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科學試驗遮住名字●結果讓HR驚掉下巴

面試科學試驗遮住名字●結果讓HR驚到掉下巴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不對等,阻礙了社會進步


這篇是這兩篇文章的續篇
工資降低才是經濟規律●因為你是商品
掃地阿婆=IT工程師工資●高學歷合成繆誤

今天看到一篇新聞,104人力銀行做一個實驗

遮住名字的名人求職信被主考官分分鐘否決 當看到名字時主考官吃驚掉下巴 「誰都有25歲」
遮住名字的名人求職信被主考官分分鐘否決 當看到名字時主考官吃驚掉下巴 「誰都有25歲」




【希望之聲2018年8月19日】(本台記者王潤綜合報導)這是一個社會調查

參與的幾位是負責公司招聘錄取的主考官

他們有著豐富的為公司選擇人才的經驗
面試科學試驗遮住名字●結果讓HR驚掉下巴
於是為幾位主考官送來幾份求職人員的簡歷
(104資訊科技集團 (104人力銀行)youtube視頻截圖)
負責面試的主考官看到這幾份簡歷都給出了自己的建議(104資訊科技集團 (104人力銀行)youtube視頻截圖)

第一個人的簡歷給幾位主考官看後

第一位主考官的建議是:這個人的學歷很漂亮,但是沒有什麼工作經驗

第二位主考官的建議:弱點在於沒有工作經驗

第三位主考官擔心,這位求職人員無法適應社會,無法與社會配合

幾乎所有主考官一致認為不會招聘這個人



第二份簡歷

是一位年輕人,曾經在木柵菜市場做學徒,做過美容汽車的洗車員

第一位主考官覺得只有中學畢業,學歷沒有競爭力

第二位主考官:這樣的人都不喜歡

第三位主考官:沒有專業,又當麵包學徒,又去兼職洗車

第四位主考官:這種學歷和經歷,第一時間就會刪掉

還有兩位主考官表示,這種頻繁換工作的很不被看好



第三份簡歷

主考官覺得很奇怪為什麼29歲工作才不到一年



第四份簡歷
面試科學試驗遮住名字●結果讓HR驚掉下巴
剛剛畢業,要求工資太高了
(104資訊科技集團 (104人力銀行)youtube視頻截圖)
後來該Youtube實驗影片在資方要求下被刪除了
揭開名字後主考官回想自己也是從平凡一路走過來的(104資訊科技集團 (104人力銀行)youtube視頻截圖)

接著揭開名字的時候到了

第一份簡歷的名字是——李安

主考官不敢相信這位就是當紅的大導演李安,33歲之前竟然沒有什麼正經的工作



第二份簡歷的名字是——吳寶春

他就是獲得世界麵包大賽金牌的吳寶春師傅



第三份簡歷是主考官們認識的人



其他的簡歷中有自己朋友,同事的兒子,甚至是和自己女兒重名的人,自己熟悉的身邊的人



這一輪調查測試過後

調查人員詢問主考官,「還會像剛才一樣看待這份簡歷嗎」

主考官們說不會如之前的評價了。



一位主考官坦言,自己26歲的時候面試自己的主考官一定也想不到今天自己的成績

另一位主考官說一些珍貴的人生經歷是在面試材料中看不到的

一位女主考官抱歉的微笑著說,不得不說我們的要求有點嚴苛了

一位男主考官說,以後會細心一些真的把面試的孩子叫來坐下聊一聊

回想自己的當年,主考官們都很感慨。

大多數人的25歲的簡歷都不夠漂亮

但是誰又能知道他的以後呢

沒有了偏見,留給他們的就是無限。



這個故事是來自於104資訊科技集團 (104人力銀行)的社會調查

的確讓一些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急匆匆前行的主考官們前輩們冷靜下來思考一下錄取人才的規定

給年輕人一個成就自己的機會。






我很好奇一點

如果做一個科學試驗

1.如果把賈伯斯

2.比爾蓋茲

3.郭台銘

4.王永慶的履歷表

名子改掉

然後叫這幾位大老闆去整容

但是所有人類本質的實力和內容都不變

會不會被HR否決掉?

