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e Gees wrote:房產只開放商用,也有弊端,陸商有心的話用原本價格10倍買下,想想周邊房價會不會水漲船高...(恕刪) 這代表你不懂怎麼作生意和決策,一間房子你 1000萬就能買到,那個人會傻到花 10,000 萬來買?錢太多也不是這樣花的!就算有!比例佔整體多少?能造成什麼具體影響嗎?更何況主管機關會審核你有沒有因為營業需要而買房,實核沒有需求或不達標根本不讓你買!老是拿特例當通則,嗯...看看這篇由綠媒開的辯論節目: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ulmBfQ3gbc反方一直被正方打假的,只會一直用主觀意識來轉移焦點,包括那個主持人,拿好幾年前的舊資料來被打臉,如果反方都只有這種水準,就別怪主流民意不支持了,自己不用功,老是怪別人是沒用的,時代已經開始淘汰這類的人了!
請問原PO "台灣是不太可能步入香港的後塵",這句話的時間點是指,台灣被大陸合併前,還是指未來被大陸合併之後?要是台灣未來"一定不會"被大陸合併,那台灣絕對不會像香港一樣,因為有自治權。所以要步入香港的後塵的前提,就是要回歸或是被合併。因為擁有絕對的自治權與否,決定了一切。但假如台灣未來"有可能"被大陸合併,那台灣是"蠻可能"成為第二個香港的。這邊成為第二個香港指的是未來在"意識型態上的被壓抑或箝制"和大陸文化(包含人民和資訊)的深度融合(入侵)。-----------------------------------------------------------------------若假如原PO單純的只是探討文章內,台灣和香港地理位置的不同造成貨物運送上"運費的差異"或者是無法像香港可藉由汽車或火車到達的話,那台灣"絕對不會"成為第二個香港的。 ^_^
雖然回不去了但我蠻希望台灣學學新加坡政府的 教育 政治 財經方面新加坡都不錯雖然都被政府控制 但我覺得控制的不錯台灣幾隻怪物集團 能力早已超過政府控制範圍想壓都壓不下來我覺得台灣該有第三政治勢力 不管人民自主或者是其他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平衡 如果只有2家永遠不能平衡台灣多年的空轉 我覺得是教育的疏忽如國際語言英文沒有讓國人從國小就開始學習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一些國家 人家的英語嚇嚇叫台灣卻是差很多 還有學校跟職場的連接力不夠強無法畢業馬上就無縫接軌職場我覺得主要還是職場跟教育這塊要加強工資低怪政府 不怪政府 但教育真的要怪政府 還有工作這塊也是必須要讓大學生知道 你畢業能做什麼工作 現在缺什麼職業而不是亂開一堆學系 畢業工作亂找 讓你跟傻子一樣自由讓人忘了該怎麼選擇 也因為太多選擇才會迷網在其中某些人士需要被規定 以及你給他限定選擇範圍 我不是指每個人就像小孩每天打電腦 打到後來你發現要叫他工作很困難 因為沒習慣習慣改不過來 邏輯也不對 環境也不熟析如果在大學上課時開始連接職場一點一點的熟析 畢業進去上手反而快速人是需要訓練的 大部分人是需要被強制選擇的 不然一定會不知該如何過
ncvt wrote:全中國只有蘇州一個地...(恕刪) 說蘇州是因為平日的生活圈在這個範圍蘇州的面積有三分之一的台灣大平日往南最多到杭州,往西最多到南京,往東最多到上海,往北最多到揚州這已經和英國的面積一樣大了我只會說我見到的和我了解的不會憑空說話因為在香港生活過,繳過電費水費煤氣費,買過菜,跑過馬,炒過股,上過法庭香港是怎樣的,難道你比我懂,你來過幾次香港,呆過多久中國難道都是憑空想象中國影響何止香港,中國在影響全球你口口聲聲說香港人往外移我告訴你香港人接近一半有雙重國籍,像我老婆就有英國護照沒有香港人會放棄香港身份的
samsungdog wrote:中國一貫的策略就是把你學走後再幹掉你!! 沒有合作這種東西...(恕刪) 這句話套用在"韓國"好像也適用,現在三星、夏普的天壤之別不就是血淋淋的案例,再想想以前的台灣和南韓多麼Body、Body...現在台灣連人家車尾燈都看不到,之前還幻想圤瑾惠上台與台灣關係會改善,結果人家只忙著這中、美兩國周旋、創造國家最大利益。國際貿易交流本來就存在獲利與風險,假如確認"台灣"自己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就應該以更高的國際賽局與利益來看服貿(而非侷限兩岸、包含與新加坡、紐西蘭的FTA),中國不過就是與台灣簽貿易協定國家中的一個,至於中國對台灣是另有目的、不懷好意全台灣2300萬人不是都知道?(除了少數人,但這樣就不跟中國往來嗎?),假如大家都有一致的認知-台灣是主權獨立,非香港、澳門(案例可參考,但並非完全適用)大可以檢視、討論服貿內容是否在台灣與中國間的競合關係中真的有利或平等互惠,如大多數人是認為不好政府就應該可退回重談(不要預設一定要過的前提),之前反黑箱還可以理解,但現在的學運已經變質了只關注兩岸、不管怎麼談中國都只會吃了台灣,打從心裡就認為台灣不太像是的主權獨立的國家、以及對主政者的不信任(老實說,我也不太有信心:P),而整體服貿對台灣國際競爭力(包含是否可以此作為對美國FTA談判的籌碼...)的面項都沒人探討、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