川普完全沒資格談「公平貿易」光「兩國基本工資就相差5~6倍」還談平等貿易?



你看看你看看這和開發中國家工資差多少倍?

比印度高快20倍 比中國高6倍 比台灣高2.5倍

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17年印度人均GDP僅1983美元,印度人均年工資2000美元

美國平均為59000美元 最低年工資27000美元 中位數工資至少也有4萬美元以上


失業5年又怎樣? ?至少不偷不搶@.@?

最近看到這篇文章

長期以來我有個感想,但一值沒時間說

過去家長會打算把子女送去高等教育是希望 ,畢業後能找到高階工作岡位

那就是高學歷和普遍性的高等教育普及的原因

但是這犯了「合成繆誤」的經濟學邏輯錯誤,等下我會解釋什麼叫合成繆誤

人人讀高等教育並不可能改變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你畢業有很大機會失業

因為高階工作岡位的就業機會是有限的,例如高階工作固定的佔國家總就業崗位20%比例

例如過去50年前大學生佔總人口比例例如是10% 過去高階工作岡位占總就業比例10%

平均每個大學生都能分配到高階工作岡位


現在大學生佔總人口比例是50% 但是高階工作岡位只成長了10%變成20%

就會有30%的人材供給過剩,多的人就會被排擠掉


原來可能只需要國中畢業+高中生就能做的工作、

現在門檻就被「人為墊高門檻」成大學生、碩士生才能做 還增加了成本背負一堆就學貸款債務

高失業不是台灣教育素質差的原因,而是整個國家產業結構沒有升級高階工作岡位不夠多

總體上陷入零和博弈


所以一大堆大學生和研究所、碩士都會失業 去競爭一堆原本高中生就能做的低階工作
(例如7-11超商店員)


資管碩士找不到工作,只好當保全(新聞)

而除非你政府的政策把其他國家的高階工作崗位搶奪過來,把這種困境丟給別人

可能解決你自己的內部問題,比如用高關稅+壓低匯率出口導向模式增加就業

現在川普和中國在打的就是這個,他要在美國製造足夠多的「高階就業崗位

就會造成其他國家的工作機會流向另一個國家

什麼是合成謬誤??


合成謬誤是薩繆爾森提出來的。意思是說,它是一種謬誤,對局部說來是對的東西,僅僅由於它對局部而言是對的,便說它對總體而言也必然是對的。在經濟學領域中,十分肯定的是:微觀上而言是對的東西,在巨集觀上並不總是對的;反之,在巨集觀上是對的東西,在微觀上可能是十分錯誤的。

  現實生活中「合成謬誤」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雖然某一個人用惦高腳尖的方式來看慶祝遊行,可以讓他看得更清楚一些。但是,如果所有人都這樣做,並不能讓大家如願。雖然一個人使用透視麻將,可以讓他贏錢,但如果向全社會推廣透視麻將,則不會讓所有人贏錢。一戶人家教育小孩刻苦學習,考上大學,成了人上人,但家家都這麼做,卻無法如願。這最後一條,可能有些人不贊同。但看看今天大學生、碩士生和工人一起競爭保全和零售業服務員低階崗位,就知道我言不虛。

  經濟學中也有很多這類例子。比方說,一個國家搞出口導向,發了財,但所有國家都拚命出口,卻不僅發不了財,反而會陷入「爭做最差」的陷阱(參見帕利的文章)。當年南韓和新加坡走出口導向式道路,成就了亞洲四小龍奇蹟。李光耀把這些經驗介紹給了中國,也讓中國光景了一番,同時也導致了東南亞金融危機。今天,當西方的消費需求萎縮時,中國的「世界工廠」一片狼藉、慘不忍睹。出口導向式發展已經走入了合成繆誤式陷阱。

  一個資本家剋扣工人工資、殘酷壓榨工人,必然會讓他贏利增多。但是,如果所有資本家都這麼乾,則市場需求萎縮,東西賣不掉,資本主義要陷入泥坑。



但是請不要以為我支持凱因斯的消費主義,這只會造成停滯性通貨膨脹惡化經濟成長率的問題而已

其實失業的本質是「資本主義內在邏輯矛盾」「生產資料被私有化」造成的

這種矛盾很難克服,除非慢慢擴大建立某些低創新 低突破 科技成長緩慢 無法發展生產力

「有經濟地租」效果產業的公有制 但這只能解決一部份問題而已


另外高階就業岡位要靠夠多的高端產業例如高科技製造業 和高附加價值產業來支撐

如果沒有這些底下的低階就業岡位也會分配不到任何東西(剩餘價值)