看這樣的實驗結果 我覺得很可能會被否決掉

第一個 賈伯斯大學沒畢業

很可能只能找保全 或是餐飲服務生這樣的工作

王永慶只有小學畢業 一樣只能找這樣的工作

再來現在台灣可不比當年好創業,因為長期利率再下降

現在台灣環保意識可不比從前,也不可能讓他弟弟王永在去當山老鼠盜伐林木累積第一桶金

郭台銘畢業就準備失業,因為台灣現在沒有10萬資本給你創業的環境

比爾蓋茲雖然會寫程式,但是換成現在的環境一樣要找不到工作

如果不是蓋茲的母親在IBM工作能夠幫她忙,又剛好生在台灣

他無法跟工資更低的印度人競爭,畢業就是去當保全或餐廳服務生的下場



sanawu wrote:
馬後炮的觀念..
畢竟年輕時窮途潦倒之後卻成功的這只是少數..大部分的人都這樣潦倒下去.
今天公司要面試一個程式工程師的職缺,單然是以現有的條件狀況來面試...
誰管你"搞不好這個找工作的人雖然學歷低,但其實是個程式天才?"


但是沒有人會管這個人的資質和淺力,或者學習曲線

這是HR和面試主管不可能看的出來的

只要沒工作經驗這些人就會被刷掉

本質上工作經驗只是一種資本主義的壟斷模式而已

因此比爾蓋茲在台灣改名又+整容,最好去應徵大樓保全、或者找一個餐廳服務生的工作

不應該找資訊相關的 例如MIS工程師 除非靠她媽在IBM工作的人脈關係

然後蓋茲他的履歷表在40歲以前都會是保全和餐廳的經驗

因此人生發展也就造著這樣走而已

經濟學人「靠關係才能賺錢」指數:台灣超越中國、排名全球前10








在台灣,若是沒有深厚的關係,想靠自己白手起家似乎是不太可能?《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公佈最新的全球裙帶資本主義指數(Crony Capitalism Index)評比結果,台灣以3.2%排名第10,超越中國,更高於鄰近的日本以及韓國。

中時報導,《經濟學人》統計22個國家的,裙帶資本主義指數(又稱親信資本主義),上次亞軍俄羅斯高達18%成為新任冠軍。

至於馬來西亞與菲律賓,則分別以13%以及11.3%,名列第2名與第3名,美國則排名第16,日本以及韓國分別拿下19以及20名。經濟學人特別點名馬來西亞,指相較其他國家,其富翁財富幾乎全由親信囊括,非親信比率只有0.4%,為各國之冠。

裙帶資本主義指數,是《經濟學人》統計各國億萬富豪在依賴與政府相關密切行業中,所獲取財富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計算出各國的親信資本主義指數。簡單來說,就是衡量商業上的成功,是否取決於企業、商界和政府之間的關係密切程度,也就是你認識誰、跟誰有特別的關係,才是能不能賺到錢的主要關鍵。

中央社報導,《經濟學人》特別點名馬來西亞,指相較其他國家,大馬億萬富翁的財富中幾乎全由親信囊括,非親信比率只有微小的0.4%,為眾國之冠。其中,一個馬來西亞發展公司(1MDB)成為全球調查對象,除了嚴重曝露大馬裙帶資本主義的惡化情況外,也間接造成政局不穩。

雜誌也說,這項指數是為了計算尋租領域如何影響國內財富。尋租(Rent Seeking)是指在不事生產的情況下,壟斷社會資源及利潤尋利活動。企業聯合、壟斷和遊說等手段都是尋租方式,最易形成尋租市場的行業通常由政府運用行政權力介入干預,如電訊、天然資源、房地產、建築和國防等。

醒報報導,報告提到,自2014年到現在,這份研究裡羅列的22個國家的富豪財產總值,縮水了116億美金,這都要歸功於油價與物價的下跌。但如果日用品價格再度飆漲,這些富豪們的財富就會立刻增加。

過去20年是這些權貴資本家的黃金時代,主要是與政府保持良好政商關係所致。但根據《經濟學人》更新的報告指出,這些權貴階級的財富總和自從2014年開始,大跌了16%。報告說,其一是因為物價崩跌,其二是中產階級的興起。

但在2004至2014年短短十年間,全球億萬富翁們的財產便增加了385%,他們的財富總值高達2兆美金。


abc003 wrote:
面試科學試驗遮住名...(恕刪)


這篇應是模仿外國人的那篇的吧?舉的例很差!

