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薪水不到5萬是低收入

blessing_1005 wrote:
ake999 wro...(恕刪)


我懂你意思,說的很好

不懂的人太多了,所以台灣一直這樣子...
中研院提出了停滯的關鍵
不知當政者能改變多少...
中研院:台灣產業有3害 法律、環保、兩岸
...台灣的產業發展面臨3個大問題:法律、環評與兩岸關係,
台灣若不正視這些困境並提出解決方法,
大約在10年內,台灣的經濟及產業發展,將會被至少15個國家超越
...政府時常犯錯、資源錯置以及扭曲產業動態,不宜強調「新」、「前瞻」、「高科技」的產業名單,尤其,現行法律限制太多、過於瑣碎,缺少彈性,且非以產業發展為考量,缺乏彈性,連帶使企業發展受阻
(跟張忠謀的看法不謀而合:張忠謀交大演講 反5+2產業張忠謀交大演講 反5+2產業)

Tainaner wrote:
先人碧血黃花建立了民主制度
卻被後人說民主無用...
不會駛船嫌溪窄


民主確實無用,
三民主義提到了民族、民權、民生
民主只是民權的一部份,民生沒了,有民主有個屁用
vspebrian wrote:
這樣說法太扯了啦... 台灣現在每年出口3000億美元, 怎麼是靠什麼韓戰越戰代工. 韓戰時候有PC嗎? 越戰時候有液晶嗎? 台灣只因為市場太小, 不擅長做品牌而已. 什麼叫都幫人代工. 是我們產業鏈完整, 不找台灣做就不會成功. 我們只是勞工薪資提高了, 才運用中國的勞力組裝. 現在中國的勞力也不便宜了, 變成我們要跟中國切割, 把工廠搬出中國. 未來中國會成為我們的競爭者而已.

而且我要告訴你, 品牌是一時的, 代工才是永久的. 沒有多少個品牌可以風光20 30年, 當燦爛褪去, 就是殘忍的裁員關廠與破產. 但是代工卻是市場走到哪裡, 生意就做到哪裡. 代工廠對沒有毛利的訂單是不接的, 拿得出毛利的訂單才吃. Nokia, Motorola, 西屋, 飛利浦, Kenwood, Sharp, Toshiba 都只剩下殘值... 連SONY都差點玩死.

台灣本來就是靠著冷戰紅利發展起來的
冷戰將全世界分割為西方世界與共產主義兩大敵對陣營
美國在日本、韓國、台灣投入資金和技術
一來是為了提升當地經濟,防止共產主義擴散
二來是為了萬一真的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日韓台可以成為美軍在東亞的後勤基地
也因為冷戰,作為共產主義陣營的中國大陸,當年並不在西方世界主導的國際經濟協作體系裡面
如果沒有冷戰,沒有鐵幕,大陸一開始就參與了國際體系,如同改革開放後這樣
請問台灣(無論兩岸有沒有分裂)還有機會做代工嗎?

韓戰台灣確實沒吃到什麼,爽到的是日本
關鍵是整整將近20年的越戰,最爽的還是日本
但台灣也拿到不少美軍物資訂單,以輕工業為主的製造業開始蓬勃發展
台灣同時成為越戰美軍休假的好去處,美軍消費力驚人,酒吧、西餐廳等服務業也在那時候湧現
越戰對台灣經濟的幫助不可謂不大,這當然是冷戰紅利
當越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次年就開始發展電子業,必須找到驅動經濟繼續成長的新動力
沒有了前面迅速打下的基礎,何來搞電子業的本錢?

不過我同意你說的一點,做代工沒有比做品牌低下。

wimd wrote:
我有遇過好幾個低收入戶學生,
真的是低收入戶,
我在學校工作,
每年我都要跟學生收低收入證明幫忙申請各項減免與相關補助,
然後低收入戶學生,
穿NIKE球鞋,
手機是辦上網吃到飽,
暑假出國兩個月,
有回印尼,越南,美國都有,
戴G-SHOCK錶,
也有從美國買最新蘋果錶回台灣,
皮包裡有千元大鈔,
我看了都糊塗了,
我猜應該是用脫產的方式去辦低收入身分的吧~
不然就是每月領到的低收入戶補助款都拿去買行頭了,
學校裡年薪百萬的教職員都穿得比那些學生還不如~


"製造低收入戶"這本書專門在研究中低收入戶
有機會可以去找來讀

從條件看起來
確實只要把賺的錢都花掉(或是把錢都藏床底下)
然後祖上又沒恆產
申請中低收入戶資格就有機會過
realakito wrote:
台灣本來就是靠著冷...(恕刪)


當時中國熱衷於輸出共產主義, 國內殺人如麻, 土八路, 簡直就是XXX, 是他自找的, 是他自己不容於自由民主的經濟市場.時間不能反悔, 也無法重來.

給台灣的訂單並非都靠冷戰, 因為當時台灣還是農業社會, 賣不了多少農產品. 而且美援與美軍駐軍不只是在台灣, 而是韓國, 日本, 泰國, 菲律賓, 越南都有. 但是各自努力之後, 有了不同的成績, 並非美日訂單獨厚台灣. 並非你說的把訂單與投資全都放在台灣.

而且歷經了俄國蘇維埃垮台, 天安門事件與亞洲金融風暴之後, 台灣的出口仍然成長三倍半, 從每年不到1000億美元成長到3000億美元. 也沒有所謂台灣變弱了, 才變得沒有出口金額年年倍數成長....而是如果台灣繼續倍速成長, 以台灣只有4%失業率的情況, 勞動力不敷使用, 必須把有限的勞動力用於產值更高的產能上才能繼續成長. 實際狀況不是你說的那樣.

至於中國, 也已經脫離倍速成長的時間了, 現在中國的出口年增率也降到10%附近, 而且出口總額也從比台灣多8.4倍拉近到只有7.05倍, 很快的, 台灣與中國之間的出口金額差距應該會降到5倍以下. 並非中國加入國際生產基地之後, 台灣就沒有訂單了. 這也與你說的情況完全不同.

中國比較晚發展, 初期成長的曲線比較陡, 世界各國皆然, 但是到了就業充分狀態, 撤除高關稅保護之後, 就無法繼續享有高成長與財政盈餘, 國內體質不佳的產業也要面對外國產品的競爭, 這時候就是台灣又能再次成長的時候了. 現在台灣的出口成長又恢復動能了, 逐漸拉近與中國的倍數, 就是很精確的證據顯示, 中國困難又蹣跚的產業升級, 給了台灣出口重新成長的機會, 與中國要不要改革開放無關. 我們有我們自己的訂單, 有我們自己的路.

台灣因為規模小, 人口少, 因此產業轉變速度比較快, 當美國歐盟日本中國達到充分就業之後, 大牛翻身不易時, 這就是台灣韓國的機會來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