因為高端產業鏈「壟斷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手裡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就是一個價值分配系統,從外部輸入大量剩餘價值,和低廉消費品

最頂端的高端製造業是生產附加價值的產業(高於勞動價值的交換價值賣出他國), 然後再分配給低端的產業和就業

這就是一種帝國主義壟斷模式,不要以為二戰打完之後就沒帝國主義

看看那些亞非拉(許多亞洲窮國、拉丁美洲、非洲)

他們就只能出口農產品+勞力密集產業如紡織去交換別人的高端製造業產品而已

比如俄羅斯高等教育普及得益於前蘇聯的教育制度

大學生占全國總人口50%,其他開發中國家只有10%大學生佔全國人口 例如巴西和中國

但是俄國大學畢業還是找不到高階工作岡位,因為這國家沒有高端產業

頂多去石油天然氣產業工作 但這還得靠關係

而好不容易花費高昂成本訓練出來的高端人材也是流失到國外去工作而已

而多數無法出國的大學生就是在國內賺個2~3萬盧布(約1.5萬台幣)的薪水而已


相反的「一個美國的清潔工工資」比一個「印度本地的的IT工程師」還要高6倍
摧毀腐朽的帝國主義的可能途徑和3種方法.
1.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將以開發國家的工資要壓到全球的均衡點,製造內部不穩定,帝國主義及壟斷資本主義的基礎就可能瓦解,世界革命就可能會發生..
2.在開發中國家內部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提高自己的技術和生產力,一放面開放市場引入勞動密集型產業累積資本,減少已開發國家獲得的的剩餘價值分配.
3.在已開發國家內部大量採用自動化設備和研發AI人工智慧,取代人工增加「相對剩餘價值」.


1.開發中國家的確從全球化和自由貿易中引進勞力密集產業獲得好處 ,

相反的帝國主義國家和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利用過去積累起的資本

利用這種優勢進行不平等交換,人均59000美元GDP的國家跟9000美元的國家談甚麼平等?
開發VS已開發國家「基本工資就不平等了」少的差距3~4倍 多的差距10~20倍 川普有什麼資格談平等貿易?
一開始這種交換就是建立在不平等的交換基礎上的,
絕大多數人均GDP高的地區都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過去累積的資本優勢(幫括甘願當帝國主義魁儡的小型國家),並利用這種優勢在全球化中獲得更大的不平等優勢

2.美國最近採用的反自由貿易和反移民主義本質上是帝國主義的一種表現,本質上是在恢復自己的製造業逐漸失去優勢以後一種傳統

3.歷史上英國 德國 日本 美國等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在19世紀和20世紀都是透過殖民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帝國主義來扶植自己的工業

等取得產業優勢以後二戰後才再開放自由貿易,這種自由貿易是弱肉強食強者永遠輾壓弱者的擴大的良性循環,對弱者來說是惡性循環
(例如出口飛機半導體 和金融 VS出口農業和原材料的國家,這兩者在自由貿易上後者絕對不可能取代前者)