要把李安和吳宝村的簡歷拿到任一家企業都沒人要用吧! 我家又不拍電影跟做面包!
時代不同,拿當初的經歷套在這時代,以前連電話都沒有,現在你LINE還不得不看

履歷也寫的不夠完整,這種特挑的實驗還稱得上實驗嗎

這不就是弄個主題譁眾取寵嗎~

如果吳寶春加上曾在啪莎蒂娜任職過數年呢? 先不要說他得過冠軍

李安加上有不少的的影片製作導演經驗呢? 不要說他拿過獎

隨隨便便都會被相關行業入取

時代的眼淚就是這樣,現在搬米除非是剛好米行你家開的,不然~
馬後炮的概念,誰都不願意承認現實面帶來的苛刻條件,大家都喜歡場面話,漂亮話
autoskin wrote:
時代不同,拿當初的經歷套在這時代,以前連電話都沒有,現在你LINE還不得不看
履歷也寫的不夠完整,這種特挑的實驗還稱得上實驗嗎
這不就是弄個主題譁眾取寵嗎~
如果吳寶春加上曾在啪莎蒂娜任職過數年呢? 先不要說他得過冠軍
李安加上有不少的的影片製作導演經驗呢? 不要說他拿過獎
隨隨便便都會被相關行業入取
時代的眼淚就是這樣,現在搬米除非是剛好米行你家開的,不然........


這些人在30歲以前沒有什麼亮眼的工作經驗

只不過是當時時代環境不同

第三封履歷就是HR自己的朋友,可能是靠關係(裙帶資本主義)進入了公司

只是把名子改了而已

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不對等」是阻礙社會進步的一種制度

為什麼勞動者會需要工作?

只是因為他沒有生產資料而已

什麼是資本主義,就是一種人玩人的純粹權力遊戲而已







這舉例也太差了~
HR的工作,就是初步淘汰不適合的履歷~

吳寶春去應徵台GG工程師,管你拿10個麵包冠軍,就算名字寫著吳寶春,還是不會有面試的機會。
是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

吳寶春應徵台GG員工餐廳,可能還有考慮的機會,但他的競爭對手是詹姆士、阿基師…吳寶春還是會被淘汰~~~
就算他有10個麵包冠軍,阿基師沒得過冠軍都一樣~~~~

不適合的人擺在不適合的位置…就是不適合。
馬後炮的觀念..

畢竟年輕時窮途潦倒之後卻成功的這只是少數..大部分的人都這樣潦倒下去.

今天公司要面試一個程式工程師的職缺,單然是以現有的條件狀況來面試...

誰管你"搞不好這個找工作的人雖然學歷低,但其實是個程式天才?"



當然時代不同,你說的也是阿~

資本主義就是這樣,但目前沒有烏托邦,所以囉~

某人說的打倒地主農民也不會比較好,但台灣沒做好的就是過於資本變相壓榨底層勞工,底層勞工除了薪水低之外,其他權益形同虛設,二次剝削

但我想表達的是,這實驗內容也是特挑,人會朝著某方向發光發熱,也會有跡可循,單純只寫出做過甚麼,卻去應徵不相關的工作,這跟時代沒關係,跟做這實驗根本另有所圖有關係,樓上也有人說了QQ


abc003 wrote:
這些人在30歲以前...(恕刪)
AAABBB3102 wrote:
這舉例也太差了~
HR的工作,就是初步淘汰不適合的履歷~
吳寶春去應徵台GG工程師,管你拿10個麵包冠軍,就算名字寫著吳寶春,還是不會有面試的機會。
是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
吳寶春應徵台GG員工餐廳,可能還有考慮的機會,但他的競爭對手是詹姆士、阿基師…吳寶春還是會被淘汰~~~
就算他有10個麵包冠軍,阿基師沒得過冠軍都一樣~~~~
不適合的人擺在不適合的位置…就是不適合。