以下是回覆網友
革命難以輸出到已開發國家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美國的工人是工人階級的貴族,也就是列寧所說的「貴族工人」並不是真正的「國際無產階級工人」,這是「帝國主義」國家的工人被資本家收買的結果,國際無產階級的誕生是在全球化+自由貿易的環境下和產業自由遷移人口自由移民條件下,達到各國工資均衡條件(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開發中國家提高工資),但為什麼達不到,列寧認為壟斷資本主義就是帝國主義出了本書「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你只要想一想「美國麥當勞的工資為什麼比印度麥當勞的工資高20倍?」就明白了,因為有跨國剩餘價值的轉移,因為最底層的工人也分配到了剩餘價值,而已開發國家中的資本家就拿從國外賺來的剩餘價值去收買他們的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勞工貴族」,因而表現為已開發國家的勞工收入水平比較高,資本家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完全有理由收買他們,因為歐美國家國內存在工會,比如說「美國麥當勞工人的工資是印度麥當勞工人的20倍」,即使考慮購買力平價PPP也相差5~10倍,並不是因為美國麥當勞工人比較努力和聰明,因為是同一家企業的大致相同的工作內容在不同國家卻有不同工資,理論上印度和美國麥當勞員工他們勞動價值相等,做相同同樣的工作卻不同薪資,同工不同酬,理論的核心是不平等交換,即外圍和半外圍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用較多的本國勞動換取較少的外國勞動。即向核心國家無償輸出剩餘勞動,用通俗的話講,就是「進貢」。不平等交換的途徑主要有如下三個: 較早開始資本積累的國家(核心國家)具有較大的資本存量和資本有機構成,在利潤率平均化的條件下其產品以高於價值的生產價格交換,而外圍和半外圍國家產品的價值卻高於生產價格。因此,核心國家的產品包含價值(無差別人類勞動)較少,半外圍和外圍國家產品包含價值更多。故而國際貿易中核心國家事實上在剝削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剩餘勞動。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核心國家的地位類似於資本有機構成較高的部門,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地位類似於資本有機構成較低的部門。 核心國家佔有較先進的科學技術,並通過知識產權等方式強化技術和准入制度等的壟斷。這種壟斷主要被現有國際分工、市場份額、軍事和地緣政治霸權等因素所鞏固。核心國家由於佔有了這些先進的生產資料和壟斷了市場份額而佔有了外圍半外圍國家的一部分剩餘價值,即免費勞動,如專利費和品牌溢價等。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核心國家的地位類似於地主階級,外圍半外圍國家的資本家階級則類似於租地農場主,核心國家獲得的壟斷收入則相當於地租。 第三種情況則是由於外圍半外圍國家勞工組織較弱,環境保護較差,金融市場不完善,跨國公司可以規避諸如工傷賠償、保險、教育、污染治理、金融監管和部分稅收等成本,以低於當地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須的價格支付工資。這種勞務外包、產業轉移和金融投機的本質是剝奪性的原始積累,即以不可持續地壓榨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勞動力、自然資源和破壞社會安全網絡的方式來攫取超額剩餘價值。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這相當於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掠奪。 對於外圍半外圍國家來講,該國統治階級對待上述三種途徑的態度和政策決定了該國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的基本國策。任何強化上述三種途徑的政策,都會強化核心國家對本國剩餘勞動的搾取,鎖定本國外圍或半外圍地位,這是充當國際資本在華利益代理人的買辦資產階級國策;任何對抗上述途徑的政策,都會弱化核心國家對本國經濟和政治的控制,嘗試突破外圍半外圍地位,乃至改變世界體系格局。 一個國家內的民族資本主義是以另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隊伍擴大和更大程度的壓迫來實現的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lenin/15.htm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

‧ 一 生產集中和壟斷
‧ 二 銀行和銀行的新作用
‧ 三 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
‧ 四 資本輸出
‧ 五 資本家瓜分世界
‧ 六 大國瓜分世界
‧ 七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階段
‧ 八 資本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 九 對帝國主義的批評
‧ 十 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
一個國家內的民族資本主義是以另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隊伍擴大和更大程度的壓迫來實現的 如果沒有全球50~60億的中低所得開發中國家人口的勞動 那麼已開發國家就沒辦法在過去積累自己的資本

早期資本的積累模式是
1.西班牙的模式 直接搶劫和殺光北美洲印第安人的黃金、白銀剝奪他們的土地

2.後來進化到大英帝國模式,從非洲輸入黑奴隸到北美去種植棉花,然後廉價原料出口到英國去強化英國本土的工業資本 然後再傾銷產品回殖民地,完成這種壟斷優勢強化的迴圈

3.最終這套英國模式面臨德國的競爭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 英國霸權隨之落幕 但現在卻是資本主義3.0的美國模式,這是一種美元和軍事結合掩蓋起來的霸權和帝國主義 透過金融+科技手段不斷剪全世界羊毛來達成

帝國主義國家的特色就是
1.高度集中化的趨勢形成壟斷壟斷優勢變成的一種阻礙競爭的手段,幾家大型跨國企業壟斷了產業市佔率的大型卡特爾、托拉斯、辛迪家
2.工業資本和銀行資本結合形成金融資本
3.對外資本輸出成了主要利潤來源,本身只做非生產性勞動例如金融服務業 和高附加價值產業少量的勞動 就可以對其他國家向收取貢付一樣,印美鈔源源不斷的輸入商品 這典型的國家就是美國

但是這種情況最近正在瓦解 ,從中美貿易戰中可以觀察出來,高技術產業正在擴散到開發中國家打破帝國主義國家的壟斷,例如中國的2025計畫,也就是減少了美國能夠分配到的剩餘價值,因此底層的工人貴族才會去支持川普搞民粹主義和新納粹主義,最終貿易戰博弈的結果假如是美國失敗很可能就是帝國主義國家內部從外國榨取的剩餘價值量變少,這種情況下美國社會內部矛盾會加大,然後出現資產階級難以分配他們國家內部的底層足夠的剩餘價值這狀況帝國主義會解體,甚至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也會減少,就有可能發生內部革命
各位好好想一想

或是有不同的答案可以回答我????

為什麼掃地阿婆的工資=IT工程師的工資


不是掃地阿婆比IT工程師聰明

如果沒有跨國剩餘價值的轉移 和跨國資本的剝削(帝國主義)

這又怎麼可能?



各位好好想一想

為什麼相同的工作領不同的工資「美國麥當勞工人比印度麥當勞高20倍」???????

或者「台灣IT工程師薪水=美國賣漢堡的工人」?????????

不是美國麥當勞工人比較聰明

是因為他們壟斷了高端產業 再分配給底下的人

台灣行政院主計處公佈台灣平均工資5萬新台幣 中位數工資4萬新台幣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中國中位數工資1700人民幣(約9000台幣) 全國平均工資5000人民幣(2.5萬台幣)」

大陸大學畢業生平均薪資只有4000~5000人民幣 約台幣兩萬

台灣掃地阿婆工資也是2萬 也就是說大陸的大學生=台灣掃地阿婆的工資

那怎常看新聞鬼扯說大陸在高薪再挖人材?

那是去當高級幹部的人材工資才可能比台灣高 例如挖走「粱孟松發展半導體這種高端人材」

你就必須給出3倍以上的薪水

大陸國民的平均工資是比台灣低很多的

因為中國人均GDP只有9000美元 台灣是2.4萬美元人均GDP


從麥當勞巨無霸漢堡窺探各國人民收入狀況
從麥當勞巨無霸漢堡窺探各國人民收入狀況

麥當勞的巨無霸,再熟悉不過了吧?但有沒有想過,你需要工作多長時間才能吃到這樣一個香噴噴的巨無霸漢堡呢?世界各地的普通民眾,又需要付出多少的勞動才能享受這樣一份看似再平凡不過的美式快餐呢?你知道嗎?印度麥當勞(McDonald)的員工需要工作195分鐘才夠買一個巨無霸漢堡(Big Mac)。

橫向比較各國的工資水平可能有一定難度,但有位經濟學家想出了這樣一個辦法,即對全球各地做著同樣工作以生產同一產品的人進行調查,而麥當勞員工恰好就是這樣的人。

僅僅比較各國勞動者賺多少錢這個方法未免過於簡單。更好的方式是用一種工資收入除以一種商品價格(這樣經濟學家就可瞭解人們工作一小時可買多少那種商品),得到所謂的實際工資。這種可隨時間變化的方法構建合理,或許能用它來檢測各國公共政策的效果或經濟衝擊帶來的影響。

為計算出各國的實際工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經濟學家阿申費爾特(Orley C. Ashenfelter)找到了一個絕佳例證:通過麥當勞員工來比較各國勞動者收入。他在一篇由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發表的論文中指出,麥當勞在世界各地的員工都做著同樣的工作,生產同樣的產品:巨無霸漢堡。通過計算麥當勞員工工作多少小時才能賺到一個巨無霸,阿申費爾特就能說明各國間工資對比的情況。

正如所料,貧窮國家的人們為買到同樣商品須工作更長的時間。例如,2011年中國麥當勞員工要工作85分鐘才能買一個巨無霸,而美國麥當勞員工只需27分鐘就能掙到買這個漢堡的錢。

此外,我們還可憑藉這個指標瞭解發展中國家的工資增長狀況。與中國類似,印度的麥當勞員工也要工作一個多小時能買得起一個巨無霸。不過,這一情況在2000年至2007年間有所改善。雖然這段時期內發達國家的實際工資(每工作一小時得到的巨無霸數量)基本保持不變,但中國和印度的實際工資卻分別以每年9%和8%的速度遞增。