如果比爾蓋茲20多歲大學都沒畢業,把名子改掉在整容,去面試MIS工程師在台灣一樣被打槍

30歲的郭台銘把名子改了在整容,去應徵工廠管理員 一樣被打槍


TATAMAMA wrote:
很多人會成功是因為他們行動力很強
李安是這樣
吳寶春也是這樣
他們懂的將理想化為行動
要是他們只懂的發履歷
今天成功也輪不到他們


繼承的資本存量 、家庭背景、環境、人脈、教育雖有影響但教育本身也跟家庭經濟狀況相關

這些才是成功的因素,資本主義發展到最高階段,壟斷型態資本的帝國主義

生產關係必定是裙帶資本主義的

不要忘了蓋茲他媽是IBM當高階管理層

巴菲特他爸是國會議員

而王永慶那時代台灣資本存量低 經濟成長率高 投資報酬率高

創業環境好

你可以看一下這篇
掃地阿婆=IT工程師工資●高學歷合成繆誤



jasoncomtw wrote:
所以同樣是麥當勞,美國分店跟印度分店的價格是一樣的??用的材料及員工教育是同一套??
所以工程師跟清潔工生活的水準及物價、稅金是是一樣的??
針對不同的國家生活水準,各地方的民情風俗習慣調整經營方針,這有什麼問題嗎??
所以物價不同要搞齊頭式平等囉!


我樓上已說過這種比較方法已被英國經濟學人採用

因為各國的麥當勞工人的產品大致相同,和勞動價值工作內容和流程也是大致相等的

印度麥當勞工人用工資買相同的產品大麥克 需要工作195分鐘

中國麥當勞工人買一個大麥克需要85分鐘

美國麥當勞員工 買一個大麥克,需要27分鐘

但是相同的工作和勞動價值卻產生不同的工資是為什麼?

沒有跨國轉移剩餘價值是不可能的

因此列寧認為的「帝國主義是一種壟斷資本主義」 是正確的理論


從麥當勞巨無霸漢堡窺探各國人民收入狀況
從麥當勞巨無霸漢堡窺探各國人民收入狀況

麥當勞的巨無霸,再熟悉不過了吧?但有沒有想過,你需要工作多長時間才能吃到這樣一個香噴噴的巨無霸漢堡呢?世界各地的普通民眾,又需要付出多少的勞動才能享受這樣一份看似再平凡不過的美式快餐呢?你知道嗎?印度麥當勞(McDonald)的員工需要工作195分鐘才夠買一個巨無霸漢堡(Big Mac)。

橫向比較各國的工資水平可能有一定難度,但有位經濟學家想出了這樣一個辦法,即對全球各地做著同樣工作以生產同一產品的人進行調查,而麥當勞員工恰好就是這樣的人。

僅僅比較各國勞動者賺多少錢這個方法未免過於簡單。更好的方式是用一種工資收入除以一種商品價格(這樣經濟學家就可瞭解人們工作一小時可買多少那種商品),得到所謂的實際工資。這種可隨時間變化的方法構建合理,或許能用它來檢測各國公共政策的效果或經濟衝擊帶來的影響。

為計算出各國的實際工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經濟學家阿申費爾特(Orley C. Ashenfelter)找到了一個絕佳例證:通過麥當勞員工來比較各國勞動者收入。他在一篇由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發表的論文中指出,麥當勞在世界各地的員工都做著同樣的工作,生產同樣的產品:巨無霸漢堡。通過計算麥當勞員工工作多少小時才能賺到一個巨無霸,阿申費爾特就能說明各國間工資對比的情況。

正如所料,貧窮國家的人們為買到同樣商品須工作更長的時間。例如,2011年中國麥當勞員工要工作85分鐘才能買一個巨無霸,而美國麥當勞員工只需27分鐘就能掙到買這個漢堡的錢。