阿申費爾特還指出,金融危機產生了一個令人擔憂的影響。2007年2011年期間,中國的實際工資增速放緩,而印度的情況則出現了惡化──從2007年的168分鐘增加至2011年的約195分鐘。美國和西歐國家在這段時間裡也出現了倒退。

阿申費爾特說,工業革命以前,各國的實際工資水平相當接近,但工業革命後便有了很大不同,不同國家實際工資水平飆升的時間點也不盡相同。

但願全球各地的實際工資水平越來越接近,而最好的實現方式是發展中國家迎頭趕上,而不是發達國家掉隊。


更新各國基本工資列表

各國最低工資列表-維基百科




看看各位的23K 2萬3台幣基本工資和各國差多少???
abc003 wrote:
或是有不同的答案可以回答我????
為什麼掃地阿婆的工資=IT工程師的工資...(恕刪)


因為台灣聰明的工程師不夠多,無法創建高端產業。

而且不是高學歷就能培養出工程師,還要有夠好的天份才行,而一群人裡,天份夠好的,都只佔固定比例。

台灣科學園區其實很缺工程師,但台灣的大學,沒有足夠天份的學生,也生產不出這麼多工程師。

淺白的講,台灣大部分高學歷者,拿的都是只能當掃地工的野雞文憑。

雖然教育機會平等的確有助改善社會收入不平等

但是皮凱提這種觀點也犯了合成繆誤

因為不論在怎麼提高教育只是在已開發國家內公平分配

只要高端產業還壟斷在已開發國家裡,高階工作機會不可能流到其他國家裡去

例如俄羅斯高等教育很普及 就沒辦法製造大量高端產業的就業機會

少數花高成本培養出來的人材 卻外流到其他國家工作去了

而多數無法出國的大學生就是在國內賺個2~3萬盧布(約1.5萬台幣)的薪水而已


2018不平等世界報告 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提

世界不平等報告:平等的教育及薪資,能對抗下層所得不均嗎?

窮人想靠「努力」翻身有多難?1988年出生於新莊工人家庭、以「清寒家庭力爭上游」之姿闖進台大窄門的年輕作家張慧慈,便深深感嘆:「就算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窮人身上還是背了30公斤重的東西……」


機會平等、擇人唯才的官方說法,和現實上教育機會的不平等,有著驚人落差。圖為麻省理工學院。 圖/路透社

最近幾十年裡,所得與財富分配上層不均升高,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然而,本報告也揭露下方九成人口成長停頓或低迷不振的現象,下層半數人口尤其如此,而美國的情況特別極端。累進所得與財富稅制已不足以對抗這種態勢,獲得更平等的教育,及獲得待遇更優厚的工作,才是關鍵。

本章要探討教育不均和所得不均之間關係的最新發現。

教育不均的決定因素,以及與所得不均的關係

所得與薪資不均,有多大程度是依照每個人的才能與努力公平衡量的結果?家庭資源如何決定家中小孩的機會?


在大部分國家裡,評估這些問題的公開資料仍然很少,但最近的研究有助於解答這個問題。尤其是吉帝(Raj Chetty)、韓德林(Nathaniel Hendren)、柯萊恩(Patrick Kline)、賽斯和騰納(Nicholas Turner)等人,利用美國超過5,000萬子女和父母的行政資料,針對美國的跨世代流動性,提供了絕佳的研究成果。

廣義地說,跨世代流動性指子女經濟成就和父母經濟狀況之間的關係。估計顯示,美國的這種流動性水平比其他國家低:下層20%家庭出身的100個美國小孩中,成年後躋身上層20%所得群體的人不到8位,相較之下,丹麥有12位,加拿大超過13位。

另外還有一個有力的方法,可以說明美國教育不均的程度:依據所得群體來看小孩上大學的百分比。父母屬於下層10%所得群體的100個小孩中,只有30位上大學,父母屬於上層10%所得者的小孩中,上大學的人數達90位。

下圖的發現顯示,機會平等、擇人唯才之類的官方說法,和現實上接受教育的機會不平等之間,有著驚人落差。這也顯示,要追求教育機會均等,可能必須設定透明且能夠驗證的目標,同時改革助學與入學制度。


美國小孩上大學比率和父母所得排名之間的關係,1980-1982年間出生。父母屬於...
美國小孩上大學比率和父母所得排名之間的關係,1980-1982年間出生。父母屬於所得分配下層百分之十群體的18至21歲子女,上大學的比率為30%,父母屬於所得分配上層百分之十群體的18至21歲小孩,上大學的比率近90%。來源:Chetty, Hendren, Kline and Saez(2014)。 圖/衛城出版提供

美國的跨世代流動性也是區域性議題

美國的嚴重地域不均也和教育不均有關。在高流動性的地區,出身所得分配下層20%家庭的小孩成人後,有10-20%的機會,晉身上層20%群體,高流動性的地方包括舊金山灣和猶他州的鹽湖城。

在跨世代流動性低落的地方,出身所得分配底層20%家庭的小孩成人後,只有4-5%的機會,晉身上層20%所得群體中。在我們掌握資料的先進經濟體中,沒有一個國家的跨世代流動性這麼低。然而,美國的南方城市如亞特蘭大,或印第安納波里斯和辛辛那提之類的沒落地區,流動率通常就是這麼低。


什麼因素最能解釋這種流動性的地理差異?詳細的分析顯示,種族和隔離在美國扮演重要的角色。一般說來,在擁有較多非裔美國人口的地區,跨世代流動性會比較低。然而,在擁有很多非裔美國人的地區,黑人和白人所得向上的流動性都比較低,顯示種族以外的社會和環境因素,如歷史和制度,可能扮演了某種角色。

空間和社會隔離跟向上的流動性也呈負相關,尤其是較長的通勤時間,會降低在社會階層中向上爬的機會,以及最貧窮個人的空間隔離,會對流動性產生較強烈的不利影響。這顯示較低所得家庭的隔離、抵達工作場所所經驗的困難,都是社會低流動性的重要因素。

地區層級的所得不均、學校品質、社會資本和家庭結構也是重要因素。最貧窮99%個人的所得不均程度較高,跟流動性較低有關。與此同時,中層階級人口較多會刺激向上流動性。公立學校較高的學生支出、較小的班級規模,都會大幅提高社會流動性。較高的社會資本也對流動性有利,例如社區組織參與率高的地區。

最後,家庭結構也是重要的決定因素;住在單親家庭的孩子、父母離婚或不婚成人比率較高的地方,向上的流動性會大幅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把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之後,可以非常有效的解釋社會流動性的型態。五個因素合而為一:通勤時間、最貧窮個人的所得不均、高輟學率、社會資本和單親家庭子女比率,可以解釋美國各地區域向上流動性的76%原因。

美國流動性的地理差異龐大,可結合通勤區層面的社會因素來徹底解釋原因,顯示跨世代流動性大體上是區域性問題。

在高流動性的地區,出身所得分配下層20%家庭的小孩長大後,有10-20%的機會晉...
在高流動性的地區,出身所得分配下層20%家庭的小孩長大後,有10-20%的機會晉身上層。 圖/美聯社

接受優異的高等教育機會特別不均

上面強調的學校素質和向上流動性之間的關係顯示:教育政策、學校組織和入學規則在促進跨世代流動性上,可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吉帝、傅利曼(John Friedman)、賽斯、騰納和葉根(Danny Yagan)最近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描述1999至2013年近15年間,美國大學的跨世代流動性,說明接受高等教育機會不均的程度,也揭露其間有極大的改進空間:如果所有學府在社會流動性方面,能像上層10%的大學一樣有效率,那麼美國的流動性就會變得很完美,小孩的結果會跟他們父母的結果無關。

一所大學的跨世代流動性或許可以定義為:把入學率和成功率兩種因素合而為一。

入學率指這所大學對出身較低所得群體、也就是對出身最窮20%家庭學生開放的程度;成功率指這所大學協助弱勢背景出身學生,此後在一生中晉身更高所得群體的能力。例如,鑑於這些學生出身國民所得分配底層20%家庭,衡量標準或許可以訂為:評估這種學生最後躋身上層20%所得群體的比率。