此外,我們還可憑藉這個指標瞭解發展中國家的工資增長狀況。與中國類似,印度的麥當勞員工也要工作一個多小時能買得起一個巨無霸。不過,這一情況在2000年至2007年間有所改善。雖然這段時期內發達國家的實際工資(每工作一小時得到的巨無霸數量)基本保持不變,但中國和印度的實際工資卻分別以每年9%和8%的速度遞增。

阿申費爾特還指出,金融危機產生了一個令人擔憂的影響。2007年2011年期間,中國的實際工資增速放緩,而印度的情況則出現了惡化──從2007年的168分鐘增加至2011年的約195分鐘。美國和西歐國家在這段時間裡也出現了倒退。

阿申費爾特說,工業革命以前,各國的實際工資水平相當接近,但工業革命後便有了很大不同,不同國家實際工資水平飆升的時間點也不盡相同。

但願全球各地的實際工資水平越來越接近,而最好的實現方式是發展中國家迎頭趕上,而不是發達國家掉隊。


更新各國基本工資列表

各國最低工資列表-維基百科




看看各位的23K 2萬3台幣基本工資和各國差多少???



雖然教育機會平等的確有助改善社會收入不平等

但是皮凱提這種觀點也犯了合成繆誤

因為不論在怎麼提高教育只是在已開發國家內公平分配

只要高端產業還壟斷在已開發國家裡,高階工作機會不可能流到其他國家裡去

例如俄羅斯高等教育很普及 就沒辦法製造大量高端產業的就業機會

少數花高成本培養出來的人材 卻外流到其他國家工作去了

而多數無法出國的大學生就是在國內賺個2~3萬盧布(約1.5萬台幣)的薪水而已


2018不平等世界報告 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提

世界不平等報告:平等的教育及薪資,能對抗下層所得不均嗎?

窮人想靠「努力」翻身有多難?1988年出生於新莊工人家庭、以「清寒家庭力爭上游」之姿闖進台大窄門的年輕作家張慧慈,便深深感嘆:「就算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窮人身上還是背了30公斤重的東西……」


機會平等、擇人唯才的官方說法,和現實上教育機會的不平等,有著驚人落差。圖為麻省理工學院。 圖/路透社

最近幾十年裡,所得與財富分配上層不均升高,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然而,本報告也揭露下方九成人口成長停頓或低迷不振的現象,下層半數人口尤其如此,而美國的情況特別極端。累進所得與財富稅制已不足以對抗這種態勢,獲得更平等的教育,及獲得待遇更優厚的工作,才是關鍵。

本章要探討教育不均和所得不均之間關係的最新發現。

教育不均的決定因素,以及與所得不均的關係

所得與薪資不均,有多大程度是依照每個人的才能與努力公平衡量的結果?家庭資源如何決定家中小孩的機會?


在大部分國家裡,評估這些問題的公開資料仍然很少,但最近的研究有助於解答這個問題。尤其是吉帝(Raj Chetty)、韓德林(Nathaniel Hendren)、柯萊恩(Patrick Kline)、賽斯和騰納(Nicholas Turner)等人,利用美國超過5,000萬子女和父母的行政資料,針對美國的跨世代流動性,提供了絕佳的研究成果。

廣義地說,跨世代流動性指子女經濟成就和父母經濟狀況之間的關係。估計顯示,美國的這種流動性水平比其他國家低:下層20%家庭出身的100個美國小孩中,成年後躋身上層20%所得群體的人不到8位,相較之下,丹麥有12位,加拿大超過13位。

另外還有一個有力的方法,可以說明美國教育不均的程度:依據所得群體來看小孩上大學的百分比。父母屬於下層10%所得群體的100個小孩中,只有30位上大學,父母屬於上層10%所得者的小孩中,上大學的人數達90位。

下圖的發現顯示,機會平等、擇人唯才之類的官方說法,和現實上接受教育的機會不平等之間,有著驚人落差。這也顯示,要追求教育機會均等,可能必須設定透明且能夠驗證的目標,同時改革助學與入學制度。


美國小孩上大學比率和父母所得排名之間的關係,1980-1982年間出生。父母屬於...
美國小孩上大學比率和父母所得排名之間的關係,1980-1982年間出生。父母屬於所得分配下層百分之十群體的18至21歲子女,上大學的比率為30%,父母屬於所得分配上層百分之十群體的18至21歲小孩,上大學的比率近90%。來源:Chetty, Hendren, Kline and Saez(2014)。 圖/衛城出版提供

美國的跨世代流動性也是區域性議題

美國的嚴重地域不均也和教育不均有關。在高流動性的地區,出身所得分配下層20%家庭的小孩成人後,有10-20%的機會,晉身上層20%群體,高流動性的地方包括舊金山灣和猶他州的鹽湖城。

在跨世代流動性低落的地方,出身所得分配底層20%家庭的小孩成人後,只有4-5%的機會,晉身上層20%所得群體中。在我們掌握資料的先進經濟體中,沒有一個國家的跨世代流動性這麼低。然而,美國的南方城市如亞特蘭大,或印第安納波里斯和辛辛那提之類的沒落地區,流動率通常就是這麼低。


什麼因素最能解釋這種流動性的地理差異?詳細的分析顯示,種族和隔離在美國扮演重要的角色。一般說來,在擁有較多非裔美國人口的地區,跨世代流動性會比較低。然而,在擁有很多非裔美國人的地區,黑人和白人所得向上的流動性都比較低,顯示種族以外的社會和環境因素,如歷史和制度,可能扮演了某種角色。

空間和社會隔離跟向上的流動性也呈負相關,尤其是較長的通勤時間,會降低在社會階層中向上爬的機會,以及最貧窮個人的空間隔離,會對流動性產生較強烈的不利影響。這顯示較低所得家庭的隔離、抵達工作場所所經驗的困難,都是社會低流動性的重要因素。

地區層級的所得不均、學校品質、社會資本和家庭結構也是重要因素。最貧窮99%個人的所得不均程度較高,跟流動性較低有關。與此同時,中層階級人口較多會刺激向上流動性。公立學校較高的學生支出、較小的班級規模,都會大幅提高社會流動性。較高的社會資本也對流動性有利,例如社區組織參與率高的地區。

最後,家庭結構也是重要的決定因素;住在單親家庭的孩子、父母離婚或不婚成人比率較高的地方,向上的流動性會大幅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把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之後,可以非常有效的解釋社會流動性的型態。五個因素合而為一:通勤時間、最貧窮個人的所得不均、高輟學率、社會資本和單親家庭子女比率,可以解釋美國各地區域向上流動性的76%原因。

美國流動性的地理差異龐大,可結合通勤區層面的社會因素來徹底解釋原因,顯示跨世代流動性大體上是區域性問題。

在高流動性的地區,出身所得分配下層20%家庭的小孩長大後,有10-20%的機會晉...
在高流動性的地區,出身所得分配下層20%家庭的小孩長大後,有10-20%的機會晉身上層。 圖/美聯社

接受優異的高等教育機會特別不均

上面強調的學校素質和向上流動性之間的關係顯示:教育政策、學校組織和入學規則在促進跨世代流動性上,可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吉帝、傅利曼(John Friedman)、賽斯、騰納和葉根(Danny Yagan)最近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描述1999至2013年近15年間,美國大學的跨世代流動性,說明接受高等教育機會不均的程度,也揭露其間有極大的改進空間:如果所有學府在社會流動性方面,能像上層10%的大學一樣有效率,那麼美國的流動性就會變得很完美,小孩的結果會跟他們父母的結果無關。

一所大學的跨世代流動性或許可以定義為:把入學率和成功率兩種因素合而為一。

入學率指這所大學對出身較低所得群體、也就是對出身最窮20%家庭學生開放的程度;成功率指這所大學協助弱勢背景出身學生,此後在一生中晉身更高所得群體的能力。例如,鑑於這些學生出身國民所得分配底層20%家庭,衡量標準或許可以訂為:評估這種學生最後躋身上層20%所得群體的比率。