將這些加在一起,流動率或可定義為:所有來自分配底層20%家庭的學生,最終進入上層20%所得群體的數字。理論上,完美流動社會的流動率應該是4%。美國目前的整體流動率只有1.7%,顯示在為低所得家庭小孩提供公平機會方面,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但是,必須注意的是,在預測同一所大學學生將來的所得地位上,家庭所得差異只有很微弱的預測能力。我們發現,在全國性的層面,父母所得強力主宰了未來所得的分配。

然而,在同一所大學裡,父母所得和學生所得間的關係低了5倍。在全美層次,出身上層20%所得群體的學生,最後在分配上,會比出身底層20%的學生高出30個百分位數;但在上菁英大學的學生中,這種落差縮小為平均將近7個百分位數。

美國大學在流動性方面的貢獻,差異很大

美國各大學間對流動性的貢獻差異很大。1980至1982年間出生的哈佛大學學生中,大約有3%出身最貧窮20%家庭,七成出身上層10%家庭。一般說來,在美國最精挑細選的、廣義的長春藤大學中,出身最富有上層1%家庭學生的比率為14.5%,超過出身下層半數人口家庭學生的比率(13.5%)。

這種數字和公立大學形成強烈對比。在洛杉磯格倫代爾社區大學(Glendale Community College)裡,32%的學生出身下層五分之一家庭,只有14%出身上層五分之一家庭。有趣的是,高入學率大學也擁有高成功率,結果類似於精挑細選的大學。

協助很多低收入戶學生躋身所得分配頂層的大學,通常都是歡迎大量低收入戶學生的公立大學,這種學校的存在特別有意義,因為調查顯示,菁英大學可以對出身貧窮背景的學生特別開放,卻不會損害其成果。

長春藤大學即使降低學費、歡迎更多弱勢出身的學生,但這些大學的入學率也只提高了0....
長春藤大學即使降低學費、歡迎更多弱勢出身的學生,但這些大學的入學率也只提高了0.65個百分點。 圖/路透社

流動性趨勢呈現多樣化,整體卻幾乎沒有進步

過去十年來,美國的入學率和成功率有什麼變化?資料讓我們可以追蹤2000至2011年的演變。這段期間裡,低收入戶出身大學生的比率從10.6%,增加到12.8%,這種成長率集中在追求營利的學府和兩年制大學。

廣義的長春藤大學即使多數都降低學費、採取歡迎更多弱勢出身學生的政策,這些最精挑細選的大學的入學率,也只提高了0.65個百分點。這並不表示這些政策沒有用,因為在美國不均升高的前提下,如果沒有這些政策,流動性可能會更形惡化。外在可見的一切是這些因素的淨結合,造成菁英大學的入學率幾乎沒有變化。

流動性的差異顯示,改善窮苦學生接受辦學優異學校教育的機會,可能大幅改善教育對向上流動性的提升。因為低所得家庭出身的學子成功率類似同儕,讓他們上好大學,根本就不能說是擺錯了位置。

截至目前為止,擴大開放的重點大都放在菁英大學上,考慮改變入學標準可能是未來的重要方法,改善入學率、增加高流動率大學的補助,可能也很重要。和菁英大學相比,這些大學以相當低的成本經營,錄取大量低所得家庭出身的學生,已經創造出優異的成果。

小結

這種評估顯示社會隔離是有可能降低的,因此,評估和設計新分發制度,打破學生的社經出身,讓所有學生獲得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是至為重要的事。就這一點來說,公民可以藉助可靠的資訊,進行透明而民主的辯論。

事實上,保護制度不足以確保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如果公立學校和大學沒有足夠的資源聘請優秀教師、建造優質建築和添購學校用具,就算是最公平的分發制度,對於優質教育的民主化,也幾乎不會有什麼影響。

今日,不論是在新興市場國家還是富裕國家,這方面的巨額公共投資都至為重要。此外,光靠教育政策,並不足以解決下層的不均,支持公平薪資的政策也是關鍵大事。

※ 本文為摘編自《世界不平等報告2018》,更多內容請參本書第五篇〈對抗經濟不平等〉。

《世界不平等報告2018》
作者: 阿瓦列多,江瑟,皮凱提,賽斯,祖克曼
譯者:劉道捷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18/08/03
jeel54321 wrote:
因為台灣聰明的工程師不夠多,無法創建高端產業。
而且不是高學歷就能培養出工程師,還要有夠好的天份才行,而一群人裡,天份夠好的,都只佔固定比例。
台灣科學園區其實很缺工程師,但台灣的大學,沒有足夠天份的學生,也生產不出這麼多工程師。
淺白的講,台灣大部分高學歷者,拿的都是只能當掃地工的野雞文憑。