將這些加在一起,流動率或可定義為:所有來自分配底層20%家庭的學生,最終進入上層20%所得群體的數字。理論上,完美流動社會的流動率應該是4%。美國目前的整體流動率只有1.7%,顯示在為低所得家庭小孩提供公平機會方面,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但是,必須注意的是,在預測同一所大學學生將來的所得地位上,家庭所得差異只有很微弱的預測能力。我們發現,在全國性的層面,父母所得強力主宰了未來所得的分配。

然而,在同一所大學裡,父母所得和學生所得間的關係低了5倍。在全美層次,出身上層20%所得群體的學生,最後在分配上,會比出身底層20%的學生高出30個百分位數;但在上菁英大學的學生中,這種落差縮小為平均將近7個百分位數。

美國大學在流動性方面的貢獻,差異很大

美國各大學間對流動性的貢獻差異很大。1980至1982年間出生的哈佛大學學生中,大約有3%出身最貧窮20%家庭,七成出身上層10%家庭。一般說來,在美國最精挑細選的、廣義的長春藤大學中,出身最富有上層1%家庭學生的比率為14.5%,超過出身下層半數人口家庭學生的比率(13.5%)。

這種數字和公立大學形成強烈對比。在洛杉磯格倫代爾社區大學(Glendale Community College)裡,32%的學生出身下層五分之一家庭,只有14%出身上層五分之一家庭。有趣的是,高入學率大學也擁有高成功率,結果類似於精挑細選的大學。

協助很多低收入戶學生躋身所得分配頂層的大學,通常都是歡迎大量低收入戶學生的公立大學,這種學校的存在特別有意義,因為調查顯示,菁英大學可以對出身貧窮背景的學生特別開放,卻不會損害其成果。

長春藤大學即使降低學費、歡迎更多弱勢出身的學生,但這些大學的入學率也只提高了0....
長春藤大學即使降低學費、歡迎更多弱勢出身的學生,但這些大學的入學率也只提高了0.65個百分點。 圖/路透社

流動性趨勢呈現多樣化,整體卻幾乎沒有進步

過去十年來,美國的入學率和成功率有什麼變化?資料讓我們可以追蹤2000至2011年的演變。這段期間裡,低收入戶出身大學生的比率從10.6%,增加到12.8%,這種成長率集中在追求營利的學府和兩年制大學。

廣義的長春藤大學即使多數都降低學費、採取歡迎更多弱勢出身學生的政策,這些最精挑細選的大學的入學率,也只提高了0.65個百分點。這並不表示這些政策沒有用,因為在美國不均升高的前提下,如果沒有這些政策,流動性可能會更形惡化。外在可見的一切是這些因素的淨結合,造成菁英大學的入學率幾乎沒有變化。

流動性的差異顯示,改善窮苦學生接受辦學優異學校教育的機會,可能大幅改善教育對向上流動性的提升。因為低所得家庭出身的學子成功率類似同儕,讓他們上好大學,根本就不能說是擺錯了位置。

截至目前為止,擴大開放的重點大都放在菁英大學上,考慮改變入學標準可能是未來的重要方法,改善入學率、增加高流動率大學的補助,可能也很重要。和菁英大學相比,這些大學以相當低的成本經營,錄取大量低所得家庭出身的學生,已經創造出優異的成果。

小結

這種評估顯示社會隔離是有可能降低的,因此,評估和設計新分發制度,打破學生的社經出身,讓所有學生獲得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是至為重要的事。就這一點來說,公民可以藉助可靠的資訊,進行透明而民主的辯論。

事實上,保護制度不足以確保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如果公立學校和大學沒有足夠的資源聘請優秀教師、建造優質建築和添購學校用具,就算是最公平的分發制度,對於優質教育的民主化,也幾乎不會有什麼影響。

今日,不論是在新興市場國家還是富裕國家,這方面的巨額公共投資都至為重要。此外,光靠教育政策,並不足以解決下層的不均,支持公平薪資的政策也是關鍵大事。

※ 本文為摘編自《世界不平等報告2018》,更多內容請參本書第五篇〈對抗經濟不平等〉。

《世界不平等報告2018》
作者: 阿瓦列多,江瑟,皮凱提,賽斯,祖克曼
譯者:劉道捷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18/08/03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