跟台灣聰明人不多根本無關,所有小國家產業結構都是相同的困境

而且你無法解釋「印度IT工程師比美國麥當勞工人薪水低6倍」

而且你無法解釋「中國大學生比台灣掃地阿婆薪水還低」人家很努力也很有競爭力 薪水卻更低


是台灣市場就那麼小 產業只能依靠貿易「比較優勢」去跟國際市場交換物品

而透過國際市場分工 買進你需要的東西

因此台灣高附加價值產業完全集中在半導體

不向中國可以有全產業鏈

台灣就算每個人都變成梁夢松,也不可能有大飛機製造產業 例如波音747 和航太產業

也不可能有完整的汽車產業鏈 ,也不可能有自己的收尋引擎例如Google

因為就算2300萬人都用自己開發的收尋引擎

也無法跟30億人口在使用的Google競爭

中國百度至少也還有10億人在使用

因此有辦法形成規模經濟,

我問你一句話??? 台灣軟體工程師畢業在台灣能幹嘛???

台灣有Google臉書亞馬遜 和阿里巴巴嗎?

頂多只能去當MIS打打雜工而已


台灣學核工系 學生物科技 學航太產業的 出來能幹嘛??? 台灣有這種產業嗎?

例如清大核工系? 出來就是失業罷了,台灣沒有全產業鏈 大陸才有

也無法在小經濟體內集成這些東西,因此許多種類的人材根本不需要

因此台灣的高附加價值產業都集中在半導體

在利用這種「比較優勢」(出口)去換取你需要的東西(進口)

然後再把「不平等交換」賺來的剩餘價值,傳輸給底下的人

這就是所有高所得「小國的經濟模式」

瑞士 荷蘭 以色列 四小龍都是這樣

而美國 和中國等大型經濟體可以依靠內需來發展一點經濟(但是沒有出口一樣會經濟成長趨緩)

但是他們也是需要國際貿易的市場 只是外貿依存度沒有台灣大而已




abc003 wrote:
而且你無法解釋「印度IT工程師比美國麥當勞工人薪水低20倍」
而且你無法解釋「中國大學生比台灣掃地阿婆薪水還低」人家很努力也很有競爭力 薪水卻更低...(恕刪)


這你已經解釋了啊!

我只是解釋台灣為何沒有高端產業的問題。

jeel54321 wrote:
這你已經解釋了啊!
我只是解釋台灣為何沒有高端產業的問題。


台灣唯一的高端產業就是台積電等半導體工業

可悲的事情是.............

台積電是一家美國資本控股的公司 81%股份資本為外國人持有

所以名義上是台灣公司,實際上是美國資本家的公司


台積電只雇用台灣4萬員工

佔台灣總就業1100萬人口 比率千分之4

千分之四0.4%的人口擠進高端產業而已

而剩下的1100萬人口呢?


另外台積電一年賺進110億美元利潤給股東,而股東81%是外資 例如華爾街的花旗 和摩根大通

卻只拿30億美元發工資

台灣人是在幫外國資本家打工而已





jeel54321 wrote:
這你已經解釋了啊!
我只是解釋台灣為何沒有高端產業的問題。


誰說台灣沒有高端產業?

只是他的工作機會占總就業比例太低

因此無法涵蓋足夠多的人

相反的一個佔領高端產業的國家就算麥當勞賣漢堡 餐廳當服務生

年薪都有3萬美元


資本主義是一種零和博弈的遊戲,完全靠剩餘價值(利潤)剝削來驅動發展

一方的成功就代表另一方痛苦的死掉

並且這種資本集中 、積累 、積聚的效應隨時間越來越大

最終把整個系統給拖垮

abc003 wrote: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資料「中國中位數工資1700人民幣(約9000台幣) 全國平均工資5000人民幣(2.5萬台幣)」...(恕刪)

喔喔~~肯公佈中位數啦??? 排名第7億名的人, 月薪9000台幣
而平均2.5萬台幣, 大約得擠到前2億名才有機會
競爭是很激烈的, 比台灣更激烈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